..續本文上一頁德的經。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在往生論中把它攝爲二十九種功德,包括天空、地面、正報、依報等,藕益大師在要解中說是五種不可思議功德。
“不可思議功德”是指什麼呢?就是指前面的經文所說的阿彌陀佛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就是不能用你的心去思考,不可議就是不能用我們的言語去議論,說不出來也表達不了,這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去思考阿彌陀佛的功德,思考南無阿彌陀佛這件事情,極樂世界有那麼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對于這個過程,對于阿彌陀佛以及我們往生,這此事情超越了你的思量、思議,就像我在這裏跟大家來說,用語言來表達,而佛的真實功德是超過我所說的範圍,是無法真實表達的。
4、信心的力量最大
我們如何超越呢?“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在這裏面就是落到“信”的上面。而“信”具有什麼性質?“信”就具有超越性,“信”就能超越思和議。我們從這個經文可以看到這個對比,所以說信心有力量,或者說有境界。如果說信心有力量或者有境界那麼又是和什麼進行比較呢?是和你的思議比較,你思議是靠知識,而信心比知識要堅固的多,有力量的多。如果你覺得哪個大法師,他多麼有知識,對經典多麼會講,再多知識力量也沒有信心力量大。信心力量是最大的,信心有超越性,超越了你的知識,超越了你能思能議的範圍。所以這裏“勸信”,“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你們這些衆生,應當相信,就是超越,不要用你的心或者是語言,去議論這個不可思議的功德。
你們要相信兩個內容,一個是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二是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的經。經具有功德,也就是指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而同時因爲這部經就是釋迦牟尼佛講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也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裏主要說“信心”的力量。
5、信心的力量來自于哪裏呢?
釋迦牟尼佛在前面兩次勸導我們發願,第一次“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第二次“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世尊是叁界大雄,無上導師,以他的人格來勸我們發願,這是很大的信任基礎。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以人身給我們講法,是佛弟子皈依的對象,是我們最信任的人,佛勸導我們發願,我們就應當發願。但是仍然有人不能發願,所以接下來佛又說到“六方諸佛同勸”,這個境界就超越了我們的思議。東方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還有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佛和佛土,對于我們凡夫的境界來講,這些佛的境界包括他的舌相和他勸導他那個國家的衆生來信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事情我們是看不到的。對于我們來講都是超越的,你也不能去思量,因爲你量不到那裏,在我們邊就都落在“信”上面。
6、不動搖的“信心”來源于釋迦牟尼佛的話和阿彌陀佛的願力
對我們而言,真實境地就只能相信釋迦牟尼佛說的。往生極樂世界首先就超越了我們的思議,過十萬億佛土這個也是超越的,你也思量不了。信佛的話,佛要你發願去哪裏,你就去哪裏,你的願心在佛的勸導下發起,也就是通過你的思量發起這個願望,然後你實現了這個願望,就獲得信心成就。
“信心”好象需要一個東西來支撐,而支撐的東西是什麼呢?只有釋迦牟尼佛的話和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它們是信心主要的外緣,其它的力量不能成爲你信心的支撐。所以善導大師說信心的力量只能來源于釋迦牟尼佛的話和阿彌陀佛的願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本師,世間的知識學問、科學、哲學,這些都屬于思議,你依靠這些不能建立起不動搖的信心。
7、六方諸佛同贊同勸,再次證明信心具有超越性
六方諸佛,只有他們有資格給釋迦牟尼佛作證明,這段六方佛同勸同證,共同地護念我們,全部都以“信心”爲落處。你往生極樂世界的因果超越了你的思議,這個利益又有誰能知道呢?只有十方諸佛才能知道這個利益。前面釋迦牟尼佛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釋迦牟尼佛能夠見到,凡夫甚至惡人,通過一日、七日的念佛,就借著這個因緣橫截了五惡趣,徹底地脫離了六道輪回,進入到“阿鞞跋致,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大利益中。能夠看見這件事情,這個過程,知曉這個利益,只有十方的諸佛才有這個能力,其它的人都不行。這裏再次證明,“信心”帶有超越性。
常見問題一:學問和知識反而會成爲獲得“信心”的障礙
到這裏信心就變得特別簡單,反而不需要什麼知識文化,因爲知識文化可能會成爲障礙,跟年紀大小也沒什麼關系。有文化的人,就容易去思議,可能思量考慮了很多,反而跑遠了,可思議的不是“信心”,信心是不可思議的。你“信”什麼呢?就是“信”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信”乘佛的願力就一定可以得到往生,這件事情你去讀再多書,再高境界的人,他也不知道。
常見問題二:在法師或某個人身上找“信心”(離了名號找信心)
如果有人知道信心,如我在這裏跟大家一起學習,這也是從佛那裏聽來的,不是自己親證境界,是信佛說的話,傳達佛說的話,所以你不要跑到其他地方去找“信心”的證明。哪個法師怎麼說,哪個人怎麼說,被別人言語動搖,你應該知道信心跟你的知識、文化、道德、福報都沒有多大關系,就跟佛有關系,跟十方佛、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有關系。你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信佛說的話,信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這是主要的緣分,你不要到其它地方去尋找安慰。
其實整部經就是稱揚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就是佛在念佛,南無就是皈命,皈命也就是“信”,“信”中就有佛的本願,依佛真實“行”的“願”。雖然這個功德不可思議,不能用語言來表達,但是要表達也還是要通過語言。
7、“信心”是佛力在保證,不可思議
念佛就在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的護念之中,護的意思就是保護,好象母親保護孩子,念就是憶念。一切諸佛所護念,護念的是什麼人呢?就是念佛的人,信心成就的人,因爲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立誓十方諸佛來護念這個名號。你念名號,就進入到佛的護念之中,這就是佛力,這種力量是自然産生,因爲佛願已經成就了這種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你不需要祈禱,就是你不需要求,佛願已經是一個成果了,好象電源很充足,不斷在發光,用不著你再去發電。念佛人進入到佛願中,十方佛都在阿彌陀佛的願力中,用這個願力攝取你,發起你往生的願望,所以我們念佛是佛力發起你的願望,佛力保證你願望的實現,獲得信心成就,一切都是佛力自然發生作用。
淨土法門在佛那邊是願的力量,以“願”來立“行”,用名號來攝取我們,把我們放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中。然後成就無量光、無量壽的力量,十方佛全部都是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中來護念你,讓你平平安安得直接去淨土,不再去其他的地方。“信心”是佛力的保證,不是你自己任何力量保證,往生淨土這件事情就是佛本願的力量。名號通往十方佛,你祈禱還不如念佛,念佛就有二十五位菩薩和恒河沙一樣的諸佛在護念著你,你念佛,佛菩薩和善神都在護念你,這個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不可思議。
常見問題一:不發願的原因
如果我們接觸到佛法,也信佛,但是卻不願意往生淨土,而修學其它法門,覺得跟阿彌陀佛的緣分差了一點,跟其他菩薩或佛更有緣。如果是這樣,你在看了這段經文之後,你就應該知道,你對阿彌陀佛的“信任”就攝盡了十方佛(這裏只有六方,但在玄奘大師另一譯本中是十方佛),佛與佛之間是相通的。《觀經》中說,你往生極樂世界後見到阿彌陀佛,也就見到了十方佛。你“信”了阿彌陀佛,就得到十方佛的證誠護念,十方佛用他們的佛格發起我們的信心,這些佛都在說“你們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十方佛都這樣說,你還不信,那就是你對哪個佛的說法都不信。
8、凡夫的局限就在于思議
“信心”不容易成就,就在它的不可思議性,它的超越性,所以信心是由佛的願力來完成的。凡夫的局限就在于思議,你有思,就是你不能夠突破思議。你怎麼樣才能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中呢?就是要相信不可思議能得解脫。本來我們也有不可思議的一面,就是我們的罪業不可思議,我們無始以來生來死去的罪業不可思議,我們對這一點也不能夠進入。
9、通過念佛得到兩種深信,獲得信心
佛的本願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我們通過念佛獲得二種深信(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你就進入到佛的本願海中,你就不是娑婆世界輪回的衆生,你就已經跟十方諸佛都搭上了關系,十方諸佛都給你證明。
我們讀誦經文,不能一點觸動沒有,這些佛的名字都是非常尊貴的,這些佛出廣長舌相,放光來照射我們這些衆生,用它成佛的資格給我們作證,用它的威神力來保護我們。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中有非常強大的力量,所以不可思議。名號就是本尊,名號就是佛族(佛是一個家族),你念佛就進入到佛的家族裏面。如果你念來念去一點願望都沒有,說明佛辛苦勸信卻沒有效果。你要跟佛情感交流,這些佛一直在本願中招喚我們,你聽到了千萬不要辜負佛的招喚,不要錯過了這麼好的緣分。
附:
1、解釋“廣長舌相”
廣長舌相是佛的叁十二相之一,又叫做廣長人相,也稱長舌相。佛的舌是“廣長柔軟”,舌頭是赤銅色,伸出來能夠蓋住整個臉,一直到頭發。廣長舌相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佛語是真實語,二是辯才無礙,是其它的人不能超越的。所以同樣的話怎麼說很重要,要善于表達,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所以說佛既要說真話,還要說的好聽,兩者都具備。佛是究竟的真話,並且有無礙的辨才,所以佛經的流布大家看了都很歡喜的,世間“好語佛說盡”。《大智度論》中說,如果人的舌頭能蓋到鼻子,就是說他言無虛妄,如果到頭發,就不打妄語。
2、爲什麼舌相能遍覆叁千大千世界?
經裏面講“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爲什麼舌相能遍覆叁千大千世界?又觀佛叁昧海經卷叁記載佛之廣長舌相詳解,謂此相系由十波羅蜜、十善報所感得,其舌根下及舌之兩邊有二寶珠,流注甘露,滴潤舌根。諸天、世人、十地菩薩皆無此舌相,亦無此味。又諸佛舌上有五畫,猶如寶印之紋,此味入于印紋中則流注上下,入琉璃筒。諸佛笑時,動其舌根,以此味力之故,舌出五光,五色分明,繞佛七匝,還從頂入。佛出舌時,如蓮花葉,上至發際,遍覆佛面。舌下亦有衆雜色脈,此味流入脈中,以其味力之故,變成衆光,有十四色,一一光上照無量世界。
依據2011年5月28日在佑民寺《佛說阿彌陀經》開示整理
《《阿彌陀經》講記七:如何獲得信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