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讲记七:如何获得信心
主讲:纯祥法师
一、回顾经文,了解次第
《阿弥陀经》的经文先说净土的依报、正报庄严,接下来是劝导发愿(“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然后一日七日的念佛(“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接下来是临终接引,获得往生(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然后释迦牟尼佛再次劝导我们发愿往生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再接下来就是六方诸佛的证诚护念(“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南方世界,……“舍利弗。西方世界,……“舍利弗。北方世界,……“舍利弗。下方世界,……“舍利弗。上方世界,……),这是经文佛说法的次第。
我们念佛堂每天念佛之前都会念《佛说阿弥陀经》,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说了“临终接引”之后,出现了“六方诸佛的证诚护念”呢?为什么佛说法是这样的次第?前面先重点劝导发愿,以愿为主,到这里则以信(信心)为主,愿在前面,信(劝信)在后面。这个次第与其它法门的次第有所不同,在其它的法门中“信”是在前面的。
二、认识信心的性质
我们在学“六方诸佛劝信”之前,先说说信心的性质。
1、认识真实信心与方便信心
“信心”是净土法门的成就,是阶段性(今生)成果。你念佛修学净土法门获得了信心,就已经成就了。这个成就的“信心”跟你平常所认识的未成就“信心”不一样,两者之间的界限是“信心”成就与否,是否得到往生。净土教所说的“信心”通常是指成就的“信心”,说明你已经获得了往生,如果你没有接受他力获得往生,那么你就没有“信心”(成就)。这里需要认识真假信心的界线,如果你对“信心”的界线模糊不清,你读经、听课与莲友交流,听到“信心”这个词就容易产生混淆。
常见问题一:将信心(成就)与平常所说的信心混淆
净土法门说“信心”,与常言所说“信心”有本质差别。获得信心是一个成就,它类似“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如果你持戒修定,得“定”是一种成就,念佛获得“信心”也是一个成就。你念佛想获得往生,你获得了,这就是成就了,类似于你持戒修成了“定”。如果你没有获得往生决定,那你就没有成就,没有成就你就没有“信心”。
没有信心成就,不表示你不相信有净土,不相信有佛,不表示你一点信心都没有。如同你修习“禅定”,虽然你还没有修成“定”,但是你还是会有一点安定的感受。有些莲友在这里产生混淆,所以大家要对信心(成就与否)这一界线有清晰认识。你获得了信心成就就是获得了往生,没有获得“信心成就”就没有获得往生。
常见问题二:打妄语、增上慢
在圣道“戒定慧”的修学中,成就禅定是指你修学达到了天人的境界,天人与人相比即是上人,虽然你还在人身中,你已获得了天人的成就,得定叫做上人法。如果你没有获得“禅定”却说获得了,这就是打妄语,而且是大妄语,这种错误很严重。
在净土法门中,你获得了信心,就往生决定了,虽然你现在还是人身,但是已经确定了极乐居民的身份,这一成就远比“禅定”更为殊胜。你是否获得信心要审慎,获得了就是获得了,没有获得就是没有获得,因为你一旦错认之后,对后来的修学就会构成很大的障碍。你没获得信心,却说获得了,这种情况是打妄语。如果你自己不知道获得没获得,你却说获得了,这种叫增上慢。信心是一个成就,你什么时候获得了往生,你什么时候就有了信心,只有通过信心才能获得往生。
2、信、愿的次第
往生以信、愿为正因,通常法门都是“信”前“愿”后。而在净土教,你获得信心分两步,第一步是发愿,第二步是成就信心,有愿望是获得信心的基础。
常见问题一:没有强烈的愿望,很快就获得了信心。
在成就的次第上面,也就是从我们这边的感受上来说,你首先要发愿,你这个愿也不是真实的愿望,但是你自已感觉到“我要往生净土”,如果你根本没有感觉到“我很愿意往生净土”,没有这个愿望生起,没听闻多久就相信自己能往生了。这可能是你发愿和信心并在一起了,成就速度很快,但这种情况较少。通常的心路历程是:你先发愿往生,接下来觉得靠自力不能获得往生,然后继续念佛、闻法,最后接受本愿他力,你获得了信心。先有愿,再有信,是这样的次第。
3、方便“信愿”与真实“信愿”
(1)、在方便“信愿”阶段,“愿”更重要
实际上,当你获得信心以后,愿望才真实。开始我们在愿(方便)的阶段,有愿就有信,但“信愿”都属方便,不够真实,在此阶段你是以愿为主。方便信、愿在我们这边互摄,就是说你愿意往生,就包含着信心,如果你不相信极乐世界很安乐,有殊胜功德,你怎么会愿意去呢?愿意去,就包含相信。在方便阶段,“信”里面不一定有“愿”,有人虽然“信”有极乐净土,但未必想去,但是如果你愿意去,“愿”就摄“信”。依圣道佛法,真实愿要有菩提心,所以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我们都是凡夫,没有菩提心基础,在世间或出世间中,没有坚固的愿望。你往生的愿望实际上也是通过念佛,通过听闻释迦牟尼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之后生起,这个愿望在你的感受和认识上面,会觉得是你很愿意往生(这是你在这边的修学体会),生起愿心和厌离心(厌离娑婆),这时是以愿为主。
(2)、在真实“信愿”阶段,“信愿”则是属阿弥陀佛
到了真实阶段,你获得了“信心”,“愿”就是横菩提心,那是真正的“愿”,这时“信愿”是一体的,“信愿”都是真的,这个“信愿”全部都是阿弥陀佛所成就圆满的。
(3)、方便“信愿”是通往真实“信愿”的必经之路
你在没有成就信心之前,“信愿”都属于方便,方便也是假的意思,但是假的也很重要,假是真的基础。假的也是阿弥陀佛本愿所摄,所以佛是先劝导我们发愿,而且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常见问题一:往生愿望不强,目标就会落在方便的利益上
经文次第是先发起愿望,后获得信心。你念佛主要是为了发起愿望,然后获得信心成就,只有在你发起了愿望之后,你才会去追求信心成就。如果你的愿望不强,没有现在就想获得往生,虽然天天念佛,只希望佛临终来接你。你的目标就确定在方便(假)利益上,信愿行落在方便(假)愿上。需要提醒的是,你不应该去期待临终,因为临终接引只是方便、假的利益,信心成就才是真实大利,所以你要追求真实利益。
常见问题二:没有获得真实“信心”存在的两个问题
对于信心成就来说,你要发愿现在就获得信心成就,得到往生,这是佛本愿给你的真实利益,比临终接引的方便利益更为圆满殊胜。如果你现在没有信心,一是你追求的往生目标不太清楚,二是你追求的即得往生愿望虽然清楚,但是你的愿望不够强,没有真正进入到佛的本愿力中。
三、信心的内容
1、信释迦牟尼佛所见所说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段经文是接着“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的后面,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也就是对我们说:“我见到乘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以一日七日念佛名号,这样多善根福德你就能够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来接你,保证你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利益很大,所以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说:“我见到有这样的利益,而你们听到这个利益,就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释迦牟尼佛作为本师对着我们来说的。
2、信六方(十方)诸佛诚实言
接着下来,经文是“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说:“象我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时候,东方有阿閦鞞佛等恒河沙子那么多的诸佛,也在出广长舌相(真实言的意思,详见后附)遍覆他的整个国土,说诚实言,也就是对着我们来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里落处就是在说你们应当“信”,落处就是在信心,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下面的五方佛也都是一样,让我们要信这个劝说。
3、信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超越性
《佛说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
《《阿弥陀经》讲记七:如何获得信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