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講記七:如何獲得信心

  

《阿彌陀經》講記七:如何獲得信心

  

主講:純祥法師

  一、回顧經文,了解次第

  《阿彌陀經》的經文先說淨土的依報、正報莊嚴,接下來是勸導發願(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然後一日七日的念佛(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接下來是臨終接引,獲得往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然後釋迦牟尼佛再次勸導我們發願往生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再接下來就是六方諸佛的證誠護念(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南方世界,……舍利弗。西方世界,……舍利弗。北方世界,……舍利弗。下方世界,……舍利弗。上方世界,……),這是經文佛說法的次第。

  我們念佛堂每天念佛之前都會念《佛說阿彌陀經》,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在說了“臨終接引”之後,出現了“六方諸佛的證誠護念”呢?爲什麼佛說法是這樣的次第?前面先重點勸導發願,以願爲主,到這裏則以信(信心)爲主,願在前面,信(勸信)在後面。這個次第與其它法門的次第有所不同,在其它的法門中“信”是在前面的。

  二、認識信心的性質

  我們在學“六方諸佛勸信”之前,先說說信心的性質。

  1、認識真實信心與方便信心

  “信心”是淨土法門的成就,是階段性(今生)成果。你念佛修學淨土法門獲得了信心,就已經成就了。這個成就的“信心”跟你平常所認識的未成就“信心”不一樣,兩者之間的界限是“信心”成就與否,是否得到往生。淨土教所說的“信心”通常是指成就的“信心”,說明你已經獲得了往生,如果你沒有接受他力獲得往生,那麼你就沒有“信心”(成就)。這裏需要認識真假信心的界線,如果你對“信心”的界線模糊不清,你讀經、聽課與蓮友交流,聽到“信心”這個詞就容易産生混淆。

  常見問題一:將信心(成就)與平常所說的信心混淆

  淨土法門說“信心”,與常言所說“信心”有本質差別。獲得信心是一個成就,它類似“戒定慧”叁學中的“定”學。如果你持戒修定,得“定”是一種成就,念佛獲得“信心”也是一個成就。你念佛想獲得往生,你獲得了,這就是成就了,類似于你持戒修成了“定”。如果你沒有獲得往生決定,那你就沒有成就,沒有成就你就沒有“信心”。

  沒有信心成就,不表示你不相信有淨土,不相信有佛,不表示你一點信心都沒有。如同你修習“禅定”,雖然你還沒有修成“定”,但是你還是會有一點安定的感受。有些蓮友在這裏産生混淆,所以大家要對信心(成就與否)這一界線有清晰認識。你獲得了信心成就就是獲得了往生,沒有獲得“信心成就”就沒有獲得往生。

  常見問題二:打妄語、增上慢

  在聖道“戒定慧”的修學中,成就禅定是指你修學達到了天人的境界,天人與人相比即是上人,雖然你還在人身中,你已獲得了天人的成就,得定叫做上人法。如果你沒有獲得“禅定”卻說獲得了,這就是打妄語,而且是大妄語,這種錯誤很嚴重。

  在淨土法門中,你獲得了信心,就往生決定了,雖然你現在還是人身,但是已經確定了極樂居民的身份,這一成就遠比“禅定”更爲殊勝。你是否獲得信心要審慎,獲得了就是獲得了,沒有獲得就是沒有獲得,因爲你一旦錯認之後,對後來的修學就會構成很大的障礙。你沒獲得信心,卻說獲得了,這種情況是打妄語。如果你自己不知道獲得沒獲得,你卻說獲得了,這種叫增上慢。信心是一個成就,你什麼時候獲得了往生,你什麼時候就有了信心,只有通過信心才能獲得往生。

  2、信、願的次第

  往生以信、願爲正因,通常法門都是“信”前“願”後。而在淨土教,你獲得信心分兩步,第一步是發願,第二步是成就信心,有願望是獲得信心的基礎。

  常見問題一:沒有強烈的願望,很快就獲得了信心。

  在成就的次第上面,也就是從我們這邊的感受上來說,你首先要發願,你這個願也不是真實的願望,但是你自已感覺到“我要往生淨土”,如果你根本沒有感覺到“我很願意往生淨土”,沒有這個願望生起,沒聽聞多久就相信自己能往生了。這可能是你發願和信心並在一起了,成就速度很快,但這種情況較少。通常的心路曆程是:你先發願往生,接下來覺得靠自力不能獲得往生,然後繼續念佛、聞法,最後接受本願他力,你獲得了信心。先有願,再有信,是這樣的次第。

  3、方便“信願”與真實“信願”

  (1)、在方便“信願”階段,“願”更重要

  實際上,當你獲得信心以後,願望才真實。開始我們在願(方便)的階段,有願就有信,但“信願”都屬方便,不夠真實,在此階段你是以願爲主。方便信、願在我們這邊互攝,就是說你願意往生,就包含著信心,如果你不相信極樂世界很安樂,有殊勝功德,你怎麼會願意去呢?願意去,就包含相信。在方便階段,“信”裏面不一定有“願”,有人雖然“信”有極樂淨土,但未必想去,但是如果你願意去,“願”就攝“信”。依聖道佛法,真實願要有菩提心,所以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我們都是凡夫,沒有菩提心基礎,在世間或出世間中,沒有堅固的願望。你往生的願望實際上也是通過念佛,通過聽聞釋迦牟尼佛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之後生起,這個願望在你的感受和認識上面,會覺得是你很願意往生(這是你在這邊的修學體會),生起願心和厭離心(厭離娑婆),這時是以願爲主。

  (2)、在真實“信願”階段,“信願”則是屬阿彌陀佛

  到了真實階段,你獲得了“信心”,“願”就是橫菩提心,那是真正的“願”,這時“信願”是一體的,“信願”都是真的,這個“信願”全部都是阿彌陀佛所成就圓滿的。

  (3)、方便“信願”是通往真實“信願”的必經之路

  你在沒有成就信心之前,“信願”都屬于方便,方便也是假的意思,但是假的也很重要,假是真的基礎。假的也是阿彌陀佛本願所攝,所以佛是先勸導我們發願,而且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常見問題一:往生願望不強,目標就會落在方便的利益上

  經文次第是先發起願望,後獲得信心。你念佛主要是爲了發起願望,然後獲得信心成就,只有在你發起了願望之後,你才會去追求信心成就。如果你的願望不強,沒有現在就想獲得往生,雖然天天念佛,只希望佛臨終來接你。你的目標就確定在方便(假)利益上,信願行落在方便(假)願上。需要提醒的是,你不應該去期待臨終,因爲臨終接引只是方便、假的利益,信心成就才是真實大利,所以你要追求真實利益。

  常見問題二:沒有獲得真實“信心”存在的兩個問題

  對于信心成就來說,你要發願現在就獲得信心成就,得到往生,這是佛本願給你的真實利益,比臨終接引的方便利益更爲圓滿殊勝。如果你現在沒有信心,一是你追求的往生目標不太清楚,二是你追求的即得往生願望雖然清楚,但是你的願望不夠強,沒有真正進入到佛的本願力中。

  叁、信心的內容

  1、信釋迦牟尼佛所見所說

  “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段經文是接著“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的後面,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也就是對我們說:“我見到乘阿彌陀佛本願的力量,以一日七日念佛名號,這樣多善根福德你就能夠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會來接你,保證你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利益很大,所以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我見到有這樣的利益,而你們聽到這個利益,就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是釋迦牟尼佛作爲本師對著我們來說的。

  2、信六方(十方)諸佛誠實言

  接著下來,經文是“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象我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時候,東方有阿閦鞞佛等恒河沙子那麼多的諸佛,也在出廣長舌相(真實言的意思,詳見後附)遍覆他的整個國土,說誠實言,也就是對著我們來贊歎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裏落處就是在說你們應當“信”,落處就是在信心,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下面的五方佛也都是一樣,讓我們要信這個勸說。

  3、信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超越性

  《佛說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

《《阿彌陀經》講記七:如何獲得信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