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講記八:信願是往生正因▪P2

  ..續本文上一頁經小經成就文對照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對應第十八願成就文: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對應總功德成就文: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這兩段是同樣的利益,爲什麼要分開說?

  我們要注意,這兩段經文都是“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什麼要分開來說?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這一段是信心成就,是究竟利益,這是要往生報土的,是究竟的不退轉。信心不退轉,這是佛保護你信心不退,你自己也知道,你已經跟十方佛在一起了,信心的人就跟十方佛在一起,相當于大經的十八願成就文。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一段是發願的人,發願的人就會得到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你也一定可以得到往生,所以你也是不退轉。但是你的不退轉你自己不知道,也不能確定。當然你發願了,佛是知道的,發願的人在阿彌陀佛的願力中,由于信心沒有成就,往生的是化土。這一段有“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包含了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攝生叁願所有能往生的人,所以它相當于大經的總功德文。

  信心成就和發願是不同的成就,在《佛說無量壽經》中,兩種成就也是分開來說。信心是十八願成就:“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單說信心成就,信心一念。另外“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是總“成就文”。

  在本經中,也是分開來說,前段單說信心成就,後段是總成就。《阿彌陀經》到這裏也很重要,信心成就是高峰,但是總成就(往生)的人更多。由于以往解說者對“信心成就”、“平生業成”不太了解,所以對這段經文信心成就與發願往生的差別,即報土與化土往生的差別很少說到。

  發願念佛不要放

  如果我們參照玄奘法師的譯本,他後面有一句話值得注意,“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功德莊嚴。若已發願、若當發願、若今發願,必爲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如說行者,一切定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是故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應于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深心信解,發願往生,勿行放逸。,他在發願後面加了一句“發願的人勿行放逸”的內容。爲什麼發願的人不能得到信心?就是因爲他比較放逸,雖然他願意往生,但是沒有想立刻就得到,這樣他就不能夠更前進一步獲得信心,雖然有願,但屬于放逸的人。有人說我願意往生,雖然佛保證臨終來接你,但從沒有“信心”的角度來說,你是比較放逸的。

  我到底有沒有發“願”呢?

  更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到底有沒有“願”呢?你不知道,你的往生就不太確定。你惶惶然又不努力追求,說明願心不是很真切。你有沒有往生的願,是否獲得往生,這些都不確定。在佛那邊,佛是知道哪個人能往生的,你念佛發願,佛具足神通力,他是遍知,他早就知道了,但是你不知道。

  “信心”平生業成生報土,發願不要放逸

  發願沒有成就信心,這個不僅現世有差別,往生淨土之後也有化土和報土的差別。所以爲什麼“不退轉”在本經中用兩段話來說,一個是聞,聞即信,是究竟成就;另一個是發願,發願不究竟。

  “信、願”是往生正因,都能“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其中信心是真正成就。淨土法門不說願心不退,因爲方便願心雜有自力,自力即會退轉。不過經文前面講到,如果一日七日,或者一日一夜十日十夜念佛,你發願了,只要你沒有反過來,沒有說不願意往生,沒有徹底顛倒,你就會得到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從佛邊來講,這個也可以稱之爲“願不退”。但是“願”還要加一個“臨終接引”保你的環節,你的願真不真實,別人是不知道的,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千萬“不要放逸”,玄奘法師譯本此內容是對沒有獲得信心成就者的最好提醒。

  

依據2011年6月4日在佑民寺《佛說阿彌陀經》開示整理

  

《《阿彌陀經》講記八:信願是往生正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