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讲记八:信愿是往生正因▪P2

  ..续本文上一页经小经成就文对照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对应第十八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对应总功德成就文: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两段是同样的利益,为什么要分开说?

  我们要注意,这两段经文都是“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要分开来说?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这一段是信心成就,是究竟利益,这是要往生报土的,是究竟的不退转。信心不退转,这是佛保护你信心不退,你自己也知道,你已经跟十方佛在一起了,信心的人就跟十方佛在一起,相当于大经的十八愿成就文。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一段是发愿的人,发愿的人就会得到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你也一定可以得到往生,所以你也是不退转。但是你的不退转你自己不知道,也不能确定。当然你发愿了,佛是知道的,发愿的人在阿弥陀佛的愿力中,由于信心没有成就,往生的是化土。这一段有“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包含了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摄生三愿所有能往生的人,所以它相当于大经的总功德文。

  信心成就和发愿是不同的成就,在《佛说无量寿经》中,两种成就也是分开来说。信心是十八愿成就:“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单说信心成就,信心一念。另外“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总“成就文”。

  在本经中,也是分开来说,前段单说信心成就,后段是总成就。《阿弥陀经》到这里也很重要,信心成就是高峰,但是总成就(往生)的人更多。由于以往解说者对“信心成就”、“平生业成”不太了解,所以对这段经文信心成就与发愿往生的差别,即报土与化土往生的差别很少说到。

  发愿念佛不要放

  如果我们参照玄奘法师的译本,他后面有一句话值得注意,“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功德庄严。若已发愿、若当发愿、若今发愿,必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诸佛世尊之所摄受。如说行者,一切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是故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应于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深心信解,发愿往生,勿行放逸。,他在发愿后面加了一句“发愿的人勿行放逸”的内容。为什么发愿的人不能得到信心?就是因为他比较放逸,虽然他愿意往生,但是没有想立刻就得到,这样他就不能够更前进一步获得信心,虽然有愿,但属于放逸的人。有人说我愿意往生,虽然佛保证临终来接你,但从没有“信心”的角度来说,你是比较放逸的。

  我到底有没有发“愿”呢?

  更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有没有“愿”呢?你不知道,你的往生就不太确定。你惶惶然又不努力追求,说明愿心不是很真切。你有没有往生的愿,是否获得往生,这些都不确定。在佛那边,佛是知道哪个人能往生的,你念佛发愿,佛具足神通力,他是遍知,他早就知道了,但是你不知道。

  “信心”平生业成生报土,发愿不要放逸

  发愿没有成就信心,这个不仅现世有差别,往生净土之后也有化土和报土的差别。所以为什么“不退转”在本经中用两段话来说,一个是闻,闻即信,是究竟成就;另一个是发愿,发愿不究竟。

  “信、愿”是往生正因,都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信心是真正成就。净土法门不说愿心不退,因为方便愿心杂有自力,自力即会退转。不过经文前面讲到,如果一日七日,或者一日一夜十日十夜念佛,你发愿了,只要你没有反过来,没有说不愿意往生,没有彻底颠倒,你就会得到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从佛边来讲,这个也可以称之为“愿不退”。但是“愿”还要加一个“临终接引”保你的环节,你的愿真不真实,别人是不知道的,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千万“不要放逸”,玄奘法师译本此内容是对没有获得信心成就者的最好提醒。

  

依据2011年6月4日在佑民寺《佛说阿弥陀经》开示整理

  

《《阿弥陀经》讲记八:信愿是往生正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