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教授3——如何讓修行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修心七要》教授(3)——如何讓修行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上師:尊貴的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地點:香港佛教黃鳳翎中學

  時間:2011年10月1-2日

  翻譯整理:桑傑年巴仁波切法語

  修心七要之四:讓修行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修心七要中的第一點就是前行,第二點是菩提心,第叁點是將惡緣轉爲菩提道用。今天我們將繼續講解下去,第四點是讓修行成爲一種生活方式。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在今生你還活著時該如何修行,這裏講述了一些修行的細節,如何去實踐教導;另一方面是在死亡時,如何修行。所以這是兩方面不同的內容。

  此生修行的五種力量:決心力

  首先,如何在這一生去修行?這裏提到修行中需要有五種力量。

  第一是決心力,像是下定決心去做某件事。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在于太沒有決心了,你總是想要做這個修行、那個修行,但是時間到了,你又懶惰不想做了。有時你說你還沒能力去做,有時你又說還沒准備好,總之有許許多多的借口。因此,盡管你接受了許多教導,但是因爲沒有決心力,沒有足夠的興趣,沒有強烈的願望去修行,而産生了這些障礙。所以這裏的教導說,你要變得非常堅定,下定決心去修行,例如說:我下定決心在這一個月,或兩個月,或一年,或兩年中去修持菩提心。像是這樣的決心,讓我們能夠完成修行。

  然後,當你確實有了強烈的願望後,你還可以進一步許下承諾說:“在這一生或直到完全證悟前,都不放棄這個修行。”你應該發展出這樣的決心力。同時,盡管會有許多來自他人的傷害,但是你都不舍棄你的誓言,仍然帶著喜悅,精進的去修行。所以,爲了圓滿完成修行,這樣堅定的決心是必須的,否則障礙只會一個接著一個的到來。

  我們必須不斷強化這樣的決心力,因爲你很健忘,也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有時你會失去對自己的控製力,總是根據情況來做修行,例如:今天我心情不錯,應該做修行;然後有一天心情不好時,又不做了。這就意味著你完全被負面情緒所左右,你並沒有從外在環境中解脫出來。因此,你需要一再強化這樣的決心力,你應當不斷提醒自己,我不應該太懶惰,我應該精進的去完成我的修行。

  此生修行的五種力量:娴熟力

  所以,第二種這裏提到的是娴熟力,娴熟力是指禅修方面。我們說最終的證悟來自于禅修,當然聞與思的智慧也很重要,但是證悟最直接的原因來自于禅修。

  在開始時,禅修當然不容易,因爲我們的心一直處于散亂之中,不夠平和,不夠安詳,非常狂亂,我們的心從來沒有安住過。因爲外境十分複雜且狡猾,你的心沒有力量保持平靜,它總是非常散亂,以至于你無法好好禅修。但是慢慢的,通過不斷練習禅修,不斷去修心,不斷檢視自己的每一個念頭,然後逐漸的,禅修最終會變得越來越容易。就像是你去學校學習一樣,剛開始任何的課程對你來說都很難,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禅修也是如此,你越實際去修持,就會變得越簡單,同時你也能夠從禅修中經驗到殊勝的利益。

  禅修的目的並不只是保持專注,而是讓你能夠非常熟悉念頭。說到禅修,如果你認爲念頭是一種障礙,禅修時應該把這些念頭都打掉,那是一種錯誤的禅修。在禅修中,你應該試著將念頭帶入到禅修中來。到目前爲止,念頭一直不斷打擾著你,因爲你還不習慣這些種種的念頭,但是在禅修中,你開始意識到,念頭與你心的本質是無法分離的。當你越來越接近你的自心本性時,你便能了悟到念頭與你的本性是不可分離的。因此,禅修幫助你將念頭帶入到禅修中,盡管念頭還是在不斷生起,但是它們根本不會再打擾到你,這才是禅修的目的。

  一旦你的禅修做得很好,那麼當你走在非常喧鬧的街上,這些噪音不再會幹擾到你,你變得越來越平和與安詳。所以,禅修不是說你在家裏關上門、關上窗,完全與外界隔離,那不是健康的禅修方式。健康的禅修應該是超越這些外在環境的影響,你可以從事任何活動,但是卻從來不曾離于你的禅修。

  禅修是指你的心超越各種緊張的狀態,而能夠完全的自由和敞開,這就是禅修的目的,我們應該從現在就開始做起來。當然,作爲一個初學者,一開始很難做到這樣靈活的禅修,我們需要一定的方法,我們需要先將心專注在某一物件上面,所以這有許多不同的禅修訓練方式,當我們禅修的非常好時,就能真正超越這些外境,從外境中解脫出來,永遠自在快樂。那時你便達到了修與無修無二無別的狀態,你就永遠處在了禅修之中。

  此生修行的五種力量:善因力

  第叁種是善因力。爲了成爲一個好的行者,積聚功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就是爲什麼一開始時,我們需要做一些積聚功德和淨除業障的修行,以便幫助我們讓心變得清明。

  現在,我們的心是非常不清明的,它被種種煩惱所染汙,因爲我們缺乏修心的訓練。所以像是大禮拜,獻曼達,生起菩提心等等的修行都被稱之爲積聚功德,淨除業障,這些對開展智慧非常有幫助。因爲如果不去積聚功德和淨除業障,行者很難開展智慧。

  此生修行的五種力量:忏悔力

  第四種是忏悔力,它的意思是要鏟斷我執。我們說所有的修行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終結或消滅我執,因爲,很明顯,我執是輪回中所有問題與痛苦的來源。諸佛菩薩的教導以及來自印度和西藏的偉大上師們的所有教導,都是爲了消除我執,消除這些憤怒、嫉妒、種種的從我執中生起的煩惱。因爲有我執,這些痛苦和煩惱才會生起。所以,我們所有身、語、意修行的目的都是爲了消除和終結強大的我執。

  這就是什麼印度偉大的龍樹菩薩曾說:最大的敵人是我執,而不是他人。所以,作爲一名菩薩,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是一名菩薩的話,當有人侮辱你時,你不該對那個人做出反應,而是應該對那個“生氣”的情緒本身做出反應。

  因此,有時龍樹菩薩、寂天菩薩在他們的教導中常用究竟的敵人來形容我執。寂天菩薩曾說:“我執是最大的魔鬼。”我們都害怕魔鬼,不是嗎?因爲如果家裏有魔鬼的話會非常不舒服,他們會不停的從廚房跑到客廳再跑到臥室,弄出很多聲響。但是寂天菩薩說:“這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魔鬼,究竟的魔鬼是我執。因爲究竟的魔鬼是我執,所以暫時的、相對的魔鬼自然也就並不存在。”因此,印度那些偉大的上師們都害怕這個究竟的魔鬼,而不是相對的魔鬼。他們說相對的魔鬼非常好,可以作爲禅修慈悲、關愛與自他交換的對象,就像昨天談到的那樣。但是究竟的魔鬼——我執,是非常可怕的,很難將它趕走,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去聞思修這些甚深的法教。

  心的平靜可以幫助行者,克服許多不必要的問題

  現在,我想說一下自己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我有許多金剛乘的朋友,同時也有一些小乘的朋友,我觀察了一下他們兩者後發現,我的金剛乘朋友們似乎更害怕魔鬼,而小乘的朋友們卻會說:“還好啦,就讓它去”。所以這表示,金剛乘行者們其實有更多的念頭,心中有許多期待與想法,然後發生了一點敏感的事情,就失去了控製。相比較而言小乘行者的問題較少,他們更爲平和,心也更安詳。而金剛乘行者的心卻比較狂亂,所以問題和痛苦也就更多。我很抱歉這麼說,但這是事實。

  其實從性格上來說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背景不一樣而已,一個訓練的很好,另一個卻並沒有很好的訓練自己,總是有很高的期望,認爲我不需要精進,修行就會起作用,我的上師會加持我,然後明天早上我就會開悟了。這樣的期望其實根本就不實際,不是嗎?我們都有這樣的問題,這是必須去克服的。其實修行都是一樣的,需要禅修,需要思考,需要精進和努力,修行並不容易。從根本上來說,我們都是一樣的,所以佛陀給予了一乘法教,那就是去除我們的執著。佛陀從來沒有說過,金剛乘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我們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把修行搞的特殊化,保持低調,並實際的去修持,這樣你才能夠解決任何問題。

  有時當你還不是宗教分子時,你很少見到鬼或幽靈。但是一旦你成爲了佛教徒,似乎就會看到一些鬼,而當你成爲金剛乘弟子後,你卻見到了更多的鬼。像是我在西方時,遇見過一些西方的弟子,他們說見到了鬼,然後我問他們鬼是什麼樣子,是西方人的樣子嗎?他們說不是的,是西藏的鬼。(衆笑)所以你們看,這個傳承來自喜馬拉雅而不是西方,否則他們應該看到是西方人的樣子才對,但是他們怎麼會看到西藏的鬼呢?所以,這說明他們的修行出了問題。

  當仁波切和喇嘛們到了後,他們就不斷抱怨說看到了鬼。好吧,如果他們再看到鬼,那就讓他們把鬼留下來,鬼將會保護他們。而不是對他們開示說,鬼只不過是你心的投影,然後給他們一些很重的加持物挂在脖子上,也許不幸的是他們卻看到了更多的鬼。幾天後,可能他們脖子上的加持物也掉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鬼把它們偷走了。

  所以,這種來自喜馬拉雅的問題總是不斷在發生著,這是金剛乘的疾病,很難治愈。作爲一名金剛乘行者,我們必須很小心,不應該想太多。我們總是會有很多期待,例如: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這還不夠。你的心總是焦躁不安。所以在噶當派的教授中,他們總是說要保持低調,不要期待太多,就只是盡你所能去修持,不要想太多,試著讓心平靜下來,做更多的禅修。這樣的話,你的鬼也將會變成你的朋友,會保護你而不是傷害你。所以,這就是噶當派的修行方法。

  再回到剛才那個例子,有時當你繼續深入問下去,他們會說那個鬼是穿著紅袍子的西藏鬼。當他們這麼說時,我也會覺得很害怕,怎麼會這樣?難道他們的意思是,我也是個鬼?(衆笑)當然,這不是一個正面的例子。我相信,它表明喇嘛和修行者之間的關系出了問題,最後他竟然視你爲一個鬼,因爲在他的夢裏,他…

《《修心七要》教授3——如何讓修行成爲一種生活方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