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法語大觀 第六編 往生品位▪P3

  ..續本文上一頁領解,當即發起無上道心。曆經十小劫,證達百法真性的智慧,得以證入歡喜地。

  這就叫做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者:

  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1),盜現前僧物(2),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爲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3)。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爲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于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爲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注釋】

  (1)僧祇物:僧祇意爲大衆。是比丘、比丘尼大衆共有的財物,又稱十方僧物。 (2)現前僧物:屬于一法界中現在衆僧的財物。 (3)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又稱五分法身。戒、定、慧爲修因,解脫、解脫知見爲證果。這五種法是佛的身體,所以稱爲法身。

  【譯文】

  下品中生者:

  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齋及比丘比丘尼具足戒,如此愚人還曾偷盜十方僧物,並盜竊現前衆僧的財物,或爲名聞利養而說法,無有慚愧心,以種種惡業來莊嚴自身。這樣的罪人,以其罪因,應當墮入地獄。此罪人在臨命終時,地獄衆火一時齊來。在這關鍵時刻,遇到念佛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爲他贊歎宣說阿彌陀佛的十力威德,廣贊阿彌陀佛悲願光明神力,又贊歎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法身的功德。那罪人既聞信已,當即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當即化爲清涼風。此清涼風吹諸天華紛紛飄墜。華上皆有化佛化菩薩,來迎接此人。如一念頃,此人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在七寶池中的蓮華之內,經過六劫,蓮華才能開敷。蓮華開後,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以清淨梵音,安慰那往生者,爲其宣說大乘甚深經典。那往生者聽聞佛法後,信悟領解,當即發無上菩提心。

  這就叫做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者:

  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爲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譯文】

  下品下生者:

  或有衆生,造作種種不善業,五逆十惡等,無所不爲。如此愚人,以如是極重惡業故,決定墮入阿鼻地獄,曆經多劫,遭受無窮的劇苦。如此愚人,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以大慈悲安慰其心,爲他宣說淨土妙法,教令他系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那罪人被臨死的苦痛所逼,慞惶散亂,不能系念阿彌陀佛。善友知其苦痛失其正念,便轉而教他:“汝若不能系念阿彌陀佛的話,便應口稱阿彌陀佛名號。”那罪人即以至誠懇切心口稱佛名,如此具足十念,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以稱佛名號故,于念念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到猶如日輪的金色蓮華,應聲現在罪人面前。如一念的短時間內,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在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才開敷。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以大悲音聲,爲那往生者廣說諸法實相的妙法,以實相忏法滅其罪障。那往生者聞聽此妙法後,開解歡喜,當即發無上菩提心。

  這就叫做下品下生者。

  【按】

  九品往生的共同條件是圓發叁心,其因行果報,充分體現出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萬修萬人去,信哉斯言。

  

  九品往生皆是凡夫

  又看此《觀經》定善(1)及叁輩(2)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叁人,是遇大凡夫;中品叁人,是遇小凡夫;下品叁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

   ——善導《觀經四帖疏》

  【注釋】

  (1)定善:《觀經》十六觀,前十叁觀以定心觀想淨土依正二報,名之爲定善;後叁觀以散心修叁福九品之行,名之爲散善。 (2)叁輩:指《觀經》後叁觀的九品往生章。

  【譯文】

  又,探究此《觀經》定善十叁觀以及叁輩九品章上下文的意蘊,總是彰顯佛滅度後,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凡夫,只是由于所遇緣分的差異,而導致往生品位有九品高下的不同。爲什麼這樣說呢?上輩叁品往生者是遇到大乘佛法的凡夫,中輩叁品往生者是遇到小乘佛法的凡夫,下輩叁品往生者是遇到惡因緣的凡夫。因爲平生造惡業,臨終憑藉善知識的開導,信願持名,乘托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因此得以往生極樂淨土。

  【按】

  隋唐之際,注解《觀經》的諸師,以通途教觀的立場,將上輩叁品往生,判爲大乘聖人生位,中輩叁品往生,判爲小乘聖人生位,下輩叁品往生,判爲大乘始學凡夫生位。善導大師以淨宗乘佛願力的立場,建立九品往生皆是凡夫的觀點。楷定古今,垂憲萬代。

  

  叁、邊地疑城往生

  

  中輩疑城生者

  其人奉行施與如是(1)者,若其然後中複悔,心中狐疑(2),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無量清淨佛國,不信往生其國中。雖爾,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續結其善願爲本,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複言,便心中歡喜踴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則心中悔過。悔過者,過差少,無所複及。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淨佛國,不能得前至無量清淨佛所。便道見無量清淨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心中便大歡喜,道止其城中,則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其人于城中五百歲乃得出,往至無量清淨佛所。是爲第二中輩。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注釋】

  (1)奉行施與如是:指經中所言中輩往生者所須具備的善德,即“當持經戒,無得虧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語深,當作至誠忠信,飯食沙門,而作佛寺起塔,燒香散華然燈,懸雜缯彩等”。(2)狐疑:即懷疑,由狐性多疑而來。

  【譯文】

  其人奉行布施、供養等功德善業,若中途又生後悔,心中生起懷疑,不再相信布施、供養,作諸善業,其後世能夠得享善果福報,也不相信實有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也不相信念佛就能往生。即便這樣,這個人仍繼續念佛,雖然念佛,對淨土法門的因果事理時而相信時而不相信,心志猶豫徘徊,對專一念佛求生淨土缺乏堅固的信解依據。但尚能延續以前的善願爲根本,由于接續此前功德力,得以往生西方淨土。其人世壽將盡、百病纏身之時,阿彌陀佛就親自變化爲佛的形像,令其人親眼目睹。這時其人口不能說,但心中明了,歡喜踴躍,心中思惟:我真後悔中途退轉,未能進一步奉持齋戒。但佛慈悲不舍,就能往生阿彌陀佛國。此人就在心中忏悔。因爲忏悔過失,罪過得以減輕。其人世壽結束,即蒙佛力得以往生阿彌陀佛刹土,但不能直接到達阿彌陀佛處。在往生途中,見到極樂淨土界邊自然有七寶城池,心中便生起大歡喜。于是中途止步,在城中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所受的清虛之身自然長大。其人在此城經過五百歲後,方可出來,前往阿彌陀佛所。這是第二中輩疑城往生者的情形。

  

  下輩疑城生者

  其人作是(1)已後,若複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不信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令其人于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國土。其人心中歡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複言,則自悔過。悔過者,過差減少,悔者無所複及。其人命終,則生無量清淨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裏七寶城,心中獨歡喜,便止其中,其人亦複于城中五百歲。五百歲竟,乃得出至無量清淨佛所。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注釋】

  (1)作是:指經中所言下輩往生者具備的德行,如“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晝夜十日乃至一晝夜不斷絕者”。

  【譯文】

  其人曾齋戒清淨,乃至行持過一晝夜的精進念佛,若其人在中途又生後悔心,意地開始懷疑,不再相信作善後世得享福報,也不相信念佛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即便如此,其人尚可接續以前念佛的善根,往生西方淨土。其人世壽將盡、百病纏身之時,阿彌陀佛令其人在臥床睡夢之中,目睹西方極樂世界。其人心中生起大歡喜,內自思惟:我真後悔中途退轉,未能進一步齋戒念佛。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安樂刹土。其人這時只能心念,而口中不能言語,就在心中忏悔以往的罪過。因爲忏悔罪過,罪過得以減輕,其余的罪過不可能全部忏除。其人世壽結束,則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得以往生極樂世界,但不能直接到達阿彌陀佛處所。便在道旁見到方圓二千裏的七寶城,心中獨自歡喜,便停止在城中。其人在城中滯留五百歲後,五百歲竟,方能從城中出來,到達阿彌陀佛處。

  

  胎生與化生

  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1)、不可稱智(2)、大乘廣智(3)、無等無倫最上勝智(4),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是故于彼國土,謂之胎生(5)。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衆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佛說無量壽經》

  【注釋】

  (1)不思議智:佛之智慧,深廣而不可思議。 (2)不可稱智:佛之智慧衆多無量,衆生稱說不能窮盡。 (3)大乘廣智:乘有運載義。佛之智慧威力廣大無邊,能運載一切衆生至究竟涅槃彼岸。(4)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佛智爲最究竟,一切菩薩聖衆皆無法比擬。 (5)胎生:極樂國土有胎生、化生二類,或生邊地,或生蓮內而華不開,不能見聞叁寶,恰如胎生之人在胎內,故名胎生。

  【譯文】

  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行諸多功德,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然而不能明了阿彌陀佛的一切種智、深廣難思之智、不可稱說之智、大乘廣度一切衆生之智、最上無比勝妙之智,對阿彌陀如來甚深智慧功德,疑惑不信,但尚能相信善惡罪福的因果,由此修習六度福慧,願往生彼佛淨土。這一類衆生壽終之後,就能往生在邊地疑城的七寶宮殿之中,五百歲常不見阿彌陀佛,也聽聞不到經法,不能睹見諸菩薩聲聞聖衆,所以稱此類往生者爲胎生。如果有衆生明了深信阿彌陀的智慧,乃至深信阿彌陀佛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廣積功德善本,深信切願回向求生西方淨土,這一類衆生壽終之後,便在極樂國土七寶蓮華中自然化生,跏趺端坐。須臾之間,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淨土諸菩薩同樣地具足成就。

  【按】

  邊城疑城往生者,由念佛與修善力故,得以往生;由疑悔心夾雜故,滯留邊地疑城五百年,不得親近叁寶。證知,淨業行人不應對念佛法門事理因果心生疑惑,應當明信阿彌陀佛無上智慧。

  

  

《淨宗法語大觀 第六編 往生品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