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編 禅宗與淨土
佛法修持之要不過禅淨二門
佛教大綱,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禅、密、淨也。律爲佛法根本,嚴持淨戒,以期叁業清淨,一性圓明,五蘊皆空,諸苦皆度耳。教乃依教修觀,離指見月,徹悟當人本具佛性,見性成佛耳,然此但指見自性天真之佛爲成佛,非即成證菩提道之佛也。密以叁密加持,轉識成智,名爲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爲成佛,非成福慧圓滿之佛也。此叁宗均可攝之于禅,以其氣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過禅淨二門。禅則專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實益。淨則兼仗佛力。凡具真信願行者,皆可帶業往生。其間難易,相去天淵。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佛教的大綱,不外乎五宗。五宗即是律宗、教(含天臺宗、賢首宗、法相宗等)、禅宗、密宗、淨土宗。律宗爲佛法的根本,嚴持清淨戒律,以期身口意叁業清淨。自性本覺圓明,色受想行識皆空,即可度脫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之苦厄。教乃依經教修止觀,離文字之指見自性真月,徹悟當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謂見性成佛。然此只是指見自性天真之佛爲成佛(開悟),不是即成證菩提道之佛。密宗以身口意叁密加持,轉八識成四智(轉眼耳鼻舌身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爲大圓鏡智),名爲即身成佛,這也只是即身了脫分段生死爲成佛,不是成福德智慧圓滿之佛也,律教密叁宗均可攝于禅宗,因爲此叁宗修行的氣分與禅宗相同。是故佛法修持的要旨,不過禅與淨土兩種法門。禅宗修行則專門靠自力,若非宿世善根成熟的人,不能得到修持的真實利益。修淨土宗則在自力的基礎上,兼而仰仗佛力。凡是具足真信、切願,持名的行人,都可以帶業往彼土。是故禅宗與淨土宗二門修行的難易,相互之間有著天淵之別。
禅淨二門,到家一著
禅佛二門,發行雖異,到家一著,其理是同。當知所以發行異者,如參禅拈來即是,不著佛求。然若自不能具正知見,又不遇正知見人,縱不退轉,多入魔道,無佛力救護故也。若念佛,一切不取,惟念彼佛,雖無正解及師友開發,但直信有佛身土,發志即生。縱滯偏小,亦還于正,有彌陀願力救護故也。是名發行有異,非謂法門地位深淺有異也。是知參禅即念佛,念佛即參禅。禅非佛不得往生,佛非禅不得觀慧。念佛參禅,豈有二致?
——妙葉《念佛直指》
【譯文】
參禅與念佛兩種法門,其下手修行的方法雖有不同,回歸自性本源的理則是相同的。應當知道禅淨下手行持不同的原因,比如參禅一法,頭頭是道,拈來即是,不著相以求佛。但是如果自己沒有具備正知正見,又沒有遇到具備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導引錘鉗,則參禅功夫縱然能不退失,也大多流入魔道,這是因爲沒有佛力加持救護的緣故。而念佛法門無須借助其它方法,只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雖然行者沒有正確的知解,也沒有良師益友的勸示引導,但只要能深信有阿彌陀佛、有西方淨土,發願往生,無不蒙佛接引。縱然初始滯于小乘偏真,一得往生,最終還能歸于大乘正道,這是因爲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加被救護所致。這是說禅淨在下手行持上有差異,並不是說禅淨所證的果位有淺深優劣的不同。由此可知,參禅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參禅。參禅不念佛不得往生淨土,念佛不參禅則不能獲得觀照的智慧。念佛與參禅哪裏有什麼不同呢?
淨土法門全在了他即自
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又悉檀四益(1),後叁益事不孤起。倘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衆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余世智辯聰,通儒禅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爲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注釋】
(1)悉檀四益:佛以四法,遍施衆生,故名悉檀。世界悉檀順應世間衆生之機,予歡喜益;爲人悉檀啓發衆生善根,生善益;對治悉檀針對衆生煩惱加以對治,破惡益;第一義悉檀直指心性本元,入理益。
【譯文】
念佛往生法門,全在了達阿彌陀佛果覺之力即吾人自性本覺之力。若忌諱談他佛,則是他見未能忘懷;若只是偏重自性佛,卻成了我見顛倒。又佛說法普施的四種法益,後叁種益(生善益、破惡益、入理益)之事不會無緣孤立而起。如果不隨順世谛,而說世界之法,令聞者深切地生起慶喜信心,則欣求極樂(生善)、厭離娑婆(破惡)二種利益尚且不能生起,何況悟證究竟即佛呢?只有通過事相的修持才能達到理觀的修持,所以阿彌陀佛與諸聖衆齊現念佛人眼前,即是本性的彰顯(自性彌陀)。往生安養淨土,見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即是成就法身慧命,本自具足,不由他悟。這個念佛往生法門深邃奧妙,摧破一切戲論,斬盡一切知見,唯有馬鳴、龍樹諸菩薩,智者、永明諸祖師等上根利智者,才能當下擔荷得去。其他世智辯聰的學者、自認通達儒學者以及浮光掠影的禅客,絞盡腦汁去思惟揣測念佛法門的義理,則越推究偏離越遠,又不如那些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能潛通佛的智慧,暗合實相的奧妙。
從真流化,接引迷根
問:心無外佛,見佛是心,雲何教中說有化佛來迎,生諸淨土?
答: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應一際,即不來不去,隨應物心。又,化體即真,說無來去,從真流化,現有往還,即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也。不來而來,似水月之頓呈;不見而見,猶行雲之忽現。此乃是本願功德力故,令彼有緣衆生專心想念,能令自心見佛來迎,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但是有緣,時機正合,能令自心見佛來迎。則佛身湛然常寂,無去無來;衆生識心(1),托佛本願力,一念變化,有去有來。如鏡面像,似夢施爲。鏡中之形非內非外,夢中之事不有不無。但是心生,非關佛化。
——永明《萬善同歸集》
【注釋】
(1)識心:指第八阿賴耶識之心王。
【譯文】
問:心外無佛,所見的佛即是自心,爲什麼經教中說有阿彌陀佛的化身佛來迎接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呢?
答:法身天真佛,本來沒有生滅,從法身生起化身,接引迷惑的衆生往生淨土。以應化身即是法身,法身與應身平等一際,即不來不去,隨衆生心而感應。又,應化身的體性即法身,文字表述無去無來;從法身流現化身,示現有往有來,即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不來而來,就好比水中之月頓然呈現;不見而見,就好比空中行雲忽然出現。這乃是阿彌陀佛大悲本願功德之力,引導有緣衆生專心憶佛念佛,能令自心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並不是阿彌陀佛真的派遣了應化身來迎接往生。只是阿彌陀佛與衆生有緣,時機正好吻合,能令行人自心見佛來接引。佛的法身湛然常寂,如如不動,無去無來;衆生的阿賴耶識仰托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力,一念感通變化,而現出有去有來之相。猶如鏡中所映的面像,又似夢中的施設作爲。鏡中的影像不在內不在外,夢中之事不有不無,一切都是識心所生,與佛的化身並無關聯。
【按】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前接引,亦即自心佛力接引,因心果覺,感應道交,識心佛願,相資互動,神妙莫測。
且緩談過量境界
若一味說無相話以爲高,則資性稍利者,看得兩本經論,記得幾則公案,即便能之,何足爲難!且汝既了徹自心,隨處淨土,吾試問汝:還肯即廁溷(1)中作住止否?還肯就犬豕馬牛同槽而飲啖否?還肯入丘冢(2)與臭腐屍骸同睡眠否?于斯數者,歡喜安穩,略不介意,許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其或外爲忍勉,內起疑嫌,則是淨穢之境仍分,憎愛之情尚在。而乃開口高談大聖人過量境界,撥無佛國,蔑視往生,可謂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
又汝若有大力量,有大誓願,願于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行菩薩行,更無畏怯,則淨土之生,吾不汝強。如或慮此土境風浩大,作主不得,慮諸佛出世難值,修學無由,慮忍力(3)未固,不能于叁界險處度脫衆生,慮盡此報身(4),未能永斷生死,不受後有(5),慮後有既在,舍身受身,前路茫茫,未知攸往,則棄淨土而不生,其失非細。此淨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他日汝當自知。
——蓮池《雲棲法彙》
【注釋】
(1)溷(hùn):廁所。 (2)冢(zhǒng):墳墓。 (3)忍力:忍辱之力。又謂安住真如實相之力。 (4)報身:業報之身。 (5)後有:未來之果報,後世之心身。
【譯文】
若總是說一些無相無念的話以爲高妙,那麼天資稍爲敏捷的人,看了幾本經論,記得幾則禅宗公案,就可做到這一點,這並不足爲難!你既然徹悟自心,隨處都是淨…
《淨宗法語大觀 第七編 禅宗與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