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法語大觀 第七編 禅宗與淨土▪P4

  ..續本文上一頁先應辦的大事,便是務必往生極樂世界;抉擇簡易的方法,就會專一持名念佛。舉揚佛名,阿彌陀佛的萬德就無不兼備;專一持念,就能統攝菩薩衆行而無遺漏。從今以後休止紛繁思慮,精進念佛直至一心不亂。這時乃了知,不離半步,七寶池中湧出青黃赤白四色蓮華;不出所居的庭院,黃金地上環繞七重行樹。處處都是阿彌陀佛演說妙法,時時都有九品蓮蕊化生。彼土珍鳥與此土衆鳥同鳴法音,極樂的精美的殿庭與娑婆粗陋的草堂齊放光彩。這種境界是由于念佛念到極處,能所不二,即念即佛,從有生契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往生西方實則不離生于此土。心、佛、衆生本來平等一體,業海中流以及娑婆此岸與西方彼岸,一概不住。到此境界即可稱爲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參禅念佛,相輔相成

  古謂參禅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禅,又雲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禅兼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禅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禅。故知參禅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往生極樂。所以者何?參禅雖得個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華而親近彌陀之爲勝乎?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禅,實有益于參禅也。

  

——蓮池《竹窗隨筆》

  【譯文】

  古德曾說參禅不妨礙念佛,念佛不妨礙參禅,又說不允許互相兼帶修持。然而也有參禅兼修淨土的人,例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位禅師,都是禅門大宗匠,而念佛棲心淨土,並未妨礙其禅修。由此可知,參禅人雖然念念參究自己的本心,而並不妨礙發願,願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要發願往生呢?參禅雖然得到開悟,倘若不能如同諸佛一樣斷盡煩惑習氣,安住常寂光土,又不能像阿羅漢那樣斷見思惑不再受後身,那麼,這個業報身命終,必定又將隨業投生。與其生在人世間而親近明師,怎麼能比得上蓮華化生親近阿彌陀佛爲殊勝呢?可見,念佛不僅不妨礙參禅,實在有益于參禅。

  

  念佛比參禅直截痛快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爲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難而作佛易故。何爲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爲見性,故難。何爲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爲作佛,故易。經雲: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于佛,即爲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無二致。而見性、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禅,尤爲直截痛快也哉?

  

——徹悟《徹悟禅師語錄》

  【譯文】

  《觀無量壽經》中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兩句話,比起禅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更爲直接了當,痛快淋漓。爲什麼呢?因爲見性困難而作佛容易。什麼叫見性呢?離開心意識,內在的靈光迸露,才可叫見性,所以很困難。什麼叫作佛呢?持念阿彌陀佛名號,觀想阿彌陀佛的正報(佛的相好光明)與依報(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功德),這就叫作佛,所以很容易。觀經說:“汝等心裏憶佛念佛時,這能憶佛念佛的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豈不是由于憶佛念佛,就是作佛嗎?見性成佛與是心是佛,在道理上沒有兩樣。然而,見性之難與作佛之易,二者的差別卻懸殊很大,這不正說明念佛比參禅更爲直截痛快嗎?

  

  念佛可以開發智慧

  問:今一意念佛,能發慧否?

  答:看教如讀醫書,心地用功如服藥,先明教自是正理。學道人貴在審辨邪正、大小、偏圓而已。無暇遍覽,可只看《楞嚴》。既修淨土,其淨土諸書,俱要看過,卻放下文字一心念佛。所雲慧者,通曉經教,善演說而空談諸口,無得于心者,狂慧也;真參實悟,乃名正慧。明教後,一心念佛,當發此慧。

  

——蓮池《蓮池遺稿》

  【譯文】

  問:如今一心一意念佛,能否開發智慧?

  答:看經教如讀醫書,心地用功如服藥,首先弄明白教義自是正理。學道人貴在審辨邪正、大小、偏圓而已。沒有閑暇遍覽經書,可以只讀《楞嚴經》。既然修持淨土,淨土各種經論,都要看過,然後放下文字,一心念佛。所說的智慧是什麼呢?那種通曉經教,善于演說,空談玄妙,而心無證悟的,屬于狂慧;而真參實悟的,才可稱爲正慧。明白經教義理後,應當一心念佛,便可開發這種智慧。

  

  念佛以淨想轉染想

  今果能以妄想心轉爲念佛,則念念斷煩惱。若念念能斷煩惱,則是念念出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亂,比參禅更有下落。總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參禅定要死盡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念佛是以淨想轉染想,以想除想,乃轉換之法,就吾人根器易爲耳。

  

——憨山《憨山老人夢遊集》

  【譯文】

  如今果真能以妄想心轉而念佛,則念念可以斷煩惱。若念念能斷煩惱,就是念念出離生死。果能以念佛的一念堅固不移,一心不亂,這比參禅更有下落。總之,念佛貴在一念真實懇切。但參禅卻一定要灰心滅智,不容存有一念妄想。念佛則是以清淨之想替代染汙之想,以想除想,乃是轉換意念的方法,這對我們的根器來說,是比較容易下手行持的。

  

  念佛普攝無量法門

  洞下一宗(1),皆務密修,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又雲: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淨業者,得非淨業之見佛,尤簡易于宗門乎?又雲: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

   ——清了 引自《角虎集》

  【撰者】

  清了(1090-1151),宋僧。字真歇,年十八,試從法華經得度,參禅悟旨,曆主諸禅宗名刹,有《真歇清了禅師語錄》流通于世。

  【注釋】

  (1)洞下一宗:即曹洞宗,乃禅宗五家之一。

  【譯文】

  曹洞宗的行人,雖然都以參禅爲主,但無不密修念佛往生淨土法門,原因何在?由于念佛法門,乃捷徑修行法門,正按大藏經所诠的判教,淨土法門接引上上根機者,兼帶接引中下根機的衆生。又說:禅門的泰鬥龍象,已悟非空非有的心法,仍專志精勤修持淨土法門,不正是證明念佛往生華開見佛,尤其簡便易行,超勝于禅宗?又說:叁世諸佛,曆代祖師,宗門教下諸行者,無不修持淨業,同歸心性本源。能入念佛一門,則無量法門全都能攝入。

  

  兩鏡交光,相含互照

  原此一念,本是法界。從緣而起,緣無自性,全體法界,故得橫遍十方,豎窮叁際,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法爾具此威神,法爾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此橫遍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叁際,則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叁際同時,更無前後。帝網珠光,難齊全體;南柯夢事(1),略類一斑。此理悟之最難,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當,終必全身受用。可謂參學事畢,所作已辦矣。

   ——徹悟《徹悟禅師語錄》

  【注釋】

  (1)南柯夢事:事見唐人李公佐小說《南柯太守傳》。俠士淳于棼醉酒夢遊大槐安國,被招爲驸馬,任南柯太守,盡享榮華。因遭外敵入侵,兵敗,加之公主病死,辭職回京。後交結豪貴,威信日漲,爲國王所忌,遂限其自由,繼而遣令歸家。入家而夢醒。夢境曆二十余年。後與友人尋夢中國度,乃庭院槐樹下之蟻穴耳。喻虛幻非實之事境。

  【譯文】

  推原此現前一念,本是一真法界。從種種因緣和合而起,緣生之法自性本空,全體乃即法界,所以現前一念能在空間上橫遍十方,時間上豎窮過去、現在、未來叁際,離四句,絕百非,不可思議。此一念心,法爾自然地具足如此威力神通,法爾自然地具足此功德妙用。現在就以這一念來稱念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佛之時,西方淨土的依正功德莊嚴,便在我心中;而我此念佛的心,也已在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之內。這正如兩面鏡子相對,其鏡光相互含攝與映照,這是心性周遍十方的相狀。若從時間上豎窮叁際來論,則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一念求往生時,即往生淨土時,亦即度脫衆生時。過去、現在、未來叁際同時,更無前後的分別。以因陀羅網寶珠光明互映來譬喻,也難以述說其全體的神妙;南柯太守榮華得失之夢事,也大略類似一星半點。這種奇妙從理上徹悟最難,但從信心契入則最爲容易。只要能夠直下承當此事,最終必定全身獲得受用。如此才能夠稱得上參學事畢,所作的淨業已然成辦。

  

  

  

  

  

  

  

  

  

  

  

  附錄1:臨終叁大要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于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爲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舍此身軀,複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衆生之淨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回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愈者,宜發孝順慈…

《淨宗法語大觀 第七編 禅宗與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