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法语大观 第七编 禅宗与净土▪P3

  ..续本文上一页

  答:所谓“禅”,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宗门中所谓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宗门中的话不直接说破,让学人参究而自己悟得,所以其言就是如此。其实就是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所谓离念灵知,是指完全没有分别思虑,而又极为洞见现前的境界);所谓“净土”,就是真信切愿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偏指理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谓“有禅”,就是参究的功力到了极点,分别念虑寂灭而情执消亡,彻底见到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所谓“有净土”,就是真实地发出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生起信心,发起誓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禅”与“净土”,只是就经教就理体而言;“有禅”与“有净土”,乃是就众生的根机与修行而言。经教和理体恒常如此,即使是佛陀也不能令其增加,凡夫也不能令其减少。众生的根机和修行必须依经教发起而行,修行到了极致便可证得理体,自己确实有所悟证。“禅净”、“有禅有净”二者的文字虽然相似,实质内涵却是大不相同,必须仔细地参究审察,不可笼统模糊。倘若参禅而没有开悟,或者虽然开悟了却没有透彻,都不能叫做“有禅”。倘若念佛偏执唯心净土而没有信愿,或者有信愿而不真实恳切,悠悠泛泛,像应付敷衍惯习之事一样,或者修行虽然精进,可是心中贪恋尘俗境界,或者求来世生在富贵人家,享受五欲的快乐,或者求生在天界,享受天人的福报,或者求来生出家为僧,一听闻到佛法就能获得千般开悟,得到佛法的大总持,宏扬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等等,都不能叫做“有净土”。

  【按】

  此段乃是对永明大师禅净四料简,中重要概念的辩析。印祖极为推崇四料简。赞云:四料简乃是一大藏教的纲要宗旨,净业行人的明镜准绳,历代祖师大德亦有相似的赞叹,可谓同一鼻孔出气,婆心苦口,吾人必当信受奉行。

  

  无禅有净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印光《净土决疑论》

  【译文】

  (永明祖师)所谓“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意思是:其人虽没有明心见性,却坚决立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在无央数劫前,曾发过广大的誓愿,摄受众生往生净土,就如同慈母忆念儿子一样。众生果真能如同浪子忆念母亲,恭敬虔诚地忆念阿弥陀佛,那么必定可以感应道交,即可蒙阿弥陀佛摄受。努力修行禅定智慧的,固然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即使是曾经造作五逆十恶的人,在临命终时,被痛苦所逼迫,而发起大惭愧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达到十声,或者只有一声,当下生命结束,也都蒙阿弥陀佛的化身接引往生净土,这不是“万修万人去”吗?

  然而这种人虽然念佛没有几句,却因为他的心力极其猛烈,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利益,不得用那种泛泛悠悠修持的人,来与之比较念佛数量、功德的多少。这类恶人往生西方净土后,见到阿弥陀佛,听闻佛法,虽然有缓慢和迅速的不同,但是他们已经高登净土而进入圣者的行列,永远不会退转,随着他们根性的浅深,或者渐次或者顿时证得各种果位。证得各种果位后,那么开悟就不用说了。这就是所说的“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印光《净土决疑论》

  【译文】

  (永明祖师)所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意思是:其人虽然彻悟禅的宗旨,明心见性,而见惑思惑烦恼却并不容易断除。必须经历种种境缘加以锻炼,令其见思烦恼断除得干干净净,没有丝毫余留,那么三界的分段生死,才能够出离。见惑思惑烦恼一毫都没有断除的,姑且不论。就是断除烦愁到只剩下一毫还没有断尽的,六道轮回依旧难以逃避。生死的大海极为深广,菩提的道路极为遥远,还没有回归解脱之家,生命就终结了。大彻大悟的人,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是如此,所以说“十人九蹉路”。“蹉”的意思是蹉跎,就是世俗所说的“担搁”。

  “阴境”是指中阴身的境界,就是在临命终时,现生以及历劫以来,种种善恶业力所显现的境界。这个境界一现前,眨眼之间,随着最猛烈的善恶业力,便到善恶道中去受生,一丝一毫也不能由自己主宰。如同人们欠债一样,必定被最强的债主先拉去偿还;心念千头万绪,哪一个心念最重就首先坠落在哪里。五祖师戒禅师再投生而为苏东坡,草堂清禅师再投生而作曾鲁公,这些还是其中结局比较好的。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阴”,读音和含义与“荫”字相同,覆盖的意思。是说由于此善恶业力,盖覆了真如自性,使其不能显现。“瞥”音“撇”,是“眨眼”的意思。有人把“蹉”字当作“错”字,把“阴境”当作是“五阴魔界”(色受想行识中五十种阴魔),总是因为不懂得“禅”和“有禅”二者的含义,因此导致有如此的胡说八道。岂有大彻大悟的人,十个人中有九个人错走了修行的路头,就随着五阴魔界而去,著魔发狂呢?著魔发狂,乃是不懂得教理,不明白自心本性,而盲修瞎炼的增上慢种性的人。为何不知好歹,而将著魔发狂之事,加在大彻大悟的人身上呢?这个关系很大,不可不辩说清楚。

  

  迷津宝筏,险道导师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印光《净土决疑论》

  【译文】

  一切法门,专门仰仗自力;净土法门,专门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一切法门,要贪瞋痴烦恼及由此引起的善恶业种断除干净,才能够了脱生死;净土法门,只要带业往生西方净土,就能进入圣人的行列。永明大师恐怕世人不知道这种情况,因此特别标举禅净四料简,用以垂示给将来的众生,可以说是迷津中的救生宝筏,险道上的指路导师。只可惜整个世上的人,都是漫不经心地读过去,而不加以研讨穷究,这大概是众生共同的恶业所招感的结果吧?

  【按】

  印祖于《净土决疑论》中反复申述永明大师禅净四料简的义蕴,俾令我等众生死尽偷心,珍重此念佛往生净土一门。庶几了生死成佛道有望。勉旃!勉旃!

  

  念佛即是无上深妙禅

  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三昧。偈云:

  若人称念阿弥陀,号曰无上深妙禅。

  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

  

——《大集经》

  【译文】

  求无上菩提的行者,应当修习念佛禅三昧。偈语说:

  倘若有人称念阿弥陀佛,这就号为无上甚深微妙禅。

  至心观想佛像见到佛身时,此佛身即是不生不灭之法身。

  

  不离秽土而生净土

  又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观法深玄,尤应守约。知先则务生彼国,守约则惟事持名。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1)偕音,琼院(2)共茆堂(3)并彩。盖由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莲池《阿弥陀经疏钞》

  【注释】

  (1)庶鸟:一般的鸟。 (2)琼院:精美的庭院。 (8)茆堂:茅草堂。

  【译文】

  又由于阿弥陀佛的愿门广大,所以贵在了知首先应办何种大事;观想念佛法门的深妙幽玄,尤其应当抉择简约的方法。了知首…

《净宗法语大观 第七编 禅宗与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