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所謂“禅”,就是我們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宗門中所謂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宗門中的話不直接說破,讓學人參究而自己悟得,所以其言就是如此。其實就是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所謂離念靈知,是指完全沒有分別思慮,而又極爲洞見現前的境界);所謂“淨土”,就是真信切願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偏指理體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所謂“有禅”,就是參究的功力到了極點,分別念慮寂滅而情執消亡,徹底見到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所謂“有淨土”,就是真實地發出成佛度衆生的菩提心,生起信心,發起誓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禅”與“淨土”,只是就經教就理體而言;“有禅”與“有淨土”,乃是就衆生的根機與修行而言。經教和理體恒常如此,即使是佛陀也不能令其增加,凡夫也不能令其減少。衆生的根機和修行必須依經教發起而行,修行到了極致便可證得理體,自己確實有所悟證。“禅淨”、“有禅有淨”二者的文字雖然相似,實質內涵卻是大不相同,必須仔細地參究審察,不可籠統模糊。倘若參禅而沒有開悟,或者雖然開悟了卻沒有透徹,都不能叫做“有禅”。倘若念佛偏執唯心淨土而沒有信願,或者有信願而不真實懇切,悠悠泛泛,像應付敷衍慣習之事一樣,或者修行雖然精進,可是心中貪戀塵俗境界,或者求來世生在富貴人家,享受五欲的快樂,或者求生在天界,享受天人的福報,或者求來生出家爲僧,一聽聞到佛法就能獲得千般開悟,得到佛法的大總持,宏揚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衆生等等,都不能叫做“有淨土”。
【按】
此段乃是對永明大師禅淨四料簡,中重要概念的辯析。印祖極爲推崇四料簡。贊雲:四料簡乃是一大藏教的綱要宗旨,淨業行人的明鏡准繩,曆代祖師大德亦有相似的贊歎,可謂同一鼻孔出氣,婆心苦口,吾人必當信受奉行。
無禅有淨土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複決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發大誓願,攝受衆生,如母憶子,衆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印光《淨土決疑論》
【譯文】
(永明祖師)所謂“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意思是:其人雖沒有明心見性,卻堅決立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阿彌陀佛在無央數劫前,曾發過廣大的誓願,攝受衆生往生淨土,就如同慈母憶念兒子一樣。衆生果真能如同浪子憶念母親,恭敬虔誠地憶念阿彌陀佛,那麼必定可以感應道交,即可蒙阿彌陀佛攝受。努力修行禅定智慧的,固然可以往生西方淨土;即使是曾經造作五逆十惡的人,在臨命終時,被痛苦所逼迫,而發起大慚愧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達到十聲,或者只有一聲,當下生命結束,也都蒙阿彌陀佛的化身接引往生淨土,這不是“萬修萬人去”嗎?
然而這種人雖然念佛沒有幾句,卻因爲他的心力極其猛烈,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利益,不得用那種泛泛悠悠修持的人,來與之比較念佛數量、功德的多少。這類惡人往生西方淨土後,見到阿彌陀佛,聽聞佛法,雖然有緩慢和迅速的不同,但是他們已經高登淨土而進入聖者的行列,永遠不會退轉,隨著他們根性的淺深,或者漸次或者頓時證得各種果位。證得各種果位後,那麼開悟就不用說了。這就是所說的“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禅無淨土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徹悟禅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曆緣煅煉,令其淨盡無余,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姑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輪回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擔閣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曆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于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爲東坡,草堂清複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爲錯,以陰境爲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說巴道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也!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煉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于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辯。
——印光《淨土決疑論》
【譯文】
(永明祖師)所謂“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意思是:其人雖然徹悟禅的宗旨,明心見性,而見惑思惑煩惱卻並不容易斷除。必須經曆種種境緣加以鍛煉,令其見思煩惱斷除得幹幹淨淨,沒有絲毫余留,那麼叁界的分段生死,才能夠出離。見惑思惑煩惱一毫都沒有斷除的,姑且不論。就是斷除煩愁到只剩下一毫還沒有斷盡的,六道輪回依舊難以逃避。生死的大海極爲深廣,菩提的道路極爲遙遠,還沒有回歸解脫之家,生命就終結了。大徹大悟的人,十個人當中,有九個人是如此,所以說“十人九蹉路”。“蹉”的意思是蹉跎,就是世俗所說的“擔擱”。
“陰境”是指中陰身的境界,就是在臨命終時,現生以及曆劫以來,種種善惡業力所顯現的境界。這個境界一現前,眨眼之間,隨著最猛烈的善惡業力,便到善惡道中去受生,一絲一毫也不能由自己主宰。如同人們欠債一樣,必定被最強的債主先拉去償還;心念千頭萬緒,哪一個心念最重就首先墜落在哪裏。五祖師戒禅師再投生而爲蘇東坡,草堂清禅師再投生而作曾魯公,這些還是其中結局比較好的。所以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陰”,讀音和含義與“蔭”字相同,覆蓋的意思。是說由于此善惡業力,蓋覆了真如自性,使其不能顯現。“瞥”音“撇”,是“眨眼”的意思。有人把“蹉”字當作“錯”字,把“陰境”當作是“五陰魔界”(色受想行識中五十種陰魔),總是因爲不懂得“禅”和“有禅”二者的含義,因此導致有如此的胡說八道。豈有大徹大悟的人,十個人中有九個人錯走了修行的路頭,就隨著五陰魔界而去,著魔發狂呢?著魔發狂,乃是不懂得教理,不明白自心本性,而盲修瞎煉的增上慢種性的人。爲何不知好歹,而將著魔發狂之事,加在大徹大悟的人身上呢?這個關系很大,不可不辯說清楚。
迷津寶筏,險道導師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永明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可謂迷津寶筏,險道導師。惜舉世之人,颟顸讀過,不加研窮,其衆生同分惡業之所感者欤?
——印光《淨土決疑論》
【譯文】
一切法門,專門仰仗自力;淨土法門,專門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一切法門,要貪瞋癡煩惱及由此引起的善惡業種斷除幹淨,才能夠了脫生死;淨土法門,只要帶業往生西方淨土,就能進入聖人的行列。永明大師恐怕世人不知道這種情況,因此特別標舉禅淨四料簡,用以垂示給將來的衆生,可以說是迷津中的救生寶筏,險道上的指路導師。只可惜整個世上的人,都是漫不經心地讀過去,而不加以研討窮究,這大概是衆生共同的惡業所招感的結果吧?
【按】
印祖于《淨土決疑論》中反複申述永明大師禅淨四料簡的義蘊,俾令我等衆生死盡偷心,珍重此念佛往生淨土一門。庶幾了生死成佛道有望。勉旃!勉旃!
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禅
求無上菩提者,應修念佛禅叁昧。偈雲:
若人稱念阿彌陀,號曰無上深妙禅。
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
——《大集經》
【譯文】
求無上菩提的行者,應當修習念佛禅叁昧。偈語說:
倘若有人稱念阿彌陀佛,這就號爲無上甚深微妙禅。
至心觀想佛像見到佛身時,此佛身即是不生不滅之法身。
不離穢土而生淨土
又以願門廣大,貴在知先;觀法深玄,尤應守約。知先則務生彼國,守約則惟事持名。舉其名兮,兼衆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從茲而萬慮鹹休,究極乎一心不亂。乃知匪離跬步,寶池湧四色之華;不出戶庭,金地繞七重之樹。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珍禽與庶鳥(1)偕音,瓊院(2)共茆堂(3)並彩。蓋由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衆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故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蓮池《阿彌陀經疏鈔》
【注釋】
(1)庶鳥:一般的鳥。 (2)瓊院:精美的庭院。 (8)茆堂:茅草堂。
【譯文】
又由于阿彌陀佛的願門廣大,所以貴在了知首先應辦何種大事;觀想念佛法門的深妙幽玄,尤其應當抉擇簡約的方法。了知首…
《淨宗法語大觀 第七編 禅宗與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