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法语大观 第七编 禅宗与净土▪P2

  ..续本文上一页土,那么我试问你:你还肯住在厕所中否?还肯与狗、猪、马、牛同槽饮食否?还肯入荒山坟墓与发臭腐烂的尸骸一起睡眠否?如果对这几项欢喜安稳,一点都不介意,方许可你说高山平地总是西方净土。如果外表忍耐勉强承受,内心生起疑虑嫌恶,则仍有净秽境界的分别,还存在憎爱的情感。以此心态而高谈阔论大圣人超情离见的境界,否定佛国的存在,蔑视往生净土,这就叫是欺天诳人,甘愿蒙昧自己的心灵,苦哉!苦哉!

  又,你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行菩萨道,不再有畏惧怯弱,那么我不勉强你往生净土。如果或是忧虑这个娑婆世界欲境业风浩大,自己作不了主;忧虑诸佛出世难值难遇,修学佛法无门可入;忧虑忍力未能坚固,不能在三界险难处度脱众生;忧虑尽此业报之身,未能永断生死,截断神识的轮回;忧虑既然还得受来生的果报,舍此身受他身,前路茫茫,不知向何处去;那么,摒弃净土而不往生,其损失就不是细小了。这个净土法门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看似浅近实则邃远,看似艰难实则容易,看似容易而又艰难,他日你自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尽形修习,造极为则

  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功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

  【译文】

  心之行处寂灭即是诸佛常住真如妙心,心之行处生有就是众生的生死轮转的业心,这二者之间容不得丝毫的间隔。若汝等能够绵密用功念佛,使这心念不存留一点点空隙,才能获得几分相应的功夫。千万不要稍微做了半年十个月的修行,便自炫我能苦心修道。不知道这矜夸心正是道业的障碍,千万要谨慎。另外,功夫虽有增进,但若念佛未念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的地步,还不是功夫打成一片。切切不要修行见些浮光掠影,便歇手不再加功用道,如果这样就叫做半途而废,必定会导致前功尽弃,而最终得不到丝毫利益。这又是学道人的大病,不可不知。要知道佛法犹如大海,越进入就越觉得深邃,决不是小小知见所能穷尽其边际的。应当尽形寿修习念佛法门,以达到登峰造极为准则,千万不可将这念佛法门作容易想。

  

  以佛知见为知见

  夫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此千圣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论也。然见道岂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开圆解,若依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练,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堑矣。唯净土一门则不然。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但发愿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亲知亲见之境界,非彼三乘贤圣所能知见也。但当深信佛言,依此而发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不必别求悟门也。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文】

  由见道(明心见性)而后修道(三学六度等),由修道而后证道(悟证实相),这是千圣修因证果的相同之路,千古不会改易的定论。然见道岂是容易之事!若依照教乘而论,必须大开圆解,若从禅宗来论,也当直透重关,至此才有资格谈论修道。除此之外便为盲修瞎练,不可避免地会撞墙碰壁,堕入坎坷,跌落深坑。唯有净土这一法门不是这样。从这个娑婆世界向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刹,有世界名叫极乐,其国土有一尊佛,号阿弥陀,现今正在讲经说法,只要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就能蒙佛力加持,往生彼土。这是诸佛以实相心智慧眼,亲知亲见的境界,不是三乘贤圣(声闻、缘觉、菩萨)所能知见的深妙境界。只要深信佛语诚言,遵依佛教,信愿持名,即是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不必另外去求开悟之门。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师尝修净土,勤以励人。室中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修净土者当如何修?众无语。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又云: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义怀 引自《角虎集》

  【译文】

  (天衣义怀)禅师悟道之后,恒常修持净土法门,且每每以此策励学人。一次,在室内问诸参学弟子说:“如果说舍离污秽,欣取清净,厌离此界,欣求彼土,则是有了分别取舍的情见,属于众生的妄想;但如果说无净土可生,则又违佛语。如此,则修持净土法门者应该如何修呢?”大众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禅师自己答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禅师又自答:“就好像大雁掠过长空,影子沉入寒潭,大雁绝无留下踪迹的作意,潭水也没有留住大雁影子的想法。”

  【撰者】

  义怀(993-1064),宋僧。汲水折担大悟。作偈呈重显禅师,得印可,提倡禅净双修,有《通明集》盛行于世。

  【按】

  生则决定生,乃从事相上说,由众生灭心而建立;去则实不去,乃从理体上说,真如妙性本无去来。理事圆融,真俗不二,方为净土正见。

  

  

  一心不乱即禅

  又,此一心即达摩(1)直指之禅故。寻常说禅者讳净土,今谓达摩说禅,直指灵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2),正灵知自性故。门庭施设不同,而所证无两心也。善哉,中峰(3)之言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有味乎言之也。

   ——莲池《弥陀疏钞》

  【注释】

  (1)达摩:全名菩提达摩,印度人。古印禅宗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时泛海到达我国,因与武帝话不投机,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法于慧可。中国禅宗之始祖。(2)理一心:莲池大师将“一心不乱”之一心判例为事一心和理一心,云:“理一心者,获自本心,故名一心。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 (3)中峰:元朝钱塘人,名明本,号中峰。由天目山高峰妙和尚处大悟彻底,说法无碍,著书若干。

  【译文】

  又,这个一心不乱即达摩祖师西来所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一般的参禅者都忌讳净土法门,现在提及达摩祖师所传之禅,乃直指无念灵知的自性。而念佛达到理一心不乱,正是离念灵知的自性。禅净两宗修行理路方法不同,而所证的并没有两种心性。善哉,中峰禅师的开示:“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当细细体会这句话中的意味啊。

  

  禅净修证之差异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青复为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会,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禅与净土,从理上说,本来无二无别;若论事修,其相状却有天壤之别。禅宗不到彻悟彻证的地步,就不能超出生死。所以五祖师戒禅师转生而为苏东坡,草堂青和尚转世而为曾鲁公,古往今来的禅门宗师,彻悟而没有彻证的,大多属于这一类。这是由于只仗自力,不求佛力加持的缘故。如果有丝毫的惑业还没有断尽,决定不能超出生死。净土则只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便可以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就永远超出生死轮回。悟证者顿登一生补处位,未悟者也可证入不退转位。所以华藏海会诸法身大士,全都发愿往生;宗门教下诸大祖师善知识,同愿往生净土。这是由于全仗佛力加持,加上自己的诚恳心,所以能够感应道交,由此迅速成就无上正觉。

  

  禅净、有无之辨

  问:何名禅净及与有无?请垂明诲。

  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儱侗。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印光《净土决疑论》

  【译文】

  问:什么叫做“禅”和“净”以及什么叫“有禅有净土”和“无禅无净土”?请您垂慈明白地教诲我。

  …

《净宗法语大观 第七编 禅宗与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