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法語大觀 第七編 禅宗與淨土▪P2

  ..續本文上一頁土,那麼我試問你:你還肯住在廁所中否?還肯與狗、豬、馬、牛同槽飲食否?還肯入荒山墳墓與發臭腐爛的屍骸一起睡眠否?如果對這幾項歡喜安穩,一點都不介意,方許可你說高山平地總是西方淨土。如果外表忍耐勉強承受,內心生起疑慮嫌惡,則仍有淨穢境界的分別,還存在憎愛的情感。以此心態而高談闊論大聖人超情離見的境界,否定佛國的存在,蔑視往生淨土,這就叫是欺天诳人,甘願蒙昧自己的心靈,苦哉!苦哉!

  又,你若有大力量,有大誓願,願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行菩薩道,不再有畏懼怯弱,那麼我不勉強你往生淨土。如果或是憂慮這個娑婆世界欲境業風浩大,自己作不了主;憂慮諸佛出世難值難遇,修學佛法無門可入;憂慮忍力未能堅固,不能在叁界險難處度脫衆生;憂慮盡此業報之身,未能永斷生死,截斷神識的輪回;憂慮既然還得受來生的果報,舍此身受他身,前路茫茫,不知向何處去;那麼,摒棄淨土而不往生,其損失就不是細小了。這個淨土法門看似淺顯實則深奧,看似淺近實則邃遠,看似艱難實則容易,看似容易而又艱難,他日你自會明白其中的奧妙。

  

  盡形修習,造極爲則

  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衆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發。若汝等能綿密加工,使此心無些子空隙,方得幾分相應。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正障道處,切宜慎之。又,功夫雖加,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處,猶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是爲半途而廢,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此又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應盡形修習,造極爲則,切莫作容易想。

  

——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

  【譯文】

  心之行處寂滅即是諸佛常住真如妙心,心之行處生有就是衆生的生死輪轉的業心,這二者之間容不得絲毫的間隔。若汝等能夠綿密用功念佛,使這心念不存留一點點空隙,才能獲得幾分相應的功夫。千萬不要稍微做了半年十個月的修行,便自炫我能苦心修道。不知道這矜誇心正是道業的障礙,千萬要謹慎。另外,功夫雖有增進,但若念佛未念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的地步,還不是功夫打成一片。切切不要修行見些浮光掠影,便歇手不再加功用道,如果這樣就叫做半途而廢,必定會導致前功盡棄,而最終得不到絲毫利益。這又是學道人的大病,不可不知。要知道佛法猶如大海,越進入就越覺得深邃,決不是小小知見所能窮盡其邊際的。應當盡形壽修習念佛法門,以達到登峰造極爲准則,千萬不可將這念佛法門作容易想。

  

  以佛知見爲知見

  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爲盲修瞎練,不免撞牆磕壁,墮坑落塹矣。唯淨土一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非彼叁乘賢聖所能知見也。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爲知見,不必別求悟門也。

   ——徹悟《徹悟禅師語錄》

  【譯文】

  由見道(明心見性)而後修道(叁學六度等),由修道而後證道(悟證實相),這是千聖修因證果的相同之路,千古不會改易的定論。然見道豈是容易之事!若依照教乘而論,必須大開圓解,若從禅宗來論,也當直透重關,至此才有資格談論修道。除此之外便爲盲修瞎練,不可避免地會撞牆碰壁,墮入坎坷,跌落深坑。唯有淨土這一法門不是這樣。從這個娑婆世界向西方,經過十萬億佛刹,有世界名叫極樂,其國土有一尊佛,號阿彌陀,現今正在講經說法,只要深信切願執持名號,就能蒙佛力加持,往生彼土。這是諸佛以實相心智慧眼,親知親見的境界,不是叁乘賢聖(聲聞、緣覺、菩薩)所能知見的深妙境界。只要深信佛語誠言,遵依佛教,信願持名,即是以佛的知見爲自己的知見,不必另外去求開悟之門。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師嘗修淨土,勤以勵人。室中問學者雲:若言舍穢取淨,厭此欣彼,則是取舍之情,衆生妄想;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修淨土者當如何修?衆無語。複自答雲: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又雲: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義懷 引自《角虎集》

  【譯文】

  (天衣義懷)禅師悟道之後,恒常修持淨土法門,且每每以此策勵學人。一次,在室內問諸參學弟子說:“如果說舍離汙穢,欣取清淨,厭離此界,欣求彼土,則是有了分別取舍的情見,屬于衆生的妄想;但如果說無淨土可生,則又違佛語。如此,則修持淨土法門者應該如何修呢?”大衆無言以對。過了一會兒,禅師自己答道:“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禅師又自答:“就好像大雁掠過長空,影子沈入寒潭,大雁絕無留下蹤迹的作意,潭水也沒有留住大雁影子的想法。”

  【撰者】

  義懷(993-1064),宋僧。汲水折擔大悟。作偈呈重顯禅師,得印可,提倡禅淨雙修,有《通明集》盛行于世。

  【按】

  生則決定生,乃從事相上說,由衆生滅心而建立;去則實不去,乃從理體上說,真如妙性本無去來。理事圓融,真俗不二,方爲淨土正見。

  

  

  一心不亂即禅

  又,此一心即達摩(1)直指之禅故。尋常說禅者諱淨土,今謂達摩說禅,直指靈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2),正靈知自性故。門庭施設不同,而所證無兩心也。善哉,中峰(3)之言曰: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也。有味乎言之也。

   ——蓮池《彌陀疏鈔》

  【注釋】

  (1)達摩:全名菩提達摩,印度人。古印禅宗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時泛海到達我國,因與武帝話不投機,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傳法于慧可。中國禅宗之始祖。(2)理一心:蓮池大師將“一心不亂”之一心判例爲事一心和理一心,雲:“理一心者,獲自本心,故名一心。此純理觀,不專事相,觀力成就,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3)中峰:元朝錢塘人,名明本,號中峰。由天目山高峰妙和尚處大悟徹底,說法無礙,著書若幹。

  【譯文】

  又,這個一心不亂即達摩祖師西來所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禅。一般的參禅者都忌諱淨土法門,現在提及達摩祖師所傳之禅,乃直指無念靈知的自性。而念佛達到理一心不亂,正是離念靈知的自性。禅淨兩宗修行理路方法不同,而所證的並沒有兩種心性。善哉,中峰禅師的開示:“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當細細體會這句話中的意味啊。

  

  禅淨修證之差異

  禅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青複爲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叁,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會,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禅與淨土,從理上說,本來無二無別;若論事修,其相狀卻有天壤之別。禅宗不到徹悟徹證的地步,就不能超出生死。所以五祖師戒禅師轉生而爲蘇東坡,草堂青和尚轉世而爲曾魯公,古往今來的禅門宗師,徹悟而沒有徹證的,大多屬于這一類。這是由于只仗自力,不求佛力加持的緣故。如果有絲毫的惑業還沒有斷盡,決定不能超出生死。淨土則只要具備信願行叁資糧,便可以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就永遠超出生死輪回。悟證者頓登一生補處位,未悟者也可證入不退轉位。所以華藏海會諸法身大士,全都發願往生;宗門教下諸大祖師善知識,同願往生淨土。這是由于全仗佛力加持,加上自己的誠懇心,所以能夠感應道交,由此迅速成就無上正覺。

  

  禅淨、有無之辨

  問:何名禅淨及與有無?請垂明誨。

  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禅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禅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禅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儱侗。倘參禅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爲有禅。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爲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衆生者,皆不得名爲有淨土矣。

  ——印光《淨土決疑論》

  【譯文】

  問:什麼叫做“禅”和“淨”以及什麼叫“有禅有淨土”和“無禅無淨土”?請您垂慈明白地教誨我。

  …

《淨宗法語大觀 第七編 禅宗與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