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先应办的大事,便是务必往生极乐世界;抉择简易的方法,就会专一持名念佛。举扬佛名,阿弥陀佛的万德就无不兼备;专一持念,就能统摄菩萨众行而无遗漏。从今以后休止纷繁思虑,精进念佛直至一心不乱。这时乃了知,不离半步,七宝池中涌出青黄赤白四色莲华;不出所居的庭院,黄金地上环绕七重行树。处处都是阿弥陀佛演说妙法,时时都有九品莲蕊化生。彼土珍鸟与此土众鸟同鸣法音,极乐的精美的殿庭与娑婆粗陋的草堂齐放光彩。这种境界是由于念佛念到极处,能所不二,即念即佛,从有生契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往生西方实则不离生于此土。心、佛、众生本来平等一体,业海中流以及娑婆此岸与西方彼岸,一概不住。到此境界即可称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参禅念佛,相辅相成
古谓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又云不许互相兼带。然亦有禅兼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故知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愿命终时,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华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然则念佛不惟不碍参禅,实有益于参禅也。
——莲池《竹窗随笔》
【译文】
古德曾说参禅不妨碍念佛,念佛不妨碍参禅,又说不允许互相兼带修持。然而也有参禅兼修净土的人,例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位禅师,都是禅门大宗匠,而念佛栖心净土,并未妨碍其禅修。由此可知,参禅人虽然念念参究自己的本心,而并不妨碍发愿,愿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发愿往生呢?参禅虽然得到开悟,倘若不能如同诸佛一样断尽烦惑习气,安住常寂光土,又不能像阿罗汉那样断见思惑不再受后身,那么,这个业报身命终,必定又将随业投生。与其生在人世间而亲近明师,怎么能比得上莲华化生亲近阿弥陀佛为殊胜呢?可见,念佛不仅不妨碍参禅,实在有益于参禅。
念佛比参禅直截痛快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文】
《观无量寿经》中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话,比起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为直接了当,痛快淋漓。为什么呢?因为见性困难而作佛容易。什么叫见性呢?离开心意识,内在的灵光迸露,才可叫见性,所以很困难。什么叫作佛呢?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观想阿弥陀佛的正报(佛的相好光明)与依报(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功德),这就叫作佛,所以很容易。观经说:“汝等心里忆佛念佛时,这能忆佛念佛的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岂不是由于忆佛念佛,就是作佛吗?见性成佛与是心是佛,在道理上没有两样。然而,见性之难与作佛之易,二者的差别却悬殊很大,这不正说明念佛比参禅更为直截痛快吗?
念佛可以开发智慧
问:今一意念佛,能发慧否?
答:看教如读医书,心地用功如服药,先明教自是正理。学道人贵在审辨邪正、大小、偏圆而已。无暇遍览,可只看《楞严》。既修净土,其净土诸书,俱要看过,却放下文字一心念佛。所云慧者,通晓经教,善演说而空谈诸口,无得于心者,狂慧也;真参实悟,乃名正慧。明教后,一心念佛,当发此慧。
——莲池《莲池遗稿》
【译文】
问:如今一心一意念佛,能否开发智慧?
答:看经教如读医书,心地用功如服药,首先弄明白教义自是正理。学道人贵在审辨邪正、大小、偏圆而已。没有闲暇遍览经书,可以只读《楞严经》。既然修持净土,净土各种经论,都要看过,然后放下文字,一心念佛。所说的智慧是什么呢?那种通晓经教,善于演说,空谈玄妙,而心无证悟的,属于狂慧;而真参实悟的,才可称为正慧。明白经教义理后,应当一心念佛,便可开发这种智慧。
念佛以净想转染想
今果能以妄想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念能断烦恼,则是念念出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乱,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参禅定要死尽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想,乃转换之法,就吾人根器易为耳。
——憨山《憨山老人梦游集》
【译文】
如今果真能以妄想心转而念佛,则念念可以断烦恼。若念念能断烦恼,就是念念出离生死。果能以念佛的一念坚固不移,一心不乱,这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念佛贵在一念真实恳切。但参禅却一定要灰心灭智,不容存有一念妄想。念佛则是以清净之想替代染污之想,以想除想,乃是转换意念的方法,这对我们的根器来说,是比较容易下手行持的。
念佛普摄无量法门
洞下一宗(1),皆务密修,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
——清了 引自《角虎集》
【撰者】
清了(1090-1151),宋僧。字真歇,年十八,试从法华经得度,参禅悟旨,历主诸禅宗名刹,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流通于世。
【注释】
(1)洞下一宗:即曹洞宗,乃禅宗五家之一。
【译文】
曹洞宗的行人,虽然都以参禅为主,但无不密修念佛往生净土法门,原因何在?由于念佛法门,乃捷径修行法门,正按大藏经所诠的判教,净土法门接引上上根机者,兼带接引中下根机的众生。又说:禅门的泰斗龙象,已悟非空非有的心法,仍专志精勤修持净土法门,不正是证明念佛往生华开见佛,尤其简便易行,超胜于禅宗?又说: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宗门教下诸行者,无不修持净业,同归心性本源。能入念佛一门,则无量法门全都能摄入。
两镜交光,相含互照
原此一念,本是法界。从缘而起,缘无自性,全体法界,故得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法尔具此威神,法尔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难齐全体;南柯梦事(1),略类一斑。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已办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注释】
(1)南柯梦事:事见唐人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侠士淳于棼醉酒梦游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任南柯太守,尽享荣华。因遭外敌入侵,兵败,加之公主病死,辞职回京。后交结豪贵,威信日涨,为国王所忌,遂限其自由,继而遣令归家。入家而梦醒。梦境历二十余年。后与友人寻梦中国度,乃庭院槐树下之蚁穴耳。喻虚幻非实之事境。
【译文】
推原此现前一念,本是一真法界。从种种因缘和合而起,缘生之法自性本空,全体乃即法界,所以现前一念能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时间上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离四句,绝百非,不可思议。此一念心,法尔自然地具足如此威力神通,法尔自然地具足此功德妙用。现在就以这一念来称念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佛之时,西方净土的依正功德庄严,便在我心中;而我此念佛的心,也已在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之内。这正如两面镜子相对,其镜光相互含摄与映照,这是心性周遍十方的相状。若从时间上竖穷三际来论,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一念求往生时,即往生净土时,亦即度脱众生时。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同时,更无前后的分别。以因陀罗网宝珠光明互映来譬喻,也难以述说其全体的神妙;南柯太守荣华得失之梦事,也大略类似一星半点。这种奇妙从理上彻悟最难,但从信心契入则最为容易。只要能够直下承当此事,最终必定全身获得受用。如此才能够称得上参学事毕,所作的净业已然成办。
附录1:临终三大要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
《净宗法语大观 第七编 禅宗与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