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法语大观 第七编 禅宗与净土▪P5

  ..续本文上一页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住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

  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

  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

  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按】

  临终助念,关涉往生之大事,吾人当谨遵印祖开导而行。仔细周全,竭尽全力,帮助一众生往生即成就一众生成佛,可不勉哉!

  

  附录2未定

  

  

  

  

  

后记

  法不孤起,仗缘乃生。忆昔十五年前(1993年),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约稿,用一年时间,完成三十八万字的《净宗法语大观》,于1994年出版问世。2001年8月,余披剃出家,在支提山华严寺方便掩关时,广东方思圻居士欲将《净宗法语大观》教内印行流通,余回答拟予修订交付流通。讵料业风吹荡,2003年9月,受恩师印大和尚的委托,来到东林寺接手管理寺务与东林大佛建造工作,便无暇料理这部书稿了。期间方居士亦曾电话催问过几次,余都支吾稍等稍等。直至2005年底,方居士来了一个“最后通牒”,云:“我已等了三年了,我们准备按《大观》原版印刷了。”余听了,一则感到食言的惭愧,二则深知在1993年辑译的书稿,无论在法语选择上还是在译文的准确上,悉有诸多缺憾,便下定决心,推辞一切事务,专心修订《大观》书稿,经过一个来月的努力,终于在2005年除夕日完稿。这是第二版修订的情形。

  又到2008年4月,又有北京一佛教机构拟将本书印行,饶益更多的众生。于是本人又忙中偷闲,对第二版予以校对、完善,尤其增加按语的分量,以自己微浅的对佛言祖语的一隙之光,提供给读者。或有助于净业初机同修的领解。如此这次流通的《大观》,可以说是第三次修订了。

  《大观》的目的,乃是帮助净业行人正确理解佛言祖语,增上信愿行。为此,本书主要突出三个特点:其一,纯正:入选的法语悉为佛言祖语,《佛说无量寿经》文句悉以五种原译本为准,用以帮助净业行人建立正知正信。其二,实用:针对现代净业行人的根机好乐,提供具有指导作用的法语,间或以按语的形式加以点式。其三,简洁:摒去大而全的思路,对众多的佛言祖语,精益求精,这样便由原书的第一版三十八万字减少到现在的二十余万字。配上相关的插图,给大家提从一个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文本。对本书的修订,令我再次沐浴于佛祖的文字般若之海,庆幸欢喜。同时,亦诚惶诚恐,深感佛言祖语义理幽深,自已学力智慧有限,错缪遗漏之处,尚祈十方大德慈悲指正,庶令本书逐步完善。愿共诸净业同仁,共沾法味,同登极乐。

  衷心感谢上传下印恩师与王新教授赐序。衷心感谢参与本书修订、打印、插图、校对与流通的德亮法师,徐冉、朱光明、陈伟、许浩、陈亚男、宋和平、曲俊雅和王龙等居士的通力帮助,这些法师与居士发菩萨心,作如来使,劝进行者,续佛慧命,功德无量。最后伏冀与本《大观》或参与或阅读的同仁,共植净因,同登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岁次己丑正月吉日东林沙门释大安和南谨识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萨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宗法语大观 第七编 禅宗与净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