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1),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六信實有淨土(如今娑婆無異,的的現有)。
七信願生即生(已今當願,已今當生,經有明文,豈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語故,則造後四;不信佛語,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淨業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卷(2)而取故物,夫何難之有?
——徹悟《徹悟禅師語錄》
【注釋】
(1)妙高山王:即須彌山,爲山中最高者,故曰王。(2)左卷:古代契約分爲左右兩聯,雙方各執其一,左卷即左聯,常用爲索償的憑證。用來比喻充分的把握。
【譯文】
第一相信有出生必有死亡(普天之下,從古到今,還沒有一人逃過生死)。
第二相信人命無常(呼出的氣息雖存,吸入的氣息卻難得保證,一口氣不來,即爲後世)。
第叁相信輪回路險(一念的差錯,便墮到叁惡道中,保持人身不失者如同手上土那樣的少,失去人身者如同大地上的土那樣的多)。
第四相信叁惡道的時間漫長(叁惡道中一期果報就是五千劫,再得人身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第五相信佛語不虛(這個日輪月輪可以令其墜落,須彌山王可使之倒塌,諸佛金口所宣的法語不會有絲毫的變異)。
第六相信真實有西方淨土(像眼前的娑婆世界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的的確確也是現今存在的)。
第七相信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便能往生(已經發願便已經往生,現今發願便現今往生,未來發願便未來往生,阿彌陀經中明文所示,豈會欺騙我呢)。
第八相信往生極樂世界就能證得不退轉位(西方淨土境界殊勝,彌陀願力加持之緣強大,往生者不會生起退轉之心)。
第九相信一生成佛(西方淨土中的衆生壽命無量,任何道業佛事都能成辦)。
第十相信萬法本來唯心所造(唯心有性具與事造二重含義,上述九種信心之法都是我心所具足,亦是我心所造作)。
由于相信佛語,便造作後四種的因果(即:願生即生、生即不退、一生成佛、法本唯心);由于不相信佛語,只造作前四種的因果(即:生必有死、人命無常、輪回路險、苦趣時長)。所以,深信佛語就是深信自心。修淨業的人,能夠具足這十種信心,那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有決定的把握,如同探取自己日用之物,輕松自如,如是往生淨土,還會有什麼困難呢?
【按】
信心功德不可思議,吾人能深切的具足上述十種信心,則孜孜于世間的善業與出世間的淨業,自然如決江河,沛然莫禦。
第叁世墮落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闡提(1)、旃陀羅(2)輩,僅差一步耳!
——截流《淨土警語》
【注釋】
(1)闡提:斷善根無信仰的人。 (2)旃陀羅:以屠殺爲業的惡人。
【譯文】
假如對念佛法門沒有真切的信心,雖然念佛持齋,放生修福,也只是世間的善人,來世投生到富貴人家享樂。在享富貴之樂的時候,即會造種種惡業。造惡業後,必定墮落在叁惡道受苦報。用正眼觀察,不具備真信而念佛修善的人,比那些闡提與旃陀羅之流當生所受下地獄的果報,僅僅差一步而已!
【按】透辟開示,警人心目,淨業行人當叁複斯言,免蹈覆轍。
不應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蓋拘于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小器藜藿(1)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2)锱铢(3)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
故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有清淨佛土。所以生長于胞胎,不知彼有蓮華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于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于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
——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注釋】
(1)藜藿(1íhuò):藜,蒿類,草本植物,嫩葉可以吃。藿,香草。指粗劣的飲食。 (2)箧(qiè):小箱子。 (3)锱铢(zīzhū):指很少的錢。
【譯文】
人們驟然聽聞到西方淨土種種的景象,大多不相信,這並不奇怪。大凡拘礙于目前所見所聞的人,便認爲眼前所見不到的東西不存在,這同不信淨土的人是同樣的知見。比如在陋巷糞土中居住的人,怎會知道廣闊大廈的清淨?在小碗裏吃蒿葉草菜粗劣食物的人,怎會知道還有擺滿方圓一丈的山珍海味?在破舊的小箱子裏蓄積些小錢的人,怎會知道有國庫裏充溢的財寶?
所以處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便不相信有清淨的阿彌陀佛刹土。由于生長于母體胞胎,便不知道極樂世界有蓮華化生;由于在這個世界壽命不過百年,便不知道極樂世界有恒河沙數的壽命;由于在這個世界衣食必由勞作方可得到,便不知道極樂世界有隨念而至的衣食;由于這個世界的快樂常常夾雜著憂愁煩惱,便不知道極樂世界有純一的快樂。然則釋迦牟尼佛所宣示的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不可以由于我們現前肉眼見不到而不相信呀!
呼引衆生上大願船
淨土傳雲: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衆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
蓋不慈悲不足爲佛,不濟度衆生不足爲佛,不有大威力不足爲佛。爲其慈悲,故見衆生沈于苦海而欲濟度;爲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也,此所以爲佛也。經雲: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佛能度一切衆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
——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譯文】
《淨土傳》說: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乘大願船,浮泛于生死海中,在這個娑婆世界呼引衆生上大願船,直接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願意前往者,沒有一個不能到達的。倘若深切相信,願意往生,即使犯有罪惡,也無不蒙佛力加持,帶業往生。
因爲不慈悲不足以稱爲佛,不拔濟救度衆生不足以稱爲佛,不具備大威神力不足以稱爲佛。正是由于佛的大慈大悲,所以看見衆生沈淪苦海而生拔濟救度之心;正是由于有大威力,所以能夠使拔濟的心願兌現成濟度衆生的功德。這就是佛之所以稱爲佛的原因。經中說:“大醫王能治療一切病,但不能治療已經死亡之人;佛能救度一切衆生,但不能救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況已死亡者,可謂形容到了極點了。
【按】佛度衆生,衆生被救度,其間難易淺深,總在于緣。吾人能信念佛往生成佛的法門,即是有緣,憑信願即可登上大願船,穩抵彼岸,不信即死矣。
二、就理觀立信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1),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2),從心想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注釋】
(1)法界身:佛的法身無形無相,周遍法界,衆生有感,法身隨緣而應,故名法界身。 (2)正遍知海:佛之正遍知,深廣而不可測量,故譬之于海。
【譯文】
阿彌陀如來是隨感而應的法界身,遍入一切衆生的心想中。所以,汝等憶佛念佛時,能憶念佛的心就具足佛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憶佛念佛爲作佛——始覺),是心是佛(能念佛的心即是佛——本覺),阿彌陀佛遍知法界事理性相因果的如大海般的深廣智慧,便從你們憶佛念佛的心中出生。
【按】此段經文乃念佛法門的最高理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唯是《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佛法緊要處無多子,此二語即是大總持。
佛由心現
解脫長者對善財言:我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見十方各十佛刹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
【譯文】
解脫長者對善財童子說:“我入出這個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見到十方世界各十佛刹微塵數如來。諸佛如來不來我這裏,我也不往諸佛那裏。我如果想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念頭一動就能見到……由此了知一切佛以及我心,全都如夢;了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性心元如水;了知一切佛與所有色相以及自心,全都如同幻化;了知一切佛以及自心,全都如同空谷回響。我這樣了知,這樣憶佛念佛,所睹見的諸佛都由自心顯現。”
【按】這是解脫長者向…
《淨宗法語大觀 第叁編 淨土資糧 信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