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淨土資糧----願門
一、厭離娑婆
易往而無人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
橫截五惡趣⑴,惡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
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
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佛說無量壽佛經》
【注釋】
(1)五惡趣:指天、人、餓鬼、畜生、地獄五道。對彌陀淨刹而言,娑婆五道齊名惡趣。
【譯文】
宜各自勤奮精進,努力深信切願持名,求生淨土。
必定能超出叁界,往生到安養刹土。
娑婆五道頓然橫超,五惡趣自然關閉。
往生即升入無有窮極之涅槃。
信願持名容易往生,而無人修此淨因。
極樂世界不逆違衆生的心願,
而娑婆衆生久習煩惑,自然爲之牽縛不去。
何不厭棄世間事務,勤勉修行,念佛一行?
如是可獲涅槃常樂,得無量壽,快樂無有極限。
【按】阿彌陀佛大願確保一切衆生橫超叁界,得無量壽樂。而衆生不聞不修,易往而無人,可不哀哉。聞兩土釋尊之慈愍,我等宜應奮勉。
欣厭深切,方得往生
娑婆雖苦,處的已久,實不庸易離開;蓮邦雖樂,概未曾到過,豈能遽往?必須真心徹到對于娑婆深生厭惡,對于極樂渴想甚深,方得往生。
——善導《觀經四帖疏》
【譯文】
娑婆世界雖然衆苦充滿,但是處身其中的時間已經很長,實在不容易離開;西方蓮邦雖然快樂,但是從未曾到過,豈能撩衣便行?必須真心徹髓地對于娑婆苦界深生厭惡,對于極樂世界渴想極深,才能夠往生。
【按】深切的厭欣,乃是成辦往生必備的宗教情懷,亦乃般若智慧的外顯,吾人宜勉旃。
魔鄉不可停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余樂,唯聞愁歎聲。
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善導《觀經四帖疏》
【譯文】
回歸安養故園呀!娑婆魔鄉不容一刻的停留。
曠劫以來流轉不休,六道的苦辛全都經曆。
處處都沒有快樂啊,唯聞憂悲愁歎之聲。
畢此一生,深信切願念佛啊,命終入彼極樂涅槃城。
厭離行與欣願行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爲種子,得生彼國?
答: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以來,爲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備受衆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發願願我永離叁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爲厭離行。
二明欣願行者,複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所以求生淨土,爲欲救拔一切衆生苦故。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常行念佛叁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衆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願門也。
——智顗《淨土十疑論》
【譯文】
問:如今發願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修哪些行業,以什麼爲正因,才能生到極樂世界?
答:要想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應具備二種願行,一定能生彼國:第一,厭離行;第二,欣願行。厭離行意謂:凡夫無始劫以來,被財色名食睡五欲所纏縛,輪回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備受種種苦難。如果不生起厭離五欲之心,便不會有出離輪回之日。應當發願願我永離叁界的葷腥雜食臭穢、膿血不淨、沈湎五欲男女等身,希望獲得西方淨土的法性生身。這就是厭離行。
第二,說明欣願行,含攝二種含義:其一,首先明了求往生西方淨土的意旨,往生西方淨土,是爲救拔一切衆生的苦難;其二,觀察西方淨土種種莊嚴等事相,欣心發願往生,經常修行念佛叁昧,以及將布施、持戒等所修的一切善行,都回向法界一切衆生,同生極樂世界,如此決定能夠往生。這就叫做欣願門。
十種逆境爲道場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爲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爲解脫。
叁、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即障自寂,以障礙爲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娆?以群魔爲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爲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爲資糧。
七、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心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觀人妄爲,人但酬報,以逆人爲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施德爲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必動。癡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爲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爲謙,抑何傷我?以受抑爲行門。
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于此障礙,皆成妙境。……是以如來于障礙中得菩提道。
——妙葉《寶王叁昧念佛直指》
【譯文】
第一、思惟身體不求沒有疾病。身體沒有疾病,貪欲就會生起。貪欲生起,必定會破毀戒律,退失道心。了知疾病本性空幻,疾病便不構成惱害,因此以病苦爲良藥。
第二、處世不求沒有患難。世間沒有患難,驕奢之心就必定會生起。驕奢心生起,必定會欺壓一切。了達患難本自虛妄,患難又何能傷害?因此以患難爲解脫。
第叁、參究心性不求沒有障礙。究心沒有障礙,所學道業就會躁進躐等。躁進躐等必定會沒有得到法益而自稱得到法益。明白障礙本來無根,障礙就自然寂沒,因此以障礙爲逍遙。
第四、立行不求沒有魔障。積累功行沒有魔障,誓願就不會堅固。誓願不堅固,必定未證道果而自稱證得道果。推究魔性無根,魔何能擾亂?因此以群魔爲法侶。
第五,謀事不求容易成功。事情容易成功,就會志存輕忽驕慢。志意輕忽驕慢,必定會誇耀我多有能耐。考量事情的成敗,都是隨宿業而決定,成功並非取決于能力,因此以辦事艱難爲安樂。
第六、人際交情不求有益于自己。交情有益于自己,就會虧欠道義。道義虧欠,必會常見他人的不是。察知交情厚薄總有前因,交情親疏乃依緣而起,因此以虧己利他的交情爲資糧。
第七、與人交往不求隨順適應自己。他人隨順適應自己,就容易引發傲慢心。內心傲慢,必定會執著我的正確。觀察爲人處世,種種虛妄行爲,難以理喻,人人只是在酬還宿業果報,因此以冤家對頭爲功德園林。
第八、布施行德不要求回報。行善希望回報,就會意有圖謀。意有圖謀,必定會求取虛名。明了布施無自性,福德亦無實性,因此以布施之德爲可被丟棄的舊鞋子。
第九、見利不求沾潤分成。想要利益分成,癡心就必定蠢動。癡心蠢動必定爭奪財利,毀損己德。了知世間利益空幻,利益切莫妄求,因此以疏淡利益爲富貴。
第十、被人冤屈不求申明。申明冤屈,則人我未能忘懷。心存人我,必定會滋生怨恨。安忍冤屈爲己謙德,冤屈又何能傷害我?因此以受冤屈爲修行。
這樣身居障礙之境反而通達,企求通達反而障礙重重。如能智慧觀照,這十大障礙便都能成爲修道妙境。……所以,一切諸佛如來于障礙中證得菩提道果。
【按】十大礙行極具佛法精髓,真金不怕火煉,鋼刀不拒石磨,吾人當智慧觀照,先令身心居于種種障礙之中,則衆魔諸惡障礙之境,正是成就我等道業之逆增上緣。願深味而力行之。
素患難行乎患難
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爲大爐鞲者(1)。佛四聖谛,苦谛居初;又稱八苦(2)爲八師。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煅不致精。鍾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欲爲聖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疾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于穢土植淨業因,方如蓮出淤泥,超登不退。倘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淨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叁昧不成,生西未保。須于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果于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觀,不尤不怨,庶蓮萼日滋,稱叁昧寶王矣。
——藕益《靈峰宗論》
【注釋】
(1)鞲(gōu):火爐風箱用的皮囊。 (2)八苦:爲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佛以此八苦而修道。
【譯文】
十方諸佛、諸宗祖師以及古聖先賢,沒有不以逆境作爲鍛煉的洪爐的。佛所宣說的四聖谛,苦谛放在首位;又稱八苦爲八師。修行人如果稍存喜好順境、厭惡逆境之情,其結局終將與夏天的野草一同腐爛而已,如何能像松柏那樣亭亭傲立于風霜冰雪之間呢!美玉不經雕琢不能成器,頑金不經鍛冶不能達到精純。鍾不擊就不會鳴響,刀不磨就不會鋒利。豈有天生的彌勒、自然成佛的釋迦?如果志願成就聖賢佛祖的德業,必須遭受惡毒謾罵如飲甘露,遭遇橫暴困厄如獲至寶,這才能稱之爲身處患難而即于患難中修行,這樣才能在此娑婆穢土種植往生西方的正因,方可如蓮…
《淨宗法語大觀 第四編 淨土資糧 願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