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泛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叁途(18)而緬謝,傲天宮而長辭。紹衆靈以繼軌,指大覺(19)以爲期。究茲道也,豈不弘哉!
——劉程之 轉自《慧遠法師文鈔》
【注釋】
(1)攝提格:戰國秦漢時代的一種星歲紀年法。認爲有一速度和木星平均速度相等而運動方向相反的天體叫“太歲”,當木星在醜位時,太歲在寅位,這一年叫攝提格,後來進化爲幹支紀年法。本文的攝提格指庚寅年,即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2)交臂:兩臂相交,喻指親朋好友。(3)叁報:即現報、生報與後報。現報者,今生此身造善惡因,即今生此身受善惡果。生報者,今生此身造善惡因,來生便受善惡果。後報者,今生此身造善惡因,或經二生、叁生、百生、千生乃至百千萬億劫然後乃受善惡果。(4)險趣:意爲畜生、餓鬼、地獄叁惡道。(5)佥(qiān)心:一致歸心。(6)百于子來:衆人趨奉,不召自來。(7)景績參差:道業功績參差不齊。(8)法堂:演布大法之堂。(9)絕域:極遠的地方,喻指西方淨土。(10)神界:喻指極樂世界。(11)雲峤(jiào):古代神話傳說中海上的仙山。此處喻指淨土。 (12)幽谷:幽深的山谷。喻指娑婆穢土。 (13)大儀:佛的相好。 (14)識以悟新:轉八識爲四智。(15)形由化革:業報形軀于蓮華中轉化爲淨土清虛之身。 (16)瓊柯:寶樹秀枝。 (17)八極:八方極遠之地。喻指他方刹土。 (18)叁途:畜生、餓鬼、地獄。(19)大覺:指佛果。
【譯文】
惟歲在太元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釋慧遠法師,至誠感格幽玄奧藏,特發淨潔超邁之心,殷切眷顧同心正信的一百二十叁位同仁,齊集于廬山西北山麓般若雲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一齊敬薦香華,而立誓願。
惟此同會大衆,明了因緣幻化之理,則叁世輪轉之真相得以彰顯。因果變遷感應的規律既然相符,則善惡報應之事則必定無疑。推察至親好友默然辭世,隨業流轉,切悟生命之危脆無常。審究現報、生報與後報相續催迫,深知靠自力難以濟拔叁惡道的劇苦。所以與會諸賢朝夕惶懼,勤勉思惟解脫之道,自力怯弱,唯仰佛力救拔。但神妙之存在可以至誠感格,卻難以在迹相上去攀求。必定至誠感通,方知幽玄神境原來不離當處;如果感求沒有回應,則渺茫無主,何處得以度脫?所幸今日大衆宿世善根發露,不約而同地一致歸心西方極樂世界。恭誦淨土典籍,開發信心,願慧油然啓發;吾人能感之機與彌陀所應之瑞相顯現于寢夢中,對高賢蓮友的趨奉自來感到十分歡欣。于是圖寫佛影,瑩煌光晖,出神入化,俨若神人所造。這是冥符淨心法爾顯現,確非人力造作所能爲。這實在是佛天開啓同仁的至誠,冥冥加持,令大衆不約而集會。這樣殊勝的機緣,大衆宜應倍加珍惜,慎思專一,正心誠意,以成辦往生淨業。
但大衆各自的道業功績參差不齊,功夫福德也不相等。雖然大衆清晨祈禱的心願大致相同,然到了晚夕,又疏隔了精進的道心。這就是我師友眷屬,深感悲痛的事情,因此振作慷慨,相從肅穆齊集于法堂,發起平等至誠心,以幽邃玄遠的襟懷,誓願與此衆蓮友,共同求生西方淨土。蓮社中如有出類拔萃,首先徑登安養的蓮友,願不違安養入娑婆,拯拔尚未往生的同仁,用以圓成自利利他的初衷。先往生者與後往生者,共勉思惟同登極樂的妙道。蒙佛願力,帶業往生,就可蓮華開放,親觐阿彌陀佛聖容。面見阿彌陀佛,則開啓心性,寂照圓融,轉識成智。在蓮華中誕育紫磨金身,如佛相好,這是何等尊榮的勝事呀!藉蓮華徜徉于寶池德水的中流,在寶樹瓊枝下暢詠贊佛的心曲。雲衣飄飄分身于八方極遠的佛土,恒常披拂溫雅的香風。不貪計身而更顯莊敬盛美,心神超越苦樂對待以禅悅自怡。念佛往生離開叁惡道的輪轉,蓮華托質長辭天堂的幻樂。紹繼菩薩聖衆的芳軌,成就佛果乃蓮友共期的目標。究尋此念佛往生的妙道,其義理境界何其弘大難思!
【按】
劉程之居士的《蓮社發願文》,是依據慧遠大師念佛旨意而撰寫的。這是古印淨土教在與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後所結晶的第一篇淨宗文獻。全文432字,行文流暢,言簡義豐,以和美的賦體诠釋淨土信仰的心路曆程,依據《無量壽經》等淨土經典的義理境界,展示出震旦國人神往的至極善美境界。其由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的觀照,覺悟到無常險途的可懼,由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的淨信,獲得稀有的安心安樂,深知懈怠放逸,信根難固,非良師益友,無以增進淨業,所以建立蓮社,依衆靠衆,相互策勉,定于今生,仰憑佛力,往生樂邦,出離輪回,以成就佛果爲最終目的。全文運思,契理契機,字字玑珠,豁人心目,祈冀淨業行人潛心玩索,依教奉行。
2、西方發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衆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衆等),普爲四恩叁有(1)、法界衆生,求于諸佛一乘(2)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忏悔。我及衆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瞋癡,染穢叁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從于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衆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禅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曆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至于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禅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衆,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衆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
我于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于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叁身(3)四智(4),五眼(5)六通(6),無量百千陀羅尼門(7),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衆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願,世界無盡,衆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叁有齊資。法界衆生,同圓種智。
——蓮池《雲棲法彙》
【注釋】
(1)四恩:指父母恩、衆生恩、國土恩、叁寶恩。叁有:欲界、色界、無色界(2)一乘:指能令人成佛的大乘教法。(3)叁身:法身、報身、應化身。(4)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5)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6)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7)陀羅尼:意譯總持。能持能遮。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陀羅尼能持各種善法,能遮各種惡性,乃佛菩薩利益衆生所具的德能。
【譯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衆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衆等),普爲四恩叁有、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衆生,令其都能獲得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名號,期望生到淨土。又由于我罪業重福德輕,魔障深智慧淺,貪瞋癡的染心容易熾盛,戒定慧的淨德難以成就,現今謹在佛前,恭敬懇切五體投地,一心發露,至誠忏悔。我及法界衆生,曠劫以來,迷失本有的清淨心,放縱貪瞋癡叁毒,染汙不淨身口意叁業,無量無邊;造作的五逆十惡,無量無邊。與衆生結下的殺盜淫的冤業,祈願全都消滅。弟子自今日起,啓立菩薩四宏誓願:遠離一切惡法,誓願永不再造;精勤修持無上佛道,誓願永不退轉懈惰;誓願成就無上正覺;誓願普度法界一切衆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祈願在禅觀之中,睡夢之際,能夠睹見阿彌陀佛的金色之身,能夠親曆阿彌陀佛七寶莊嚴之土,能夠承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攝照我身,金手摩我頭頂,袈裟覆蓋我的身體。使我惑業苦叁障自然消除,戒定慧善根得以增長;疾速融化煩惱,頓然破除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常寂光的真如之境,常得現前。至于臨命終時,預知往生時日,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眼耳鼻舌身五根愉悅,意根無貪無惑;安詳地舍離業報身,如入禅定。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及淨土諸聖賢衆,放大光明接引,垂金色臂,提攜我于蓮臺中。虛空中樓閣幢幡,異香馥郁,天樂悠揚。西方淨土的聖境,昭然明示在眼前。令耳聞目睹的衆生,歡喜感動,稱揚贊歎,也發起信願往生心。
我在那時,乘金剛蓮華臺,隨從阿彌陀佛之後,如彈指間,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內,在勝妙蓮華中化生,蓮華即時開敷,見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聞聽微妙法音,獲證無生法忍。于須臾間,承事供養十方諸佛,親蒙諸佛授成佛之記。得佛授記後,叁身、四…
《淨宗法語大觀 第四編 淨土資糧 願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