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佛如來出興世間,以種種善巧方便而勸導教化衆生,不是僅僅爲了令其斷惡修福,享受人天樂果。人天的福樂,猶如電光石火,刹那間便消失。人天福報享盡,還是要墮入叁惡道中,長時間受苦。因爲這個緣故,只勸衆生捨離娑婆,求生淨土,求取無上菩提佛果。所以現時有機緣勸導衆生,誓生淨土者,即是稱合阿彌陀佛弘願本懷。
凡夫菩薩宜求淨土
問: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若欲救度衆生,只應願生叁界,于五濁叁途中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生?捨離衆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爲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叁界內,于惡世中,救苦衆生。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無有是處。
——智顗《淨土十疑論》
【譯文】
問:諸佛菩薩應以大悲爲事業,若要救度衆生,就應當發願生到叁界內,在五濁叁途(即叁惡道)中救度苦難衆生,爲什麼要求生西方淨土,只圖自身的安樂呢?捨離衆生,則是沒有大慈悲心,專爲利益自己,障礙菩提道。
答:菩薩有兩種:一種是久遠以來修行菩薩道,已經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這類大菩薩如果舍離衆生,那麼以上責備,實當成立;另一種是沒有證得無生法忍以下的菩薩以及初發心的凡夫。凡夫菩薩應該常不離佛,成就無生法忍力後,才有能力在叁界內,在濁惡世間救度苦難衆生。所以《大智度論》說:“具足煩惱纏縛的凡夫,有大悲心,願意生在惡世,救度苦難衆生,絕對是辦不到的。”
【按】大心凡夫不宜以法身大士自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能自利方可利他。
彼土無八苦
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熾盛苦。
——蓮池《彌陀疏鈔》
【譯文】
西方極樂世界諸往生者都是蓮華化生,則無有入胎出生之苦;國土無有寒來暑往的遷變,則無有衰老之苦;金剛之身離開分段生死,則無有疾病之苦;壽命無量無邊,則無有死亡之苦;沒有父母妻兒親眷,則無愛別離苦;與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資生用具應念自然而至,則無求不得苦;智慧觀照諸法空寂,則無五陰(色受想行識)熾盛之苦。
【按】極樂與娑婆苦樂對比鮮明,趨樂避苦,吾人亟宜求生淨土。
宰相求生安養
自歎身居相位,意樂空門。思此世界五濁亂心,衆惡雜性,無正觀力,無了因力,本性彌陀,唯心淨土,不能悟達。謹遵釋迦世尊金口之教,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求彼世尊大願大力加被攝受,待報滿時,往生極樂,猶如順水乘舟,不勞自力而到矣。
——張商英 引自《角虎集》
【撰者】張商英(1043—1121),宋代居士,進士出身,曆官宋相,位極人臣。早年辟佛,後讀《維摩經》遂深信佛法,參禅問道東林常總禅師,印證于兜率從悅禅師。後歸信淨土,護持叁寶。
【譯文】
自歎身居宰相之位,心中好樂佛法。思惟這個世界,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令心散亂,衆多惡業昏雜心性,致使無正因觀力,無了因慧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不能了悟通達。由此宜恭謹地遵循釋迦世尊金口所宣的淨土教法,專門持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祈願阿彌陀佛以大願大力加被攝受我,待到業報壽終時,往生極樂世界,猶如順水乘舟,不須勞煩自力而到達彼岸。
【按】觀丞相張商英居士由辟佛到信佛,由參禅開悟到專念彌陀名號求生淨土的心路曆程,可謂宿根深厚,自知之明者也。
修淨土者不妨世務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卻出幹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華中,不落惡趣之謂也。又如春月遠行,先須備雨具,驟雨忽至,則無淋漓狼狽之患。先備雨具者,修淨土之謂也;驟雨忽至者,大命將盡之謂也;無淋漓之患者,不至沈淪惡趣受諸苦惱之謂也。且先覓安下處者,不害其幹事;先備雨具者,不害其行遠途。是修淨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務,人何爲而不修乎?
——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譯文】
譬如人到大城市中,必定首先尋覓好旅館安頓好住宿,然後才出去辦事,即便到天暮昏黑時,也有投宿之地。首先覓好安頓的住所者,即是修淨土之意;天暮昏黑,好比死亡到來;有投宿之地,好比在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托生蓮華中,不再墮落到叁惡道。又比如陽春時節去遠行,首先須准備好雨具,遇到暴雨突然下起來,則不會有淋漓狼狽的憂患。先准備雨具者,即修淨土之意;暴雨忽然來到,好比大命將盡;沒有淋漓的憂患,好比不會沈淪惡道遭受諸多苦惱。況且首先尋覓安頓住所,並不妨礙辦事;首先准備雨具,並不妨礙行走遠路。如此看來修行淨土法門,全不妨礙一切世間事務,人爲何還不去修持念佛法門呢?
【按】修淨土法門,即是安心立命。佛法與世間法。不唯不相妨礙,甚且相輔相成。
兩土苦樂交互觀照
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饑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
——徹悟《徹悟禅師語錄》
【譯文】
這樣相信了極樂淨土依正莊嚴之後,願樂往生的心自然會懇切。更進一步以西方淨土的樂,來對比娑婆世界的苦,厭離心自然會深切,就像遠離坑廁,如同逃離牢獄一樣;以娑婆世界的苦來遙觀西方淨土的樂,欣樂心自然會真切,就如同回歸故鄉,如同奔向寶所一樣。總之,願往生心,如渴時思念飲水,如饑餓時思念飯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躲避冤家之持刀相逼迫,如掉在水火之中而緊急懇求援救。果能這樣懇切念佛的話,那麼,一切世間順逆境緣都不能引他退轉了。
未能清淨,亦得往生
念佛一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爲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不知此義故也。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念佛這個法門,重在信與願。若信願真切,雖功夫未能達到心中清淨,也能往生淨土。爲什麼呢?因以志心念佛爲能感,故致使阿彌陀佛即能赴應。如同江海中的水,雖尚有水波微動之相,但無狂風巨浪,則天上的明月,也能在江水中影現出來。衆生能感之機與彌陀所應之願力,由同體的心性,交融互攝。猶如慈母與孝子相互憶念,天性相關。那些專門注重自力修持,而不仰仗佛力加持的人,是由于不知曉這個道理的緣故。
【按】往生淨土,全憑信願,具足信願持名,雖未能得功夫成片與清淨心,亦決定能蒙彌陀悲願帶業往生。印祖的這一開示甚當,吾人當叁複斯言。
附:
1、廬山蓮社發願文
惟歲在攝提格(1),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霜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叁人,集于廬山之陰,般若雲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
惟斯一會之衆,夫緣化之理既明,則叁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2)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叁報(3)之相催,知險趣(4)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蓋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苟求之無主,則眇茫何津?今幸以不謀而佥心(5)西境,叩篇開信,亮情天發。乃機象通于寢夢,欣歡百于子來(6)。于是雲圖表晖,影侔神造。功由理諧,事非人運。茲實天啓其誠,冥運來萃者矣。可不克心,重精疊思,以凝其慮哉!
然其景績參差(7),功福不一。雖晨祈雲同,夕歸攸隔。即我師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襟法堂(8),等施一心,亭懷幽極,誓茲同人,俱遊絕域(9)。其有驚出絕倫,首登神界(10),則無獨善于雲峤(11),忘兼全于幽谷(12)。先進之與後升,勉思策征之道。然複妙觐大儀(13),啓心貞照。識以悟新(14),形由化革(15)。藉芙蓉于中流,蔭瓊柯(16)以詠言。飄雲衣于八極(17)…
《淨宗法語大觀 第四編 淨土資糧 願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