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法語大觀 第四編 淨土資糧 願門▪P2

  ..續本文上一頁華出于淤泥,超登淨土,入不退轉位。倘若在平日無事時就高談闊論念佛求生淨土,一遇到不如意事,當即就後悔、惱怒、怨恨,我恐怕其人念佛叁昧不能成就,往生西方也沒有保證。淨業行人應當對此十大礙行(如上段所詳述)一一加以驗證,果然在病患時、厄難時,乃至遭受貶抑冤屈時,唯增上念佛求生淨土的道心,生起諸法苦、空的慧觀,不怨天,不尤人,這樣,淨土蓮蕊日見滋榮,可稱深得寶王念佛叁昧了。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之壽則無量矣;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養無苦矣;娑婆隨業輪轉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法忍,若願度生,則任意自在,不爲諸業縛矣。其淨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衆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楊傑《淨土十疑論·序》

  【譯文】

  愛欲不重不會生到這個娑婆世界,淨念不純難以往生極樂世界。娑婆世界是穢土,極樂世界是淨土;娑婆世界的壽命有限,西方淨土的壽命無量;娑婆世界充滿種種苦難,西方淨土則安樂無苦;娑婆世界隨著業力輪轉生死,西方淨土一得往生便永遠證得無生法忍,如果發願救度衆生,則任意自在,不被諸業力所牽轉。兩土的淨穢、壽量、苦樂、生死有這樣大的差別,然而衆生卻冥然不知,這不是很悲哀嗎?

  

  拔除愛樁生淨土

  今時淨業學人,終日念佛忏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如嚼蠟,不管忙閑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動搖,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铄無余,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華國裏,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

  

——截流《淨土警語》

  【譯文】

  現今的淨業學人,終日念佛忏悔發願,而西方淨土還相距遙遠,往生沒有保證,這沒有其他的原因,只是由于愛欲的樁子沒有拔去,情執的纜繩還堅牢的緣故。如果能將世俗恩愛視同嚼蠟一樣感到索然寡味,不管忙閑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像依傍須彌山一樣,一切順逆境界不被其動搖,有時或者感到精神疲懈,惑業習氣現前時,便奮力提起一念佛號,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無處逃竄,又像是洪爐猛火,使無始以來的情識銷熔得淨盡無余,如果能這樣念佛,此人現在雖然還處在五濁世界中,可是已渾身坐在蓮華國裏了,又何須等待阿彌陀佛垂手接引,觀世音菩薩前來勸駕,才相信自己往生了呢?

  

  野狐之喻

  野狐黑夜入廚房,飽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竄,乃佯死而待人棄去。未幾,果有欲棄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後棄。狐聞而懼,忍痛而聽其割。俄有童子來,欲取其兩耳,狐聞益懼,然思兩耳猶無關于性命,仍複忍之。俄複有人曰:皮可補裘。狐大駭曰:若取我皮,必至斷頭剖腹,其可忍乎?于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脫矣。

  人在叁界牢獄,無異廚房。業已托胎爲人,已難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裏逃過。錯過強壯之時,狐尾已經割去。若到桑榆(1)遲暮,已將斷頭剖腹矣。苟非立弘誓願,奮不顧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周安士《安士全書》

  【注釋】(1)桑榆:指日落時余光所在處,喻晚景暮年。

  【譯文】

  一只野狐狸黑夜遁入廚房,飽餐一頓後便就地睡著了。睡到天亮,有人進出廚房,野狐狸逃竄不了,于是假裝死亡,等待人將自己抛棄戶外。不一會兒,果然有人想抛棄野狐狸,旁邊忽有一人說:“這只狐狸尾巴很好,等我割下後再抛棄吧。”狐狸聽著害怕,忍痛任人割掉了尾巴。不一會兒又來了一個兒童,說要割取野狐狸的兩只耳朵。狐狸聽了更爲害怕,繼而思忖兩耳被割去尚不會致命,便又忍痛讓童子割掉了兩只耳朵。不一會兒又有人來說:“狐狸的皮毛可補裘衣。”狐狸聽了大驚,心想:“倘若剝我皮,必至斷頭剖腹而死,這怎可忍受呢?”于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這只野狐狸竟然逃脫了。

  人投生到叁界牢獄,無異于野狐狸進了廚房。業已托胎爲人,已是難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方可死裏逃生。錯過了身體強壯之時,類似狐狸的尾巴已經被割去。倘若延誤到遲暮晚耄之年,還不念佛求生,已經將到斷頭剖腹之時了。如果不立大誓願,奮不顧身,怎能跳出叁界輪回的迷途,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呢?

  【按】心存僥幸,因循苟且,終將被無常惡業所吞噬。飽嘗人生悲苦之余,宜效野狐狸,奮然爭脫,方爲英烈漢子。

  

  將死字貼在額顱上

  欲心不貪外事,專志念佛,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挂到眉毛上。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想要心不貪戀五欲六塵之事,專心致志地念佛,也沒有什麼其他奇特奧妙的法則,只要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顱上,挂到眉毛上。果真能生死心真切,信得及,不生一念懷疑迷惑之心,那麼,這樣的念佛人雖然現今還沒有出離娑婆世界,但已不是娑婆世界之久客;雖然眼下還沒有生到西方淨土,卻已是極樂世界的嘉賓了。

  【按】常思死字,自然會疏離世間,警策念佛,道味日親。一個“死”字即是醍醐良藥。

  

  

  

  二、欣求極樂

  

  殷勤勸願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1)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2)福德(3)因緣(4)得生彼國。

  

——《佛說阿彌陀經》

  【注釋】

  (1)上善人:上等的善人,指彼土一生補佛位的大菩薩。 (2)善根:指發菩提心,修持叁十七道品,而持名念佛即是善中之善。 (3)福德:指受持禁戒,廣作善事的助行,而持名即是福中之福。(4)因緣:善根就是往生的因,福德就是往生的緣。

  【譯文】

  舍利弗!衆生聽到了上述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好處,應當發願,情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爲什麼呢?因爲能夠與這樣許多最上等的善人都聚會在一塊兒。舍利弗!不能夠憑著少善根福德因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成就普賢願王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

  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譯文】

  祈願我(普賢自稱—注)壽命終結之時,

  究竟遣除一切往生極樂的障礙。

  睹見彼土教主阿彌陀佛,

  即得隨佛往生安樂刹土。

  我即往生安樂國土以後,

  現前成就這十大願王。

  一切弘願圓滿沒有絲毫的欠缺,

  由此利益安樂九法界衆生。

  阿彌陀佛法會悉皆清淨莊嚴,

  我即時就在殊勝奇妙的蓮華中化生。

  親眼目睹阿彌陀如來的無量光,

  阿彌陀佛現前授我成佛之記。

  仰蒙阿彌陀佛授記作佛已,

  我即現出無量無數的化身。

  這些化身的智力遍及十方刹土,

  平等地利益九法界衆生。

  乃至虛空世界窮盡了,

  衆生以及衆生的罪業煩惱窮盡了,

  我如是的大願才會窮盡。

  然如上的一切無有窮盡時,

  我的大願究竟永恒也不會有窮盡。

  我這個普賢願王殊勝之妙行,

  無邊殊勝的福德普皆回向。

  普願沈溺于生死苦海中的所有衆生,

  疾速往生到無量光佛的刹土。

  【按】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舉措昭示:念佛求生極樂淨土一法,乃《華嚴》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叁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勝異方便,伏冀淨業行人深思之。

  

  勸往生即報佛恩

  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1)、叁惡道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爲說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衆生者,不欲直令製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舍,還入叁惡,長時受苦。爲此因緣,但勸即舍,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善導《觀經四帖疏》

  【注釋】(1)五苦: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苦。

  【譯文】

  若有衆生期冀捨棄此娑婆濁世生死苦惱之身,八苦、五苦和叁惡道等苦,聞到念佛法門,即信受奉行者,吾人當不惜身家性命,急切地爲他宣說。若得一人捨離衆苦出生死輪回者,這就是真報佛恩。什麼原因呢…

《淨宗法語大觀 第四編 淨土資糧 願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