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净土资粮----愿门
一、厌离娑婆
易往而无人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
横截五恶趣⑴,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佛说无量寿佛经》
【注释】
(1)五恶趣:指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五道。对弥陀净刹而言,娑婆五道齐名恶趣。
【译文】
宜各自勤奋精进,努力深信切愿持名,求生净土。
必定能超出三界,往生到安养刹土。
娑婆五道顿然横超,五恶趣自然关闭。
往生即升入无有穷极之涅槃。
信愿持名容易往生,而无人修此净因。
极乐世界不逆违众生的心愿,
而娑婆众生久习烦惑,自然为之牵缚不去。
何不厌弃世间事务,勤勉修行,念佛一行?
如是可获涅槃常乐,得无量寿,快乐无有极限。
【按】阿弥陀佛大愿确保一切众生横超三界,得无量寿乐。而众生不闻不修,易往而无人,可不哀哉。闻两土释尊之慈愍,我等宜应奋勉。
欣厌深切,方得往生
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曾到过,岂能遽往?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极乐渴想甚深,方得往生。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娑婆世界虽然众苦充满,但是处身其中的时间已经很长,实在不容易离开;西方莲邦虽然快乐,但是从未曾到过,岂能撩衣便行?必须真心彻髓地对于娑婆苦界深生厌恶,对于极乐世界渴想极深,才能够往生。
【按】深切的厌欣,乃是成办往生必备的宗教情怀,亦乃般若智慧的外显,吾人宜勉旃。
魔乡不可停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回归安养故园呀!娑婆魔乡不容一刻的停留。
旷劫以来流转不休,六道的苦辛全都经历。
处处都没有快乐啊,唯闻忧悲愁叹之声。
毕此一生,深信切愿念佛啊,命终入彼极乐涅槃城。
厌离行与欣愿行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智顗《净土十疑论》
【译文】
问:如今发愿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修哪些行业,以什么为正因,才能生到极乐世界?
答:要想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应具备二种愿行,一定能生彼国:第一,厌离行;第二,欣愿行。厌离行意谓:凡夫无始劫以来,被财色名食睡五欲所缠缚,轮回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备受种种苦难。如果不生起厌离五欲之心,便不会有出离轮回之日。应当发愿愿我永离三界的荤腥杂食臭秽、脓血不净、沉湎五欲男女等身,希望获得西方净土的法性生身。这就是厌离行。
第二,说明欣愿行,含摄二种含义:其一,首先明了求往生西方净土的意旨,往生西方净土,是为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其二,观察西方净土种种庄严等事相,欣心发愿往生,经常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将布施、持戒等所修的一切善行,都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如此决定能够往生。这就叫做欣愿门。
十种逆境为道场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即障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心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观人妄为,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施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以受抑为行门。
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
——妙叶《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译文】
第一、思惟身体不求没有疾病。身体没有疾病,贪欲就会生起。贪欲生起,必定会破毁戒律,退失道心。了知疾病本性空幻,疾病便不构成恼害,因此以病苦为良药。
第二、处世不求没有患难。世间没有患难,骄奢之心就必定会生起。骄奢心生起,必定会欺压一切。了达患难本自虚妄,患难又何能伤害?因此以患难为解脱。
第三、参究心性不求没有障碍。究心没有障碍,所学道业就会躁进躐等。躁进躐等必定会没有得到法益而自称得到法益。明白障碍本来无根,障碍就自然寂没,因此以障碍为逍遥。
第四、立行不求没有魔障。积累功行没有魔障,誓愿就不会坚固。誓愿不坚固,必定未证道果而自称证得道果。推究魔性无根,魔何能扰乱?因此以群魔为法侣。
第五,谋事不求容易成功。事情容易成功,就会志存轻忽骄慢。志意轻忽骄慢,必定会夸耀我多有能耐。考量事情的成败,都是随宿业而决定,成功并非取决于能力,因此以办事艰难为安乐。
第六、人际交情不求有益于自己。交情有益于自己,就会亏欠道义。道义亏欠,必会常见他人的不是。察知交情厚薄总有前因,交情亲疏乃依缘而起,因此以亏己利他的交情为资粮。
第七、与人交往不求随顺适应自己。他人随顺适应自己,就容易引发傲慢心。内心傲慢,必定会执著我的正确。观察为人处世,种种虚妄行为,难以理喻,人人只是在酬还宿业果报,因此以冤家对头为功德园林。
第八、布施行德不要求回报。行善希望回报,就会意有图谋。意有图谋,必定会求取虚名。明了布施无自性,福德亦无实性,因此以布施之德为可被丢弃的旧鞋子。
第九、见利不求沾润分成。想要利益分成,痴心就必定蠢动。痴心蠢动必定争夺财利,毁损己德。了知世间利益空幻,利益切莫妄求,因此以疏淡利益为富贵。
第十、被人冤屈不求申明。申明冤屈,则人我未能忘怀。心存人我,必定会滋生怨恨。安忍冤屈为己谦德,冤屈又何能伤害我?因此以受冤屈为修行。
这样身居障碍之境反而通达,企求通达反而障碍重重。如能智慧观照,这十大障碍便都能成为修道妙境。……所以,一切诸佛如来于障碍中证得菩提道果。
【按】十大碍行极具佛法精髓,真金不怕火炼,钢刀不拒石磨,吾人当智慧观照,先令身心居于种种障碍之中,则众魔诸恶障碍之境,正是成就我等道业之逆增上缘。愿深味而力行之。
素患难行乎患难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1)。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2)为八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疾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植净业因,方如莲出淤泥,超登不退。倘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须于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尤不怨,庶莲萼日滋,称三昧宝王矣。
——藕益《灵峰宗论》
【注释】
(1)鞲(gōu):火炉风箱用的皮囊。 (2)八苦: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佛以此八苦而修道。
【译文】
十方诸佛、诸宗祖师以及古圣先贤,没有不以逆境作为锻炼的洪炉的。佛所宣说的四圣谛,苦谛放在首位;又称八苦为八师。修行人如果稍存喜好顺境、厌恶逆境之情,其结局终将与夏天的野草一同腐烂而已,如何能像松柏那样亭亭傲立于风霜冰雪之间呢!美玉不经雕琢不能成器,顽金不经锻冶不能达到精纯。钟不击就不会鸣响,刀不磨就不会锋利。岂有天生的弥勒、自然成佛的释迦?如果志愿成就圣贤佛祖的德业,必须遭受恶毒谩骂如饮甘露,遭遇横暴困厄如获至宝,这才能称之为身处患难而即于患难中修行,这样才能在此娑婆秽土种植往生西方的正因,方可如莲…
《净宗法语大观 第四编 净土资粮 愿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