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修五門行(1),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衆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昙鸾《往生論注》
【注釋】
(1)五門行:天親菩薩于《往生論》中所示,即: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
【譯文】
問:衆生有何等因緣,言能夠疾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答:天親菩薩《往生論》中講到修持五念門,能成就自己往生,並成就一切衆生往生故。然推究二利成就的根本,乃是以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他力利益與利益他人,討論起來有角度的不同。如果就佛的立場而言,應該表述爲利他(利益衆生);如果就衆生角度而言,則應表述爲他利(佛予衆生以利益)。現在將討論的是佛力,所以便表述爲利他,淨業行人應當明了這個道理。凡是往生到極樂國土以及彼國中的菩薩、天人所作的上求下化諸修行,都是由于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加持所成就的。
【按】往生及修行成佛全過程,皆緣阿彌陀佛本願力故。這個判言,彰顯“他力本願”的淨宗立場,上承龍樹、天親淨土思想之遺響,下啓道綽、善導淨土思想之先河。對淨土宗在震旦的推行弘傳,功績甚巨。
深感佛恩應念佛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憶念攝化于我,則我今者深感佛恩,故應念佛;一向長劫枉受衆苦,欲求脫苦,故應念佛;已造之業,無可如何,未來之業,可更造乎?生慚愧心,故應念佛;同體心性,既曰本有,即今豈無?只欠悟證耳,求悟以性,故應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慚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懇切念佛,佛必轉更念我矣。
——徹悟《徹悟禅師語錄》
【譯文】
現在我已然知道了阿彌陀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憶念攝受教化我,則我現今深切地感受到阿彌陀佛的恩德,所以應該念佛;一向長遠劫來冤枉遭受衆多的劇苦,欲求脫離苦厄,所以應該念佛;往昔已造的惡業,無可追悔,未來的惡業,何敢再造?由此生慚愧心,所以應該念佛;與佛同體的心性,既然本自具有,現今豈能沒有?只是欠悟證的功夫罷了,爲求悟明心性,所以應該念佛。以求悟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懇切;以慚愧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懇切;以畏惡道苦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懇切;以感恩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懇切。我不念佛時,阿彌陀佛尚且憐念于我,我現今懇切念佛,阿彌陀佛必定更加憐念于我。
佛祖誠言可憑
至于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爲實,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爲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至于修行淨土法門,有決定不可懷疑的道理,何必要問別人念佛修行的有否效驗呢?縱然舉世之人念佛都沒有效驗,也不生一念懷疑淨土之心,因爲諸佛與祖師的誠實法語足以依憑。如果總是問他人念佛是否有效驗,便是對佛的法語未能生起決定的信心。而以他人的話爲真實,這便是偷心,以偷心修行念佛法門,便不能成就。英明決烈的男子漢,斷斷不至于舍棄佛言而取信于人言。如果自己心中沒有主見,專門想要以修行效驗、他人的言語作爲自己修行路上的導師,前景堪憂,可不哀哉!
如彼香樹改臭樹林
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叁昧。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雲何?佛告父王:如伊蘭林(1),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栴檀(2),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噉其華果,發狂而死。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才欲成樹(3),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衆生見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衆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複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
——《觀佛叁昧經》
【注釋】
(1)伊蘭林:伊蘭,樹名,華可愛,氣味甚惡,其惡臭飄及四十裏。伊蘭林比喻衆生無邊的煩惱。(2)牛頭栴檀:又稱赤栴檀。栴檀爲香樹名,出自牛頭山,故名牛頭栴檀。栴檀比喻衆生念佛之心。(3)才欲成樹:比喻一切衆生,但能念佛不間斷,道業自然成就。
【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父王淨飯王:“諸佛果地上的功德,有無量無邊的深遠奧妙境界,種種神通解脫,不是凡夫的心量所行的境界,所以勸父王修行念佛叁昧。”父王禀白佛陀:“念佛的功德,是什麼樣的相狀呢?”佛告訴父王:“比如伊蘭林,方圓有一百六十裏,樹林中有一棵牛頭栴檀,雖然有根芽,但尚未破土而出。這伊蘭林唯有惡臭,沒有香味,如果有人食了樹上的華果,便會發狂而死。後來,栴檀的根芽漸漸生長出來,長到快成樹時,香氣濃烈,于是便能轉變伊蘭林的惡臭,令此樹林全都芳香美好。衆生目睹這個情景,都生起稀有難逢之心。”佛告訴父王:“一切衆生在生死流轉中,念佛的心也是這樣。只要能系心念佛不間斷,決定能生到佛前。一旦往生到佛土,就能改變一切惡業,成就大慈悲心,如同那栴檀樹的香氣改變伊蘭林的惡臭一樣。”
【按】于衆生煩惱心中安置一佛號,不斷持念,便如同牛頭旃檀的香氣,改變伊蘭林的惡臭。便可往生淨土,此乃點石成金之妙法。
此間念佛,彼土七寶池生蓮華一朵
或者疑之雲:人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朵?予告雲:此不難知也。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鏡何嘗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彌陀佛國中,清淨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故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
——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譯文】
有人懷疑說:“人在這娑婆世界念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爲何便生出蓮華一朵呢?”我告訴他說:“這並不難明白。譬如一面大明鏡,凡是有物到來便映現其影,明鏡何嘗有迎接之心呢?只是由于鏡子明亮,自然可以顯現事物而已。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中,清淨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中睹見其面像。所以,在這個世界念佛,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自然出生蓮華一朵,是無足懷疑的。”
【按】
西方淨土與我等心性交融互攝,故信願持名,極樂世界七寶池便萌生一朵標上念佛人名字的蓮華,榮枯大小,取決于行人的念佛功夫。故古德雲: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何謂多善根福德因緣
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此則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衆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阿彌陀佛以四十八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無數劫的菩薩六度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此多善根福德,而都是已成就,不是現今方成就,不是將來才成就。這是以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境,帶動起衆生自心本具的種種莊嚴。全體的佛功德即是衆生的功德,全體的佛果覺即是自性本覺,所以經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按】
對阿彌陀經所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土,”淨業行人大多不甚了了,常以自力修行功夫來理解,不得真诠,細味澫祖這段獨具慧眼的诠釋,自當豁然。
念佛者心印不壞
譬有貧人,依豪貴衣食。時有王子出遊,執大寶瓶,瓶內藏王寶印。貧者詐來親附,拿寶瓶逃走。王子覺之,使六大兵乘六黑象追之。持瓶人走入空野澤中,毒蛇自四面來欲齧。持瓶者惶懼而東西馳走,見空澤中有一大樹蓊郁,頭戴寶瓶,攀樹而上。時六兵疾馳至樹下,貧人見而吞王寶,以手覆面。六黑象以鼻絞樹倒之,貧人墮地,身體散壞,唯金印在寶瓶放光,毒蛇見光四散。佛告阿難: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壞,亦複如是。
——《觀佛叁昧經》
【譯文】
譬如有一個窮人,依投豪貴家謀衣食。有一天,王子外出遊玩,帶著大寶瓶,寶瓶內藏了國王的寶印。這個窮人假裝侍從親近侍奉王子,伺機拿起寶瓶逃跑。王子發現後,命令六個健兵騎六頭黑象追趕盜瓶人。持瓶人跑入空曠野外的沼澤中,有許多毒蛇從四面八方圍攏來,企圖吞噬他。這個持瓶人見狀極爲驚恐,便東奔西走地逃命,看見空曠的沼澤中有一棵繁茂蒼翠的大樹,便頭頂寶瓶,攀樹而上。這時,騎黑象的六個健兵飛快地奔到了大樹下,這個窮人看見情況危急,便將國王的寶印吞到肚裏,驚恐地以雙手遮面。六頭黑象用長鼻將大樹絞倒,這窮人隨即掉到地上,身體摔得散架了,而唯有金…
《淨宗法語大觀 第叁編 淨土資糧 信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