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如說修行;十、觀罪性空,永滅罪根。以上十種逆生死心,明辨是非,翻除惡法,有事有理,應細思之。
忏悔有二種,事忏與理忏。事忏屬漸教的方法,理忏是頓教法門。事忏除枝末罪,理忏除根本罪。事忏有相應的儀規,初機較易下手;理忏則需深通教理與觀法。故淨業學人宜從事忏入手,漸至理忏。下學而上達,能從心上改過,即如斬毒樹,直斷其根,無須尋枝摘葉。
忏悔業障的功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貪瞋癡煩惱纏綿,即令吾人身心弊劣。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欲修行魔障重重,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或妄言失志等,皆屬作孽之相。遇此應發大慚愧心,大勇猛心,至誠忏悔,改惡遷善。行之久久,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或修行因緣順遂等,皆是罪過忏除之象。然于此不可矜誇自耀,滯而不進。應如普賢菩薩所勸,常修忏悔,虛空界等盡,忏悔乃盡;而虛空界等不可盡故,忏悔亦無有盡。至誠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是忏悔業障的最上妙法。
5.隨喜功德
隨喜是見人作諸功德而贊歎歡喜。隨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起平等善。經雲:隨喜之福,如一人賣香,一人買香,旁人染其香氣,于彼二人,初無減少。又雲:大千海水,一毛破爲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數;隨喜之福,不可知數。而嫉賢妒能則導致心胸狹隘,我心隆盛,障菩提道,這一行願即是一帖對治的良方。
隨喜的對象是四聖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叁世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難行能行、難舍能舍的種種波羅蜜門,以及從果向因、示現八相成道諸功德,都應殷重隨喜;乃至叁惡道衆生的微薄功德,諸如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等,悉應隨喜。
以佛眼視衆生,衆生無不是佛;以善眼視衆生,衆生無有不善。淨業行人宜應訓練自己的目光,只見衆生之善,不見衆生之惡,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拓寬心量,自他不二。在佛法弘傳中,有諸多佛菩薩倒駕慈航,隨喜幫助世尊成就度生大事,所謂“一佛應世,千佛贊助”。或作弟子,或作護法,或作影響衆,乃至或作逆惡(如提婆達多),這些佛菩薩的隨喜之行,不可測度。
隨喜功德的行願是鍛造世間君子與出世高人的重要手段,是獲取殊勝福報,一本萬利的快捷方式,吾人應深自勉旃,努力行之。
6.請轉*輪
菩薩爲悲愍衆生故而請法。轉*輪即是佛將自悟之理轉至衆生心中,自覺覺他,輾轉不息,如輪常轉。這一行願,能除謗法障,起慈善根,爲欲令正法住世,開悟衆生。《 維摩诘經 》雲:“叁轉*輪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爲證,叁寶于是現世間。”
請佛轉*輪,普度群萌,是無上殊勝的功德。由一切諸佛唯智唯德,菩薩即以窮法界之智而請佛說法,是故一切諸佛無不雨大法雨。然菩薩唯願唯行,諸佛即以甚深願力而加所請,是故菩薩無不獲于大益。當知菩薩常請,諸佛常說,未曾間斷。昔釋尊初成正覺,默念佛法甚深難解,衆生不能信受,徒施無益。複念諸佛常得梵王勸請,方轉*輪。念是事已,放白毫光,遠照叁千大千世界。時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往請。殷勤再叁(梵王初請,梵王與帝釋同請,大梵天王重請),“幸以法光,除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願,如師子吼,如天雷震,爲衆生故,轉于*輪。”釋尊受請,觀機往鹿野苑爲憍陳如等五人初轉*輪,開始了四十九年弘法生涯。
佛本爲度衆生故出興于世,爲何要懇請方說呢
原由有二:一者重法不輕說,二者輕說人不敬。佛常誡莫爲非人說法,亦莫將法傳與非人,皆恐輕法慢法,不但無福,反而招損。《 周易·蒙卦辭 》雲:“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昭示發蒙之道,不可以我(師)求童蒙(生),必待童蒙求我。佛菩薩雖念念以教育成就衆生爲懷,然須待其懇求,求之誠,則告之必達。尊師重道,學人獲益。故請轉*輪,即是上順諸佛之心,下順衆生之心。佛以說法度生爲本懷,然無請不說。故有人請法,自是上順佛心。衆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請,請則衆生得聞佛法故歡喜,即是下順衆生之心。
佛在世時,可請佛轉*輪。佛滅度後的今日,我們應如何實施這一行願呢
佛經告訴我們,佛法除佛之外,菩薩、聲聞乃至有正知見的修行人均可說。故常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提供講堂,廣爲倡導,即是請轉*輪的實施。如自己對佛法有所契悟修證,願與衆生說,即是請自心佛說法。如隨緣講說阿彌陀佛大願,勸勉衆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兩句,亦有功德。另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如光盤、刊物雜志、印製佛經等廣爲流布,無情說法,亦屬請轉*輪之列。故有智慧人,一切時、一切處皆能修請轉*輪之行願。
7.請佛住世
佛是大智大覺者,佛住世弘化,能令衆生出離生死苦海,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壽命時,我們應頭面頂禮,懇請佛長久住世,作衆生大導師。
佛如來的住世與涅槃,由時節因緣所致。《 大般涅槃經 》記載:釋尊臨涅槃時,出大音聲,普告衆生:今日如來應正遍知,將欲滅度,若有所疑,今悉可問。四衆弟子,天龍八部,鹹皆悲歎,愁憂苦惱,舉身啼哭,哀恸捶胸。俱詣佛所,頭面頂禮,抆淚而言:惟願世尊莫入涅槃。世尊默然,不果所願,同時號哭。釋尊慈悲,爲大衆顯現金剛堅固不壞紫磨黃金無畏色身,告諸大衆:我涅槃後,應疾修行,早出叁有,勿複懈怠,散心放逸。語畢,寂然無聲入于涅槃。可知諸佛世尊作佛事已,法爾應入大般涅槃。
佛示現涅槃,內含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乃對治凡夫習性的有效方法。《 法華經 》雲:“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這段經文點出衆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對長久住世的人、事、物,不生希有想,反生厭怠心;而對將逝的人、事、物,生起緊迫感與難遭心。譬如嬰兒,母親每天在側,于母不生難遭之想;得知母親將離他遠去,渴仰思戀之心便沛然而生。如來涅槃對衆生的心理沖擊,亦具如是效應。比如:壽高120歲的老外道須跋陀,得知釋尊將入涅槃,忽感慞惶,想到慧燈將要熄滅,法船將要沈沒,趕忙向佛所奔來。釋尊慈悲攝受其爲最後一位弟子,爲說正法,須跋陀聞法,當下漏盡意解,證阿羅漢果。爲報佛恩,須跋陀在佛前先入涅槃。佛敕大衆,以雜香木荼毗其屍。
本行願除請一切諸佛住世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如說而行、如行而說的善知識,悉在勸請之列。然以淨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念而言,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無有間斷,亦即是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普賢十大行願中,前七願是菩薩的願行,後叁願是菩薩的回向行。本行願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隨佛學提升人的生命品位,速證菩薩道果。常隨佛學即是依托佛從因至果,所曆之行,所爲之事,以爲所緣之境,引發心智隨而學之。釋尊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誠求法度生的種種菩薩行,悉是吾人學習的表範。
吾輩凡夫,或無力量效法菩薩的大悲苦行,亦可從平易處下手,漸臻福德智慧之高妙處。如釋尊自己掃地,托缽化緣,擡人汲水,看護病人,爲盲比丘穿針,自修房屋做泥水匠與木匠,乞僧舉過等,均是吾人亟須效仿的懿範。
淨業行人常隨本尊阿彌陀佛學,彌顯親切而必要。《 無量壽經 》記載:法藏菩薩在不可思議曠大久遠的時劫中,積累培植菩薩無量的功德善行。心中不生起貪欲的覺受、瞋怒的覺受、傷害他人的覺受;甚至心中也不生起貪欲、瞋怒、害他的細微念頭。心不粘著于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境。成就忍辱之力,不計較一切痛苦。欲念薄少,知足常樂,沒有染欲、瞋恚、愚癡叁毒煩惱。恒常安住于叁昧寂靜中,觀照智慧自在無礙,沒有虛僞谄佞邪曲之心。容色和柔,言語親切。預先了知衆生的心意,主動前來問訊、提供幫助。勇猛精進,無疲無厭。專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衆生。恭敬佛法僧叁寶,奉事師長。以大願莊嚴,引導永劫的大行,以萬行圓滿宏願,並將功德回施于衆生,令其功德成就。我既念佛,當行佛行。佛既如是成無上道,我亦應當如是成就。
淨業學人除效仿佛行外,亦應向修持淨宗的諸大菩薩看齊,以之調正吾人修持的路向。無量壽如來會上,諸大菩薩及賢護等十六正士,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汙,顯明清白。調衆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叁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爲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爲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于諸衆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此諸菩薩既皆如是,我亦學佛,同爲佛子,應起精進,學習如是。
總之,佛是九法界衆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蓮花、猛火裏出優昙那樣的稀有。諸佛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吾人依止的表範。如是因,如是果,我們應祛除悠忽懈怠的習氣,奮大精進,立大誓願,當以阿彌陀佛的願行爲自己的願行。學文殊智,行普賢行。當學觀音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當學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如彌勒菩薩,受佛重誨,守護弘揚淨宗經…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