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輩伶仃遊子,理應回應慈母的呼喚,思歸極樂故鄉,盡形壽惟此爲大,如是庶可慰藉彌陀慈母之願心,最終成就光壽交融之自佛。以上拈示五點,用顯淨宗教起所因之大略。
第二章 教相判釋
教相指如來一代時教之相狀;判釋是判斷經論的旨趣,解釋經論的義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說教義的大小淺深。意在方便學人,俾于一代時教之綱領條目、淺深次第,洞然心目,進修有據。
早在古印度佛典中,已有簡略的判教萌芽,如《 法華經 》分大小二乘,《 楞伽經 》分頓教漸教,《 解深密經 》列出有、空、中叁時,《 涅槃經 》標明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等。雖未明確提出判教,實已具備了原初判教的雛形。
佛教傳入我國,至東晉晚期,傳譯尤盛,大小乘各種經典次第迻譯。如果不把經典條分縷析,給以時教宗趣的合理辨析,勢必給學人帶來頭緒紛繁,無從抉擇的困惑。于是判教應運而生。迄至南北朝,判教體系有十八家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南叁北七”的十家判教。自唐以來,得到佛學界認同共遵且體系較爲完備者,是天臺與華嚴的兩家判教。茲擬天臺判教系統、華嚴判教系統、淨宗祖師之判教叁方面,略施討論。
第一節 天臺判教系統
天臺判教系統始于南嶽慧思禅師,整理甄別諸多典籍,立天臺教觀。其後的智者大師,仰承南嶽慧思禅師之遺緒,在分析研究“南叁北七”判教主張的基礎上,提出了五時八教的判釋系統。其五時是:一華嚴時,二阿含時,叁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五時中,華嚴、阿含、般若、法華涅槃,依所說的經名立時,方等時就所說的教法立時。
五時教判,有別有通。別五時,曆然有序。通五時,因衆生的機感不齊,故教法通于五時。其根機最鈍的聲聞大衆,必須經過上面別五時的調停與陶鑄,才能入于一佛乘實相;而根性利者,不必經曆五時,有的經曆四番或叁番的陶鑄與調停,甚至隨遇一法便可悟入一乘之理,因而,通五時義得以成立。蕅益大師特別注重通五時的意義,認爲佛陀說法是神力自在,任運度生,根據實際情況而設方便之教,不可思議;雖有五時的區別,然絕不受五時所局限。
淨宗經典在別五時中,屬方等時,然更多的是表現爲通五時義。第一華嚴時,善財童子遍參知識,首先于德雲比丘座下,得聞念佛法門,末後于普賢菩薩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爲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證知淨宗念佛法門,實肇始于華嚴,廣被大機利根的菩薩。
第二阿含時,原始典籍處處內蘊淨宗萌芽,阿含時的聲聞衆,如憍陳如、舍利弗、大目犍連、阿難等,均在靈山法會上,聆聽淨宗妙法,發願求生極樂國。
第叁方等時,淨宗無上大法,始唱于華嚴時,此需大機上智所見,二乘尚不見聞,何況凡夫衆生。直到方等時,釋尊特爲專說淨土叁經,以冀若凡若聖之叁乘根機,現生出離生死苦海,往生淨土,究竟成佛。是故方等經典,處處指歸淨土。密部經咒,悉皆護持行人往生極樂。
第四般若時,《 般若 》爲衆經母,大小乘顯密諸教,無不從此流出。《 大般若經 》六百卷,義富文繁。龍樹菩薩造《 大智度論 》釋之,謂佛說此經,欲令衆生修念佛叁昧,得增益故。真空妙有,相得益彰,是故般若系經典每多敷衍淨土。
第五法華涅槃時,《 法華 》純圓獨妙,經中開示女人受持斯經,往生極樂世界,用作未來衆生的榜樣。又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與念佛法門,異曲同唱。
由上證知,淨宗念佛法門在五時聖言量中,徹始徹終,通前通後,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淨宗念佛法門稱佛本懷,是故釋尊多次宣說,重重誨勉,具通五時。
一、八教:內容與形式的判屬
根據上述別五時與通五時的诠釋架構,天臺家又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判立爲八教。從內容上分化法四教,從形式上分化儀四教。化法四教譬如藥味,化儀四教譬如藥方,二者相資而用,方能起到療病救苦的效用。茲分述如次:
1、化法四教
釋尊五時說法,應病投藥,于一佛乘,開爲藏、通、別、圓四教,普應群機。藏教即小乘教,通教是叁乘同禀之教,別教獨被界外菩薩,圓教是大乘圓妙之教。
以化法四教作參照坐標,淨宗念佛法門正屬圓教,是釋尊稱性圓融圓滿之教。蓮池、幽溪、蕅益叁大師皆判《 阿彌陀經 》爲圓教。求生淨土被上根,淨宗念佛法門是大乘菩薩所修。臨命終時,帶業往生,即得阿惟越致。蕅益大師贊雲:“(念佛法門)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華嚴 》奧藏,《 法華 》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指《 阿彌陀經 》——注)。”蕅益大師慧眼點示,《 法華 》之純圓,《 華嚴 》之全圓,其秘髓與奧藏,皆不出阿彌陀佛所示念佛法門之外。
幽溪大師雲:“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叁惑,而方證圓果,以階不退(不退轉位——注)。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爲開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爲造修行門,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阿鞞跋致)……故知此經(指《 阿彌陀經 》——注)爲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幽溪大師將念佛法門喻爲無上醍醐,確證淨宗正是契理契機最極圓頓之聖教。
淨宗正屬圓教,同時亦具攝藏通別叁教。《 無量壽經 》與《 觀經 》中,皆有往生者得須陀洹乃至得阿羅漢果。藏教行人,趣證偏真涅槃,按其種性,不應生起佛道根芽,而阿彌陀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受小乘行人往生西方淨土,必當以威神願力生起無上菩提心。善導大師雲:“十方衆生,修小乘戒行,願往生者,一無妨礙,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證小果,證已即轉向大(大乘——注);一轉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種不生。”凡通教與別教行人,亦無有越出淨宗念佛法門之外者。證知淨宗念佛法門普度九法界衆生往生淨土,疾速成佛,乃真確之實語。
2、化儀四教
從教化方法層面,可分爲頓、漸、秘密、不定四教。頓教,是指不用漸進,直接宣說一佛乘真理。漸教,爲了方便誘導鈍根初機,由淺入深,從小至大,引入大乘。漸教包括阿含、方等、般若叁時的教法。秘密教,佛不思議神通之力,令大衆同會聽法,所聞各異,隱密赴機,彼此得益不同而互不相知。不定教,佛不思議神通之力,令同會聽法之衆,或聞小法而證大果,或聞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
以化儀四教作參照坐標,淨宗念佛法門屬頓教。念佛法門是釋尊稱性極談,欲令一切含靈往生淨土究竟成佛,其間沒有宛轉委屈。凡夫信願持名,帶業往生,橫超叁界,一生成辦,永不退轉無上菩提。如能至心信受奉行,不必遍曆叁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一念契入彌陀願海),頓證菩提。念佛圓頓大法,致令韋提希夫人現生橫超叁界,上品上生。又《 觀經 》末品所載五逆十惡衆生,稱名便登極樂。非極頓之教,何能有此功用
淨宗念佛法門亦方便地含攝漸教、秘密教、不定教的教化方法。對于耽戀世樂的衆生,《 無量壽經 》極言五惡五痛五燒之苦,明示六道苦樂因果,調伏教化衆生,令持五戒十善,以培福慧,激揚凡夫衆生厭離娑婆、欣求淨土之心,成辦出世大事。這類教化方法應屬漸教的範圍。淨宗念佛法門廣大微妙,各類衆生隨其根性聽聞到相應之法,各各領解獲益,誠如《 無量壽經 》(唐譯)所雲:“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十方世界的凡夫與菩薩聽聞念佛法門,聞阿彌陀佛名號,各有法益。此乃秘密與不定二種教化方法的體現。
綜上所述,天臺五時八教是一個完整合理的判教體系。以此爲參照系,亦可明了淨宗在一代時教中的地位、性質與作用。淨宗正屬圓頓之教,同時又圓攝圓超五時八教。如來正說,教內真傳,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第二節 華嚴判教系統
華嚴宗作爲中國佛學之大成,亦表現爲判教與法界觀。華嚴宗的叁時五教,依照《 華嚴經 》的義理,卓然而成一周密而合理的判教系統。叁時五教的判釋,肇始于華嚴初祖杜順大師,集大成于華嚴叁祖賢首國師,茲分述如下:
一、叁時:時間維度的判屬
《 華嚴經 》以日出日沒爲譬喻,顯示如來始從成道,終至涅槃,先後說法之次序,即日出先照時、日升轉照時與日沒還照時。叁時佛教各有特色,先照時稱爲無上根本*輪,轉照時稱爲依本起末*輪,還照時稱爲攝末歸本*輪。與五教判分亦具對應關系。
淨宗正屬日出先照時,因爲《 華嚴 》末後一著,乃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衆,導歸西方極樂世界。上根利智直下承當,發願求生。鈍根衆生如聾如盲,杜視絕聽。釋尊以大悲普度之心,于第二日升轉照時,專說淨土叁經,以念佛法門普應叁根,俾令有緣衆生往生淨土,究竟成佛。又于第叁日沒還照時,在法華會上,重申淨宗,追溯兩土世尊因地曆史,勸勉大衆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證知淨宗念佛法門條貫叁時,重重宣演,只是衆生根機不同,致有隱顯之別。
二、五教:內容的判屬
華嚴五教小、始、終、頓、圓,與天臺八教有同有異。華嚴判教是在繼承天臺判教的基礎上,面對禅宗鼎盛、法相宗異軍突起的狀況,所建構的新的判教體系,以成華嚴宗之五教十宗(天臺設化儀四教,華嚴相應立十宗),從內容到形式,更爲完備。五教爲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
…
《淨土宗教程 第一編 淨土宗的成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