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序 目錄▪P5

  ..續本文上一頁證難以出離生死,才肯死盡偷心,寶重這個念佛求生淨土的正門大道。誠如蕅益大師所示:“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爲清淨海會,轉見濁爲無量光,轉煩惱濁爲常寂光,轉衆生濁爲蓮華化生,轉命濁爲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 彌陀要解 》)蕅益大師這一從大光明藏所流出的誠谛語,震古爍今,我等自應刻骨銘心,恭奉笃行,方不負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的至極悲心,曆代祖師的殷勤勸勉。

  

  

  2、淨宗與生態環境

  全球性的現代化在帶來高物質高消費的同時,生態失衡、環境汙染亦接踵而至。諸如:空中迷蒙的煙霧,自然界生物的銳減與滅絕,森林大量砍伐帶來的沙漠化,南、北極的臭氧層漏洞,全球性的溫室效應,以及核輻射的汙染等等。這些工業化的後果爲短視的人類始料不及,其問題之嚴重性已引起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有科學家預測,如果人類以目前的速率繼續施加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個地球不久的將來便不適宜人類居住了(有的國家已在探究星際移民的可能性)。這樣,一個嚴峻的現代問題便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如何與地球和諧共存

  

  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其症結在于人類日趨膨脹的物欲與自我中心主義。要有效地化解生態環境危機,須得從根治人類我執貪欲的病根著手。在這方面,淨宗文化理念能爲現代人提供有益的啓示。于茲略表有叁:(1)慈心不殺,善待生命;(2)依正不二,心淨則土淨;(3)崇儉抑奢,化解貪欲。分述如下:

   (1)慈心不殺,善待生命

  淨宗文化以同體大慈悲心平等對待六道衆生(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視一切衆生如父如母,緣之常思與樂拔苦。是故一切水陸空行的衆生肉不得食,食肉斷大慈悲種。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人與畜生,同爲血肉之軀,同具如來性德。幸爲人者(人者仁也),宜應憐愍飛禽走獸,不僅不加殺,甚或舍身保護。釋尊因地行菩薩道時,曾割肉飼鷹,投身喂虎。佛教傳入中國,其慈心戒殺放生的教義與儒道文化理念相耦合,遂在中土廣爲奉行。然去聖時遙,時局變更,戒殺放生的善法漸隱,捕殺漁獵動物生命者日漸增多,野生稀有動物,羅布餐桌供人饕餮。在農作物種植上大量使用農藥殺蟲劑,又令諸多昆蟲鳥類滅絕。其殘暴性實與人類性具的同體仁慈心背道而馳。西方有識之士亦在深刻反省自工業化以來,以化學劑大量殺滅種種昆蟲的行爲,是不明智甚或是非道德的,認爲即使在不得不與昆蟲進行鬥爭的時候,我們仍需尊重它。依賴殺蟲劑這樣的武器來消滅昆蟲足以證明我們知識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製自然變化過程,因此使用暴力也無濟于事。

  當代社會人與生物的對峙相殘已陷入深深的惡性循環中,其反彈的惡果又必然地回到人類身上。噴灑的農藥又被人吃下去了,所以腸胃癌症劇增。貪吃肉類所以心血管病成爲人類的殺手。乃至近年流行的非典及愛滋病等,或是上蒼對人類殘暴行爲的對應性回報。人類欲從怨怨相報的怪圈中擺脫出來,應抱持淨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襟懷,慈心不殺,善待生命。保持地球生物多樣化協調,各得其所,共存互補,此乃人類吉祥安樂之依怙。

   (2)依正不二,心淨則土淨

  淨宗文化昭示依報(所處環境)隨著正報(身心業力)而轉移。心淨則佛土淨,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法界中多維空間無量,且當處並存,不相妨礙。吾人只能見到與自己業力相應的空間。富麗的天界,清淨的佛刹,或劇苦暗冥的地獄界,與吾人業力不對應,故不知不見。

  心性與外界同構對應,淨宗典籍多有指陳。地水火風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四大要素,隨淨穢善惡之心業的不同,地水火風便有相應的現相。(1)地大不變隨緣,隨淨心善業之緣,則地平如掌,廣大無際;隨染心雜業之緣,則丘陵坎坷、荊棘沙礫;(2)水大不變隨緣,隨淨心善業之緣,則水流光明,澡浴清淨,波揚妙音;隨染心雜業之緣,則雹露霜雪,溪澗溝壑,乃至洪濤泛肆;(3)火大不變隨緣,隨淨心善業之緣,則光明恒盛,無須日月;隨染心雜業之緣,則晝夜日月,林木煙焰;(4)風大不變隨緣,隨淨心善業之緣,則和風清暢,吹諸樹葉鈴铎,出微妙音,哀亮和雅;隨染心雜業之緣,則春和夏熱,秋蕭冬寒,倒嶽旋岚,飛沙走石。總之,地水火風構成的種種外境景觀,悉皆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依正不二,生存環境(依報)與吾人身口意叁業(正報)同構對應。多惡口故,地生荊棘;谄诳曲心故,地則高下不平;悭貪多故,則水旱不調,地生沙礫(沙漠化)。清淨平等慈悲故,則地面無諸荊棘,唯生青軟茸草,諸樹葉茂果碩,衆采共莊嚴,處處有池沼,彌覆雜色花,園苑擢芳林,好鳥皆翔集。

  依正不二的基本原理啓示我們:生態環境的優劣與吾人的心性德業呈正比例相關。心淨則土淨,心穢則土穢。改善生態環境首應改善吾人的心靈環境。長期以來,吾人受利欲的驅使,在人與自然、人與生物方面存在諸多錯誤的觀念,諸如人類中心主義,享樂主義等。由此引發出一系列對自然界生物的暴力行爲,嚴重地破壞了人與生態環境的內在平衡,並因之吞咽惡業所釀製的苦果。現在該是我們冷靜下來,謙恭領受淨宗文化精髓,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時候了。

   (3)崇儉抑奢,化解貪欲

  淨宗文化側重于出世的價值,由此觀照現世的生存狀況,便自然地注重人生的身心淨化,並不推崇效率至上,淡化對物質生活的貪戀,主張以簡樸的物質消費獲得生命必要的生存,而更多地關注精神與心靈的解脫,持戒念佛,完善道德人格,當生了辦生死大事。在這一人生價值目標大前提下,物質感官享樂也便能得到合理合法的調節。

  古聖先賢悉皆崇儉去奢。考諸古今中外創業垂統之君,莫不以儉約而興盛,如唐堯、虞舜、唐太宗等;敗國喪身之主,莫不以奢侈而滅亡,如夏桀、商纣等。是故躬行節儉,其身必安;肆行奢侈,其身必危。在現代吾人應高揚崇儉抑奢的生活方式,用以維持人類之福祉。

  簡樸的消費觀念,一方面可以緩和強大的生存壓力與緊張,抑止由貪欲而驅生的邪惡;另一方面由于適度使用自然資源而與自然界保持一種和諧的共生關系。與此相反,那些奉持高消費觀念的人們,則容易肆意地掠奪揮霍自然資源。如果本地資源有限,便容易引發向外擴張的野心,窮兵黩武導致血腥戰爭。可見簡樸的消費觀念看似缺乏“市場效率”的現代意識(所謂以消費促進生産),然卻是人類和平幸福的必要條件。

  在這種觀念指導下,人類爲了自身的基本生存,可以合理使用自然界某些再生資源,如木材、水利、植物、蔬果等,而對于非再生資源,如煤、石油、金屬等,只在萬不得已的情形下才能適量動用,而且必須十分愛惜地使用,如果過度揮霍便是暴殄天物的行爲。對自然界的掠奪行爲最終亦會落下相應的災禍,諸如地震、水災、海嘯、旱災、沙漠化、酸雨等直接的報應,而隱伏的禍根及連鎖反應亦會更多更嚴重。是故,淡化貪欲,順應自然,保護與尊重生態環境,方可獲致美滿吉祥。

  總之,淨宗慈心不殺的訓敕既令社會祥和,亦有效地維系著生物鏈的完整有序與良性互動。由依正不二的理念衍生出對無情器界的平等慈悲心,其惜護花草,不輕伐樹木,不肆掘地下礦藏的謙謹行爲,亦可有效地維系著生態環境的潔淨怡人。崇儉抑奢的生活方式能較爲長久地維護地球資源,緩解生存壓力,提升生命品質,開顯心靈智慧。淨宗生態環境倫理甚多,上面略述的叁點,對現代生態環境的失調,亦不啻一對症的良方,回春的妙丹。

  透過現代社會生態環境危機,亦可測度人類日趨險惡的心態。要想擁有一個純淨的地球,首須清除人類內心貪瞋癡叁毒,心理環保與外部環保同步進行,庶可改善生態環境危機,否則,一切良好的期待終歸落空。

  

  3、淨宗與世界和平

  和平是人類幸福生存的前提,然自有人類以來,地球人卻一直生活在戰爭的陰影與恐懼中,自上世紀短短的一百余年間,世界各地就發生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爭。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武器的殺傷力也越來越大。目前全世界核彈頭的數量劇增,其總爆炸能量相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使用炸彈能量總和的數千倍。據有關實驗測定,只要投放1000枚核彈,就可産生1億當量的爆炸威力,造成可怕的核冬天,並最終毀滅這個地球上的人類。加之現代的生物、化學、激光等武器,其破壞性與殺傷力,較之于核彈頭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爆發第叁次世界大戰的話,地球人類或面臨滅絕的危險。

  核時代將生存與毀滅的抉擇嚴酷地擺在人類面前,有識之士憂患之余,均在呼籲世界和平,提供避免核災難的種種方案。愛因斯坦曾說過:“原子裂變改變了世界的一切,但沒能改變人類思維方式。因此,人類正在走向空前災難。”這位揭開原子時代序幕的科學家(其質能互變公式E=mc2,爲原子裂變提供了理論依據,並曾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製造原子彈),說出這種言語,想必心情十分沈痛。

  要化解核子戰爭的災難,就得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將人類的思維方式從貪欲、掠奪、仇怨、自我中心的泥潭中拔出來,對此,淨宗文化不失爲一劑苦口良藥。

  釋尊洞悉娑婆衆生在貪瞋癡的驅迫下,會造作種種罪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戮,疊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 佛說無量壽經 》)這個世間的衆生欺軟怕硬,弱肉強食,冤對相克,凶殘傷害,蛇能吞蛙,蛙食蚯蚓,傷生害命,廣作不善。愚癡衆生種下惡因,自然難逃苦報。生前感得怨怨相報的華報,命終墮入叁惡趣(畜生、餓鬼、地獄)中,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

《淨土宗教程 序 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