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一編 淨土宗的成立

  第一編

  淨土宗的成立

  

  第一篇

  淨土宗的成立

  淨土宗之教起所因

  教相判釋

  淨土宗在中國的弘傳

  

  念佛求生淨土一法,作爲大乘佛教中的勝異方便,由釋迦牟尼佛金口所宣,千經萬論處處指歸。然就衆生接受層面,有一由隱到顯、由狹至廣的過程。昔釋尊于菩提樹下悟道後叁七日,爲界外法身大士稱性宣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 》,便已然宣示淨宗念佛法門,然而與會閻浮提四衆弟子,杜絕視聽,不堪擔荷念佛圓頓之法。釋尊便退歸鹿野苑,鑒機宣說四聖谛與十二因緣法。循循善誘,待根機成熟,便和盤開示念佛法門,俾令衆生悉得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大利。

   原始佛教包含聲聞乘與獨覺乘。聞佛的教聲而修證者謂之聲聞,獨自覺悟而修證者謂之獨覺。聲聞弟子雖獲解脫煩惱生死,尚無大智大悲大行,故對大乘說爲小乘。原始佛教純以出離生死輪回爲指歸,然對于未具出生死善根者,亦以人天善法漸馴化之,一則令這類衆生修人天善因福報,不墮惡趣;二則令福德深厚者回心向佛,遠作道種。

   釋尊示現于世,廣度衆生。針對通行于當時印度民衆中的生天福樂思想,釋尊以善巧方便,用念天升天的方便教法,令其解脫現時的痛苦。《 大智度論 》雲:“未得道時,或心著人間五欲,以是故佛說念天,若能斷淫欲,則生上二界天中(色界與無色界——注);若不能斷淫欲,即生六欲天中。”世尊爲根性暗鈍或眷戀五欲的人,先以生天的福樂引其入信,然後進一步敷演四谛、十二因緣等出世教法,消除貪瞋癡叁毒,出離叁界之苦患。小乘六念處中的念佛與念天生天思想的融合,隱藏著念佛往生淨土的因子,只是由于衆生根機不堪擔荷出世大法,未曾和盤托出而已。

  大乘佛教是相對于僅求自己覺悟的小乘佛教而言。乘是車乘的意思。大乘不僅自度,並且運載一切衆生安抵涅槃彼岸。淨宗念佛法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爲原理,持名念佛,普願法界一切衆生往生安養,究竟成佛。淨宗的理念與方法,體現了大乘佛教的精髓。大乘經典所介紹勸贊的淨土甚多,諸如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阿閦佛的東方妙喜淨土等。由于馬鳴、龍樹及天親菩薩造論盛贊,阿彌陀佛淨土信仰得以在五天竺廣泛弘傳。淨土法門體現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凝結著釋迦彌陀兩土世尊乃至十方諸佛濟度衆生的悲智,乃般若系、法華系、華嚴系諸經典之歸宿。

  

  

  

  第一章 淨宗之教起所因

  

  

  釋尊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然衆生迷染有淺深,樂欲有不同,雖無直下擔荷一乘圓頓妙法之利智,平等地亦有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之德用。致使釋尊布慈雲于叁界,注法雨于有情,衆生得聞妙法,菩提種子賴以激活;正覺之芽,念念得以增長。依據一己根機,奉教修持勝行,念佛正門之外(門余)的八萬四千法門,漸頓各稱相類衆生之機宜。隨順機緣依教奉行者,皆蒙解脫。然衆生業障甚重,以通途自力法門修行,悟證心性了生脫死者鮮微。教法利益雖曰衆多,然凡夫惑重慧淺,無由遍攬。諸佛如來憐念衆生,等同一子,特開念佛求生淨土妙法,廣度衆生。一切善惡凡夫信願持名,悉蒙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加持,往生淨土,圓證叁不退(阿鞞跋致),速疾成佛。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須遍曆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久經叁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不越一念(能持佛號之心),頓證菩提,誠爲諸佛如來出興于世之一大事勝妙因緣。

   念佛法門惠以衆生速疾了生死、成佛道之真實大利。吾人得遇如是殊恩厚賜,當生大慶慰感恩之心。茲略標五點,用示阿彌陀佛的悲智願心,彰顯淨宗教起所因之奧妙:一、濁世津梁,預垂濟度。二、勝異方便,速疾解脫。叁、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四、護持行人,不遭魔障。五、念佛往生,徑中徑又徑。分述如下:

  

  

  第一節 濁世津梁 預垂濟度

  

  五濁惡世乃衆生同分共業所感。人壽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時),即入劫濁。二萬歲前,衆生煩惱輕微,邪見薄少,人天衆盛,叁惡道稀。釋迦文佛于人壽百歲時出興,爾時衆生已久經濁世,煩惑厚重,福薄慧淺。而現代衆生的濁染尤甚于釋尊住世時。五惡五痛五燒的景況,不堪言表。

  釋迦本師以大悲願力,于五濁惡世示現八相成道,演說經法,宣布道教,斷愛欲之本,杜衆惡之源,隨機設教,應病與藥。念佛勝異方便法門的宣說,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徹顯兩土世尊愍念救度衆生之無盡大悲。略而計之,大悲彰顯有叁:

  一、釋尊住世行化時,憐此五濁衆生,自力修道,伏斷煩惑,證入真性,難行易退。舍利弗因地曾發大乘心,因天帝釋化作婆羅門,向其乞眼,舍利弗剜眼珠與之,婆羅門將眼珠棄地踐踏,心生懊惱,由是退失大乘心,在小乘教法中進進退退六十小劫。又釋尊座下諸多弟子,有于大通智勝如來會中發心,皆因種種違緣退失大乘心,塵點劫來,墮在聲聞位。有鑒于菩薩因中發心修行者衆多,而成就佛果者鮮少的狀況,釋尊先以權教教化調熟後,便無問自說念佛往生淨土的難信易行之法,俾令五乘行人(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信願持名,仰托阿彌陀佛大願以作強緣,齊入西方極樂淨土。釋尊以大無畏氣概,于娑婆穢土示現成道,複于五濁惡世說此平等普度九法界衆生之極難信妙法,是爲第一重大悲憫念衆生。

  二、佛滅度後,衆生失去恃怙,貧窮孤露,複爲衆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福慧日淺,罪障益深。釋尊深鑒末世衆生陷溺于五濁惡世之煩惱淤泥中,無力拯拔,進道無由,遂以同體大悲心宣說念佛法門,鹹令未來雖不見佛,然佛滅度後,佛法遺存時,但有聞信念佛法門,依教奉行者,速超生死。他力果覺的念佛法門在末法季秋,尤顯神功奇效。念佛法門能令信願持名者帶業往生,橫超叁界,超情離見,能令衆生不受邪法的誘惑。執持名號猶如香象過河,橫截煩惱惑海。于此石火電光的無常世間,信願持名能令行人不費時劫(越叁祇于一念),不勞勤苦(十念必生),了辦生死大事。證知淨宗念佛法門乃末法圓超五濁之無上大法,釋尊慈悲演暢此法,是爲第二重大悲憫念衆生。

  叁、釋尊滅度久遠,于此減劫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叁十歲時,饑馑、疾疫、刀兵小叁災次第而現,衆生的苦難日益加劇。衆生同分惡業所感故,佛教經法漸次消失。人壽五十二歲時,《 首楞嚴經 》、《 般舟叁昧經 》先始消滅,最終直至叁藏十二分教,悉皆滅盡。滅法時袈裟自然變白,藏經自然無字。十六羅漢盡收世間一切經法,貯于銅塔,繞塔經行,歎言:釋迦法滅!然後此塔沈至金剛際。于經道盡滅之時,釋尊以慈悲哀愍,獨留《 無量壽經 》,止住世間百年,爲罪濁劇苦的有緣衆生,作最後的垂救。過是以往,《 無量壽經 》亦滅,惟余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證知惡濤濁浪滔天之際,念佛法門尚作慈航;無明煩惑之昏夜,無量壽光猶稱法炬,是爲第叁重大悲憫念衆生。

  綜上所述,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猶如慈父,愍念吾輩末法窮困潦倒的子孫,預先施設了救濟的妙法。譬如出遠門的慈父,准備好了飲食湯藥一樣。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能令末法罪濁衆生,于家破身貧,備嬰衆苦之絕境,賴以起死回生,頓離厄難,圓成佛果。對釋迦彌陀之甚于父母念子的至極悲心,吾人當銘之肺腑,知恩報德。

  

  

  第二節 勝異方便 速疾解脫

  

  釋尊一代時教,應機隨緣宣說權實漸頓種種法門,衆生隨修一法,皆可入道,法法平等,無有高下。然就濁世衆生根機而論,八萬四千通途法門,或崎岖難行,或迂回曲折,或高玄難入。而持名念佛,無論根機利鈍皆可持念,夷坦而易行;念佛速超生死,直捷而易到。《 觀經 》韋提希夫人遭逢兒子悖逆之苦難,哀請求生無憂惱處。釋尊酬請,放眉間光,還住佛頂化爲金臺,于中攝受映現十方諸佛淨妙國土。韋提希遍觀十方淨刹,惟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這是韋提希得釋尊加持密遣,見證到彌陀悲願威神與念佛一法方便究竟之特質而作出的最佳選擇。韋提希夫人的選擇與祈請,惠利末法衆生的功德甚大。

  念佛法門內具的勝異方便之德用甚爲深廣,于茲略陳有四:

  

  一、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

  

  釋迦文佛滅度,彌勒菩薩當來下生成佛尚遙。于此無佛興世的時代中,孤苦衆生將以誰作恃怙?須知今現在說法的阿彌陀佛堪爲吾輩浪子作良導、作慈濟、作大安穩處。慈悲的阿彌陀佛與吾輩娑婆衆生甚具法緣,天性相關,如磁吸針。吾人信願持名,或于禅觀之中得睹聖相(如遠公大師、楚石大師、劉遺民居士等),或于夢中見佛顯現(淨業行人預知時至,大多在夢中蒙佛預示),或于臨終之際,見佛前來接引。往生彼刹後,恒常得見阿彌陀佛。克實而論,當吾人持念佛名時,阿彌陀佛相好光明便會現前,水清月現,感應道交。是名最勝第一方便。

  

  二、不斷惑業,得出輪回方便

  

   按通途法門自力斷惑修道,名豎出叁界,斷盡見思惑,方可出離生死。或先修根本四禅,方出欲界;次修四空定,方離色界;次修滅盡定,方超無色界。如螞蟻爬高山,稱難行道。念佛法門不斷惑,不參禅,但信願持名,得蒙佛願加持攝受,便可帶惑往生,名橫出叁界,似風帆揚于順水,稱易行道。如蟲在竹,豎則曆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是爲最勝第二方便。

  

  叁、不修余行,得波羅蜜方便

  

  通途法門中,諸菩薩衆廣修六度萬行,動經恒河沙劫,未能圓滿究竟。而今一心念佛,萬緣自舍,即布施波羅蜜;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蜜;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

《淨土宗教程 第一編 淨土宗的成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