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一編 淨土宗的成立▪P7

  ..續本文上一頁品淨業,不可不修。”在衆弟子的高聲唱佛聲中,西向稽颡而終。衆人俱見幡華幢蓋,自西而來,天樂盈空,良久乃已。昙鸾大師不僅身體力行,而且著書立說,其《 往生論注 》闡述淨宗他力本願的理念,對後人影響甚大。

  承續昙鸾大師淨宗遺響者,是隋末唐初的道綽大師。道綽大師早年遍習經論,尤精研《 大涅槃經 》,講及二十四遍。後來修涉《 般若 》,常住汶水石壁玄中寺。見寺中石碑記載昙鸾久修淨土之懿業,至臨終時,有種種奇異瑞相。道綽大師讀後深受感動,遂舍涅槃宗而歸向淨土法門。每日持念佛號七萬,坐必面西,六時禮拜,講《 觀無量壽佛經 》近二百遍,以淨土法門化導有緣道俗,勸人棄除雜緣思慮,一心念佛。人各掐珠,口稱佛號。聚衆念佛,散席後佛號余音猶播揚泉林山谷。臨終時,衆人見化佛住立虛空,天花下散。受其感化者不計其數,撰《 安樂集 》,祖述淨宗理論與實踐。

  中國淨宗集大成者善導大師,早年出家,求道于諸方,至西河遇道綽大師,在其九品道場聽講《 觀無量壽佛經 》而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如救頭然,感應殊勝,化緣極盛。著述宏富,影響巨大。

  又唐代開元間有慈愍叁藏者,原名慧日,曾遠涉印度求學,尋求梵本,凡十叁年,備嘗辛酸,深厭閻浮提,遍尋出離叁界之道,天竺叁藏學者皆指贊淨土。後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有一大山,山有觀音像,據雲虔祈者多有靈應。慧日法師遂七日叩頭,又斷糧畢命爲期。至七日夜未央,觀音菩薩在空中現紫金色相,長丈余,坐寶蓮華,垂右手摩其頭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回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慧日法師因感觀音菩薩現前開示,信心大增,遂決定專修念佛,矢志淨土。回國後,爲唐玄宗說法,開悟帝心,唐玄宗賜號慈愍叁藏。慈愍叁藏見到當時禅宗空腹高心,貶抑淨宗,乃撰《 往生淨土集 》,盛倡念佛法門,視淨宗念佛法門爲出離生死苦海之捷徑。主張融通各宗,會歸淨土。其淨宗思想對後人影響頗大,別具一格。

  淨宗在唐代,無論理論建構還是修持實踐,均蔚成大觀。在理論建構方面,前有道綽、善導,繼後有慧日、法照、迦才、懷感、大行、少康等諸師輩出,各有章疏著述,闡揚淨宗教義。又其他宗派的祖師大德,如法常、智俨、吉藏、玄奘及窺基等,或翻譯經典,或著述稱揚,或歸投淨土,形成春蘭秋菊競輝的局面。在念佛行持方面,淨宗祖師以自身修行成就來弘傳念佛法門,如善導大師念一聲佛號,便有一道光明;少康大師念一聲佛號,便出一尊佛像等。大行法師專心思憶阿彌陀佛,閱叁七日,夜半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臨終預知時至,寂爾往生。另外,文人哲士亦傾慕淨宗,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加之唐代諸帝王的崇信與護持,全國上下形成“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盛況。風雲際會,真可謂淨宗建構與弘盛的黃金時代。淨宗理念亦爲中國本土文化,諸如文學、音樂、繪畫、建築、哲學與科技等方面,注入活力與生機。

  宋代叁百余年,淨宗弘傳亦保持著相當的力度。念佛法門功高易進的特質,頗得教內各宗祖師大德的認同,念佛信仰的群衆性進一步擴大。宋初以後,禅宗、天臺宗、律宗、華嚴宗等祖師大德,大多兼修兼弘淨土法門,而形成臺(天臺)淨融合、禅淨雙修、淨律合一的思潮。如禅宗法眼宗第叁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作《 禅淨四料簡 》,力倡禅淨合行,萬善同歸淨土,被後人推尊爲淨宗第六祖。律宗祖師靈芝元照,常誦《 觀無量壽佛經 》與《 普賢行願品 》,結“蓮華淨土念佛社”,更刻慈愍叁藏文集以弘淨宗;華嚴宗第四祖清涼國師作《 五門念佛論 》。宋代結社念佛興隆,如淨宗七祖省常大師、遵式法師、知禮法師、宗赜禅師等,以江浙爲中心,盛行結社念佛。據載:宗赜禅師宗說兼通,仰踵廬山慧遠大師結社念佛之芳規,建蓮華勝會。其方法是每日念阿彌陀佛名號,或千聲或萬聲,記入功課冊。一夕,夢一男子,烏巾白衣,風貌清美,對宗赜禅師說:“欲入公彌陀會,乞書一名。”宗赜問何名,曰:“普慧。”又雲:“家兄普賢,亦乞登名。”說完遂隱。普慧、普賢乃《 華嚴經·離世間品 》中所列的二大菩薩。此土行人發心結社念佛,稀有難得,遂感菩薩大士幽贊。宗赜禅師感念菩薩的加被,遂以二大菩薩名列入蓮華勝會名錄之首。另外,居士歸信淨土且成就者甚衆,諸如:楊傑、王古、蘇轼、江公望、王阗、王日休等,大多禅淨雙修,自行化他。其中王日休居士自行念佛勤苦,每日禮佛一千拜,臨終站著往生。

  自宋以後,淨宗成爲佛教各宗的歸趣。如長蘆赜、天衣懷、圓照本、中峰本、天如則、楚石琦、空谷隆等大禅師,皆明垂言教,偏贊念佛法門。經元、明、清迄至現代,莫不如是。然而,淨宗信仰的民衆化,亦是一波叁折。如元朝的白蓮教風波,其起因過程複雜。宋高宗時子元禅師,一日聞鴉聲得悟,自此起利他攝化之心,仿廬山蓮社遺風,作蓮宗晨朝忏儀,普勸念佛,令持五戒,觀自代法界衆生禮忏,以使彼等衆生往生西方。其後在俗白衣之徒輾轉傳授其教,大釀流弊,形成白蓮宗,流布民間。最初各皆持五戒念佛,特重不殺戒,不食酒肉,事事潔齋,所以稱其徒爲白蓮菜。白蓮宗信徒中,有作僞經《 真宗妙義經 》,以道教之精氣神配佛法僧叁寶,而教人搬精運氣,廣行淫穢,妄附佛說,相率擅爲邪行,後再轉而爲教匪,危害國家社會秩序,實是佛教史上罕見之事例,曾一度被朝廷嚴禁。蓮宗正教法門也由是受其牽連。元成宗時,優昙普度法師撰《 廬山蓮宗寶鑒 》,闡釋白蓮宗教旨,兼指斥邪說。至元仁宗朝,上表乞複教。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敕許此書頒行各省,複興白蓮宗。優昙普度法師被命爲白蓮教主,又賜號虎溪尊者,淨宗亦得以延續光大。

   明代叁百年間,佛教承宋元以來之余風,禅宗最榮,天臺次之,而淨土是附帶二宗,爲實際信仰廣行道俗之間,呈現盛況。明末四大師中,蓮池大師與蕅益大師被後人推尊爲淨宗八祖與九祖。紫柏尊者與憨山大師在禅誦之余,亦苦切勸導道俗念佛。憨山大師發心念佛時,曾數數見佛菩薩現身光明,是故每常開示:若念佛得力,尤勝參柏樹子、幹屎橛也。及晚年住錫廬山五乳峰時,啓建六時念佛道場,以代禅期。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嚴淨毗尼,深探教海,拈提淨土,廣利人天。以念佛一法,圓超禅教律,實一大藏教之指歸。融通禅淨,和會宗教,提唯心以闡淨土之旨,以念佛自利利他,可謂法門得佛之全體大用者。四大師的淨土行業與思想,如暗夜慧炬,指明了後世行人的方向。明代居士修持念佛法門且撰著弘揚者有唐宜之、嚴敏卿、莊廣懷、袁宏道、姚廣孝、李贽等。袁宏道以悟道爲先鋒,以念佛爲後勁,笃修淨土,撰述《 西方合論 》,洋洋大觀,理事雙備,深得蕅益大師贊許,被選入《 淨土十要 》。

  清代佛教承續明朝之禅教律叁宗混融思想,禅淨雙修之風益盛,同時臺宗、律宗之徒亦參禅歸淨,各派對立疆界消泯,而念佛一門則寄寓于各宗,廣行于道俗之間。清代叁位淨宗祖師——截流大師、省庵大師、徹悟大師,專倡淨土,自行化他。加之清代諸多皇帝崇信與護法,淨宗念佛法門亦呈興隆景象。清朝康熙、雍正年間,宮廷課誦《 無量壽經 》,成爲定例。居士歸向淨土且著書宣揚淨土者有:周克複、張公緯、俞行敏、周夢顔、彭紹升、彭希涑、魏承貫、王耕心、沈善登等。

  近代印光大師上承善導專修之宗風,下應末法衆生之根機,專倡念佛法門。力主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不作,衆善奉行,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其教化平實,其行持綿密崇高,道俗傾心歸信者甚衆,開一代念佛新風,中興淨宗,其流韻遺響迄至當代。教化衆生,正信正見,厥功甚偉。民國年間,兼修念佛、勸導念佛的亦有谛閑、圓瑛、慈舟、弘一、興慈、倓虛等法師大德。另有一批大德居士,自行化他,對淨宗弘揚功績甚大。如楊仁山、範古農、江味農、梅光羲、胡松年、夏蓮居、李炳南等。近代以來,學風頗開。淨宗念佛法門在一批高僧大德推動下,蔚成風氣。全國各地淨業行人,或仿廬山遠公之遺風,結蓮社念佛;或專課佛號,矢志求生淨土;或撰著弘揚淨宗。淨宗念佛法門在全球頗具風起雲湧之勢,古老的淨宗勢將在現代乃至未來煥發絢麗的光彩。

  

  

  第叁節 淨宗理論研討軌迹

  

  淨土信仰的踐履是與淨宗經典的迻譯與淨宗理論的研究並行而進。淨土念佛法門作爲外來的異質文化,在中國傳布的過程中,必然與本土的儒、道文化摩擦、沖撞,直至融合。念佛往生淨土作爲一種極具超越性的宗教文化,正與注重實踐理性精神的儒家文化形成互補平衡的格局。淨宗信仰在中國的弘傳過程,自始至終都伴隨著理性研討的軌迹。茲依年代將淨宗理論建樹的幾個高峰點略作討論。

  縱觀中國淨宗教理史,可以見到以祖師思想爲標志的不同的發展階段,諸如東晉慧遠大師(功高易進,念佛爲先),唐善導大師(他力本願),宋永明大師(萬善同歸極樂),明蓮池大師(融合宗教,指歸淨土),近代印光大師(敦倫盡分,颛蒙念佛)等。在此淨土思想發展過程中,亦間入諸多祖師大德的著述疏文,形成淨宗理論研究各擅其美之格局。

  北魏昙鸾大師作《 往生論注 》、《 贊阿彌陀佛偈 》、《 略論安樂淨土義 》,依據《 無量壽經 》意旨與龍樹菩薩的判教,倡導他力本願說,爲淨宗理論建構提供堅實的基石。

  隋朝淨影慧遠法師首次作《 無量壽經義疏 》,精詳透辟,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義要類分叁種,一…

《淨土宗教程 第一編 淨土宗的成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