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
净宗念佛往生法门,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释尊于一代时教,常时多次宣说,梵 亦甚丰。佛教东传震旦伊始,净宗经典便在我国迻译流布。佛教最初传入东土的年代,多有异说。诸多文献资料佐证,西周之时中国已有佛法,如周穆王在五台山、终南山、苍颉造书台、檀台山数处造佛寺古迹。文昌帝君自述二十九世中有一世在周朝作官时,初闻佛理(《 文昌帝君阴骘文 》等)。种种文献资料佐证,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悠远。而中国以政府行为方式恭请接纳佛教,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当以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为始。
第一节 净宗经典的传译
随着汉明帝打开迎请佛教的大门,天竺与西域来华的梵僧络绎不绝。作为外来文化,佛教的弘传以佛典翻译为开端。中国佛典翻译事业,始于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二大译经师。安世高本是安息国太子,让国位与叔父,出家修道,博通经藏。东汉桓帝建和初(公元179年)来洛阳。二十年间译出176部经卷,多属小乘,间译大乘经。支娄迦谶,月氏国人,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来洛阳。十余年间,译经21部,多属大乘经典。此二大译经师都曾翻译过净宗典籍。
据《 开元释教录 》记载:安世高曾翻译《 佛说无量寿经 》二卷,惜已佚。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译出《 佛说般舟三昧经 》,此即中国净宗经典传译之开端。继而又译出号称净宗第一经的《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到了三国时代,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公元222年)译出《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出《 佛说无量寿经 》(公元249年)。姚秦鸠摩罗什(公元401年来洛阳)译出《 佛说阿弥陀经 》、《 十住毗婆沙论 》等。北凉昙无谶译出《 悲华经 》(公元419年),刘宋畺良耶舍译出《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公元424年),北魏菩提流支译出《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公元508年),唐玄奘重译《 阿弥陀经 》,名《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公元650年),唐南印度三藏菩提留志译出《 无量寿如来会 》(此本出《 大宝积经 》),赵宋西域沙门法贤译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 无量寿经 》自汉迄宋有十二译,上面所列乃存世之五种)。
上面所述乃净宗主要经典,带说净土的大乘经典尤多,诸如《 华严 》、《 法华 》、《 楞严 》、《 楞伽 》等大乘经典。随着净宗经典的次第译出,古印度净土思想在东土广泛传布,开花结果,汇成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
第二节 净宗信仰的践履
随着东汉末年净宗经典的翻译与传布,难信易行的念佛法门在理论与信仰修行层面,经过四众弟子的观察、试探到最终接纳信受的曲折过程。在念佛法门流布早期,中国信众潜修密超者不乏其人。文献记载最早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并得以验证的有西晋的阙公则。阙公则居士性情恬放简肃,专勤念佛法门,晋武之世(公元265—274年)往生于洛阳。道俗同志为设追念会于白马寺中,其夕转经,中夜时闻空中有唱赞声,仰见一人,形器壮伟,仪服整丽,乃言曰:“我是阙公则,今生西方安乐世界,与诸菩萨共来听经。”
阙公则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信仰弥陀求生净土者。其后修持念佛法门得以成就往生者,不胜枚举,如卫士度居士于东晋永昌年间(公元322年)临终有往生西方的灵异。《 西方确指 》中,觉明妙行菩萨追述自己在晋明帝时(约公元323年)受贫子身,发愤苦切念佛,七日七夜心开见佛,临终坐脱生西。可见净土信仰与修持,在早期便已经具有广泛的民众性。
注重信仰与践履的净土法门,亦受到当时高僧法师的青睐。西晋末年有竺僧显禅师,常以诵经业禅为务。后遇疾绵笃,乃瞩想西方净土,苦切求往生,见阿弥陀佛光明显赫,疾苦愈好,至次日清晨,端坐往生。西晋竺法旷法师每以《 法华 》为会归三乘之旨,《 无量寿 》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经典,有徒众来时即讲说,独处时则自诵。并募缘起立大殿,供奉阿弥陀佛像。竺法旷是文献记载最早讲解《 无量寿经 》的法师。东晋初有支道林法师(《 般若 》六家之一),夙诵《 道行般若经 》及《 慧印三昧经 》等,亦尝命匠人造阿弥陀佛像,自撰赞文表明誓生安养佛国,见佛神悟证果之誓愿。
晋末以后,随着净土信仰的弘传,阿弥陀佛像亦相继造立。造立阿弥陀佛像有甚深功德。《 般舟三昧经 》云:“若欲疾得三昧,应作佛形像。”广造佛像能度无量众生,何以故?《 观经 》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人们礼拜瞻仰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便可感悟接纳阿弥陀佛的愿心。阿弥陀佛的愿心,即是普救九法界众生出离二种生死的大慈悲心。阿弥陀佛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摄受我等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以相好光明作佛事,功德难量。有见于此,随着净土信仰的弘传,阿弥陀佛像的造立,便蔚成风气并影响到后来的历代净土信仰。自古迄今,雕刻绣画阿弥陀佛像之灵瑞,史册多有记载。诸如或刻阿弥陀佛像出舍利;或画阿弥陀佛像焕发神光;或造释迦弥陀二像,导引其雕刻者至极乐世界听闻阿弥陀佛开示;或至诚所造的阿弥陀佛像,入地狱教化众生等等,足证造阿弥陀佛像之功德不可思议。时至21世纪初叶,江西庐山东林祖庭,将建造48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恒久住立于南阎浮提,慈眼视众生,悲手救群萌,亦实乃千载难逢之盛事。
净宗念佛往生法门,在为中国人接纳信受过程中,亦遇到严峻的考验。距此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有一世界名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且此佛净土与吾辈娑婆众生关系甚切,这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之事。凡夫众生信慧有限,听闻之余总不免存有眼见为实的求证心理。这种需要验证的心理是东晋时代净宗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东晋慧远大师以其睿智卓识,启建白莲社,以缁白二众精英团体共修念佛三昧的实践,来应对这一挑战。莲社123人于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奉以香华,建斋立誓,共期西方。刘遗民居士秉承慧远大师意旨,撰写《 西方发愿文 》,从三世善恶因果,人世无常,轮回路险的理念契入,深刻领悟到业力凡夫懈怠放逸的习气深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道心,若有若无。是故启建莲社,同志诸贤相互勉励督促,夕惕朝勤,是乃关涉到净业修行的成败。其目的在于当生往生净土,圆成佛果。诚如发愿文之所咏赞:“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以为期。”意谓:
于生死中流藉托莲华以度越,
琼树绿荫下畅咏高洁的心声。
飘云衣逍遥于八方极迥之地,
熏沐莲香清风以尽天年。
勤苦办道而身体弥显庄敬盛美,
不染五欲之乐以禅悦自怡。
念佛三昧横截畜生、饿鬼、地狱的苦报,
往生净土长辞天堂宫阙的幻乐。
绍集众贤的志趣以承继圣人的芳轨,
以成就佛果作为莲社共修的目标。
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宗教情怀,千载之下诵之,亦回肠荡气,催人善根。据史料记载,莲社123人均有往生瑞相。诚为后世结社念佛之滥觞,流风余韵,影响至深且远。东林寺遂尔成为我国第一净土道场。以此德业故,慧远大师遂被推尊为中国净宗初祖。
庐山莲风普振,天下道心清坚之士,神往而竞效之。齐、梁之时愿生净土的高僧大德甚众,诸如:僧诠、昙弘、慧通、慧进、僧行、法阴、法琳、僧柔、宝亮等。梁朝道珍法师,平素专讲《 涅槃经 》,后慕远公净业,驻锡庐山,禅坐中,忽见海上数百人乘宝舫前行,道珍恭问去何处
答曰:“往极乐国。”道珍求附载同往。回报云:“法师虽善讲《 涅槃经 》,亦大不可思议,然未诵《 弥陀经 》,岂得同往
”道珍法师遂中止讲《 涅槃经 》,专一念佛诵《 阿弥陀经 》,及二万遍。命终前四七日,见西方银台来至。空中皎如白日,有声音传来:“法师当乘此台往生。”尔时大众咸闻天乐异香,数日香犹未散。其夜峰顶寺僧,遥见谷口数十火炬,明燎彻夜,次日乃知道珍法师灵逝。
至北魏宣武帝时,北印度沙门菩提流支(公元508年至洛阳),译出《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解说五念门往生之法。昙鸾大师领纳信受菩提留支三藏法师所传承的念佛法门,身体力行。在理论与践履上均有重大建树。据载:昙鸾大师十五岁出家,广通内外诸典,欲造《 大集经 》之注解,但至过半而罹疾,感人命危脆无常,欲先学仙术,得长生以后,方崇佛教。从陶弘景得仙经十卷,欲往名山依法修炼。行至洛阳,恰遇菩提流支,昙鸾往而启问:“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
”菩提留支答:“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然能得长年少时不死,但终难免轮回三有。”即以《 观无量寿佛经 》授之说:“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昙鸾顶受后,遂即焚毁仙经,专修西方净业。每有世俗君子诃难:“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往西,岂非偏见生也
”昙鸾大师回答:“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法位,念力须均,如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虽然责难者不断,而昙鸾大师独决依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渴仰往生西方净土,精勤念佛。临终时,见到龙树菩萨告知净土缘熟。遂集众开示:“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
《净土宗教程 第一编 净土宗的成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