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足万德,妙德难思。经云:其有得闻彼佛(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无量寿经 》)“若有能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由上证知,《 华严经 》与《 弥陀经 》同属不可思议之圆顿妙典,同诠自性大不思议之体相用。有谓《 华严 》奥藏不出《 阿弥陀经 》(蕅祖);有谓净宗念佛法门肇起于《 华严 》(印祖);有谓《 华严 》是大本《 弥陀经 》,《 弥陀经 》乃小本《 华严经 》等,诚哉确论。
10、顿齐佛境同
《 华严经 》诠释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圆顿义理。从果门摄法来看,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以佛所证得的正是众生本觉真心,是故众生全在佛心中。从因门摄法来看,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
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故知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是故佛在众生心中。由生佛同体,因果交彻故,众生心中佛,为佛心中众生说法,即凡夫生灭心,便可顿成诸佛不动智。得遇毗卢遮那光明者,皆可证得十地菩萨位,成就无量智慧光明。乃至初发心时即成正觉,虽成等正觉不舍初发心。净土法门亦复如是。阿弥陀佛法性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我等念阿弥陀佛时,阿弥陀佛即时现前。念佛法门以佛果觉作行人修持因心。阿弥陀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西方净土如是依正庄严功德(亦即自性功德),而皆是已成就,非今成就,非当成就。此则以阿弥陀佛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托彼名号),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显我自心)。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香光庄严。念佛时即作佛时,亦即成佛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顿齐佛境,难思难议。
综上所述,莲祖以楷定古今之气概,将《 阿弥陀经 》与《 华严经 》圆融会通,拈出二经十种相同之处,用以佐证《 华严 》全圆、《 弥陀经 》分圆之判教,这对宋明以来宗门教下轻贱净土的强势偏见,不啻当头一棒。《 疏钞 》问世流通伊始,亦受到多方攻讦。有人以为《 阿弥陀经 》所示持名念佛,毕竟是愚夫愚妇所行之浅法,《 疏钞 》穿凿使之深,故不可。又有人谓《 阿弥陀经 》属方等经,《 疏钞 》判为圆教,则不可。伊时有一精研《 华严 》的曹鲁川居士亦致书莲祖云:“《 佛华严 》乃无上一乘圆教,如来称性之极谈,非教非宗,而即宗即教;不空不有,而无垢无净。是在《 法华 》,犹较一筹,若余乘似难与之较长比短也者。尊者乃与《 弥陀经 》并称,已似未妥。”莲祖对诸如此类之见解,予以慈悲而严正的辩驳,摧邪显正,中兴净宗,厥功甚伟。面对诸多诽议,莲祖常喟然感叹:“佛谓此经难信之法,不其然乎
!”
吾人深体莲祖的圆顿之判与二经十同,对古德赞誉净宗念佛法门为圆顿中至极圆顿,信非溢美之辞,无稽之谈。深信净土法门,始是深信法界圆融理;已悟法界圆顿理,方肯炽然求往生。如是往生即向上圆顿了义无伦匹,如是解行方契莲祖判教本意。
净宗亦复兼通前三教,净宗念佛法门在小乘教、大乘始教与终教中,或显说,或隐说,唯愿善根成熟众生,念佛求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表证释尊无尽的悲心,净宗念佛法门的广大圆满。
第三节 净宗的判教
古印度与中国的净宗祖师,以净宗理念审视释尊一代时教,建构出诸种颇具特色的判教系统,其中以龙树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判教较为突显,对后世影响较大,兹分述如次:
一、难行道与易行道
龙树菩萨在《 十住毗婆沙论 》中,注重行人获阿惟越致(不退转)的必要性,以防堕入声闻、辟支佛地,乃至在凡夫地无量劫轮转之险况。论云:“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然。”然而,获至阿惟越致地,甚难久远乃可得,非怯弱下劣之人所能为。释尊为普度众生,广开方便之门。《 十住毗婆沙论 》云: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在这里,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效能方面,提出了判教的标准,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一者难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捍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如陆道步行到达目的地,千辛万苦,是为难行道;二者易行道,信愿称名,仰赖佛力,悲愿加持,往生净土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如水道乘船,扬帆顺风,疾抵彼岸,安隐快乐,是为易行道。
昙鸾大师承继龙树菩萨的判教,并加以独创性的诠释阐发。《 往生论注 》云: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诸多宗教亦具慈善的表相,混淆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的菩萨法——注);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昙鸾大师详陈于五浊之世无佛之时,求阿惟越致的五种困难,障碍菩萨修行,从反面显示出易行道的殊胜。这是昙鸾大师依据《 无量寿经 》与《 往生论 》的教旨所创发的观念,是将古印度净土教加以本土化、时代化的善巧诠释。
由是,他力本愿的理念与对易行道高度自觉的倡导,构成了中国净宗的主要特色。这一特色亦是在继承龙树菩萨判教基础上,加以中国本土化的独创。饮水思源,龙树菩萨亦被推尊为净宗祖师。
二、 圣道门与净土门
道绰大师继承龙树、昙鸾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根据佛法三期法运说,加以进一步的诠释,提出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分。
何为圣道门
于娑婆世界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何为净土门
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的教门,称为净土门。
圣道与净土二门,同为释尊金口所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时机与教法是否相应,弘学佛道者不可不察。若教法契合时机,则易修易悟;若根机、教法与时代相互乖悖,则难修难入。圣道门去佛时遥,且理路深幽,今时末法钝根众生难以解悟。圣道门中有大、小二乘之别,大乘说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教人证悟,凡惑众生难以下手。小乘修入见道、修道位,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果;断五上分结,证阿罗汉果。今时无问道俗,难得其人。际此末法五浊之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生作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佛名号,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故知念佛正是适应今日末法时机之殊胜教门。道绰大师广引经论,劝勉大众舍难行道,依易行道,以起心立行,愿生净土之自力,仰赖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彼土,速疾出离生死轮回,三界火宅。
由上可见,道绰的判教,继承了龙树、昙鸾判教的基本精神,加进了末法思想与时教相应的视界,强化了乘佛愿力往生净土的必要性,为他力本愿的净宗理论注入更为强劲的活力。
善导大师进一步光大他力本愿的净宗理念,宣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释尊一代时教可以判分为渐教与顿教二种。在娑婆世界入圣得果法,称为渐教(即难行道,圣道门);往生西方净土入圣得果法,称为顿教(即易行道,净土门)。释尊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正法与像法的众生断惑证真而说,末法众生依之修学证悟不易。唯有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乃是释尊为五浊恶世的凡夫特设的方便法门。鉴于末法时期,邪知异说纷呈,善导大师预警劝示:“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殷勤劝勉,苦口婆心,吾人当依教奉行。
综上所述,净宗祖师的判教,抓住净宗心要特质,予以阐发,建构参照坐标,条分缕析一代时教,豁人心目,巩固行人净业信心,说理圆融,推崇本宗并未贬抑他宗,对净宗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弘扬,贡献甚大。
透视净宗祖师的判教,可以感知到他们共有的愿心:欲令一切众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先避娑婆秽土之险恶,轮回之可怕,因而不惮重重劝勉。这种超出常格的强调,实称两土世尊的本怀。阿弥陀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证得佛道;既作佛已,分身他方世界,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是故净业行人将求生净土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是契合阿弥陀佛心愿的。净宗祖师于此苦口婆心地阐扬,无非代佛弘化。通过教相判释的讨论,吾人更能明了净宗在一代时教中的地位与作用。由此巩固对念佛法门的决定信心,成办无量劫来未曾解决的生死大事,何幸如之!
…
《净土宗教程 第一编 净土宗的成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