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足萬德,妙德難思。經雲:其有得聞彼佛(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叁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無量壽經 》)“若有能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由上證知,《 華嚴經 》與《 彌陀經 》同屬不可思議之圓頓妙典,同诠自性大不思議之體相用。有謂《 華嚴 》奧藏不出《 阿彌陀經 》(蕅祖);有謂淨宗念佛法門肇起于《 華嚴 》(印祖);有謂《 華嚴 》是大本《 彌陀經 》,《 彌陀經 》乃小本《 華嚴經 》等,誠哉確論。
10、頓齊佛境同
《 華嚴經 》诠釋心、佛、衆生等無差別的圓頓義理。從果門攝法來看,如來成正覺時,于其身中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槃。以佛所證得的正是衆生本覺真心,是故衆生全在佛心中。從因門攝法來看,菩薩摩诃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
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故知自心、一切衆生心,亦複如是。是故佛在衆生心中。由生佛同體,因果交徹故,衆生心中佛,爲佛心中衆生說法,即凡夫生滅心,便可頓成諸佛不動智。得遇毗盧遮那光明者,皆可證得十地菩薩位,成就無量智慧光明。乃至初發心時即成正覺,雖成等正覺不舍初發心。淨土法門亦複如是。阿彌陀佛法性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我等念阿彌陀佛時,阿彌陀佛即時現前。念佛法門以佛果覺作行人修持因心。阿彌陀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西方淨土如是依正莊嚴功德(亦即自性功德),而皆是已成就,非今成就,非當成就。此則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托彼名號),帶起衆生自心種種莊嚴(顯我自心)。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爲自功德,香光莊嚴。念佛時即作佛時,亦即成佛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頓齊佛境,難思難議。
綜上所述,蓮祖以楷定古今之氣概,將《 阿彌陀經 》與《 華嚴經 》圓融會通,拈出二經十種相同之處,用以佐證《 華嚴 》全圓、《 彌陀經 》分圓之判教,這對宋明以來宗門教下輕賤淨土的強勢偏見,不啻當頭一棒。《 疏鈔 》問世流通伊始,亦受到多方攻讦。有人以爲《 阿彌陀經 》所示持名念佛,畢竟是愚夫愚婦所行之淺法,《 疏鈔 》穿鑿使之深,故不可。又有人謂《 阿彌陀經 》屬方等經,《 疏鈔 》判爲圓教,則不可。伊時有一精研《 華嚴 》的曹魯川居士亦致書蓮祖雲:“《 佛華嚴 》乃無上一乘圓教,如來稱性之極談,非教非宗,而即宗即教;不空不有,而無垢無淨。是在《 法華 》,猶較一籌,若余乘似難與之較長比短也者。尊者乃與《 彌陀經 》並稱,已似未妥。”蓮祖對諸如此類之見解,予以慈悲而嚴正的辯駁,摧邪顯正,中興淨宗,厥功甚偉。面對諸多誹議,蓮祖常喟然感歎:“佛謂此經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
吾人深體蓮祖的圓頓之判與二經十同,對古德贊譽淨宗念佛法門爲圓頓中至極圓頓,信非溢美之辭,無稽之談。深信淨土法門,始是深信法界圓融理;已悟法界圓頓理,方肯熾然求往生。如是往生即向上圓頓了義無倫匹,如是解行方契蓮祖判教本意。
淨宗亦複兼通前叁教,淨宗念佛法門在小乘教、大乘始教與終教中,或顯說,或隱說,唯願善根成熟衆生,念佛求生,速成無上正等正覺,表證釋尊無盡的悲心,淨宗念佛法門的廣大圓滿。
第叁節 淨宗的判教
古印度與中國的淨宗祖師,以淨宗理念審視釋尊一代時教,建構出諸種頗具特色的判教系統,其中以龍樹菩薩、昙鸾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判教較爲突顯,對後世影響較大,茲分述如次:
一、難行道與易行道
龍樹菩薩在《 十住毗婆沙論 》中,注重行人獲阿惟越致(不退轉)的必要性,以防墮入聲聞、辟支佛地,乃至在凡夫地無量劫輪轉之險況。論雲:“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然。”然而,獲至阿惟越致地,甚難久遠乃可得,非怯弱下劣之人所能爲。釋尊爲普度衆生,廣開方便之門。《 十住毗婆沙論 》雲: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在這裏,龍樹菩薩從修行的方法與效能方面,提出了判教的標准,將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概分爲兩類:一者難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無量劫捍勞忍苦,次第破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豎出叁界,曆劫修證,如陸道步行到達目的地,千辛萬苦,是爲難行道;二者易行道,信願稱名,仰賴佛力,悲願加持,往生淨土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圓成菩提,如水道乘船,揚帆順風,疾抵彼岸,安隱快樂,是爲易行道。
昙鸾大師承繼龍樹菩薩的判教,並加以獨創性的诠釋闡發。《 往生論注 》雲:
“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鞞跋致爲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叁,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諸多宗教亦具慈善的表相,混淆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的菩薩法——注);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叁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昙鸾大師詳陳于五濁之世無佛之時,求阿惟越致的五種困難,障礙菩薩修行,從反面顯示出易行道的殊勝。這是昙鸾大師依據《 無量壽經 》與《 往生論 》的教旨所創發的觀念,是將古印度淨土教加以本土化、時代化的善巧诠釋。
由是,他力本願的理念與對易行道高度自覺的倡導,構成了中國淨宗的主要特色。這一特色亦是在繼承龍樹菩薩判教基礎上,加以中國本土化的獨創。飲水思源,龍樹菩薩亦被推尊爲淨宗祖師。
二、 聖道門與淨土門
道綽大師繼承龍樹、昙鸾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判教,根據佛法叁期法運說,加以進一步的诠釋,提出聖道門與淨土門的判分。
何爲聖道門
于娑婆世界憑自力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法,名爲聖道門。何爲淨土門
稱念名號,乘佛本願,往生淨土,入聖得果的教門,稱爲淨土門。
聖道與淨土二門,同爲釋尊金口所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然時機與教法是否相應,弘學佛道者不可不察。若教法契合時機,則易修易悟;若根機、教法與時代相互乖悖,則難修難入。聖道門去佛時遙,且理路深幽,今時末法鈍根衆生難以解悟。聖道門中有大、小二乘之別,大乘說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之理,教人證悟,凡惑衆生難以下手。小乘修入見道、修道位,斷五下分結,證阿那含果;斷五上分結,證阿羅漢果。今時無問道俗,難得其人。際此末法五濁之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生作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佛名號,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故知念佛正是適應今日末法時機之殊勝教門。道綽大師廣引經論,勸勉大衆舍難行道,依易行道,以起心立行,願生淨土之自力,仰賴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往生彼土,速疾出離生死輪回,叁界火宅。
由上可見,道綽的判教,繼承了龍樹、昙鸾判教的基本精神,加進了末法思想與時教相應的視界,強化了乘佛願力往生淨土的必要性,爲他力本願的淨宗理論注入更爲強勁的活力。
善導大師進一步光大他力本願的淨宗理念,宣示:“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釋尊一代時教可以判分爲漸教與頓教二種。在娑婆世界入聖得果法,稱爲漸教(即難行道,聖道門);往生西方淨土入聖得果法,稱爲頓教(即易行道,淨土門)。釋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正法與像法的衆生斷惑證真而說,末法衆生依之修學證悟不易。唯有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乃是釋尊爲五濁惡世的凡夫特設的方便法門。鑒于末法時期,邪知異說紛呈,善導大師預警勸示:“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是名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爲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殷勤勸勉,苦口婆心,吾人當依教奉行。
綜上所述,淨宗祖師的判教,抓住淨宗心要特質,予以闡發,建構參照坐標,條分縷析一代時教,豁人心目,鞏固行人淨業信心,說理圓融,推崇本宗並未貶抑他宗,對淨宗理論體系的建構與弘揚,貢獻甚大。
透視淨宗祖師的判教,可以感知到他們共有的願心:欲令一切衆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先避娑婆穢土之險惡,輪回之可怕,因而不憚重重勸勉。這種超出常格的強調,實稱兩土世尊的本懷。阿彌陀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衆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證得佛道;既作佛已,分身他方世界,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複計。是故淨業行人將求生淨土當作頭等大事來辦,是契合阿彌陀佛心願的。淨宗祖師于此苦口婆心地闡揚,無非代佛弘化。通過教相判釋的討論,吾人更能明了淨宗在一代時教中的地位與作用。由此鞏固對念佛法門的決定信心,成辦無量劫來未曾解決的生死大事,何幸如之!
…
《淨土宗教程 第一編 淨土宗的成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