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一編 淨土宗的成立▪P6

  ..續本文上一頁

  

  

  

  

  第叁章 淨土宗在中國的弘傳

  

  

  淨宗念佛往生法門,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釋尊于一代時教,常時多次宣說,梵 亦甚豐。佛教東傳震旦伊始,淨宗經典便在我國迻譯流布。佛教最初傳入東土的年代,多有異說。諸多文獻資料佐證,西周之時中國已有佛法,如周穆王在五臺山、終南山、蒼颉造書臺、檀臺山數處造佛寺古迹。文昌帝君自述二十九世中有一世在周朝作官時,初聞佛理(《 文昌帝君陰骘文 》等)。種種文獻資料佐證,佛教傳入中國的年代悠遠。而中國以政府行爲方式恭請接納佛教,佛教正式傳入中國,當以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爲始。

  

  

  第一節 淨宗經典的傳譯

  

  隨著漢明帝打開迎請佛教的大門,天竺與西域來華的梵僧絡繹不絕。作爲外來文化,佛教的弘傳以佛典翻譯爲開端。中國佛典翻譯事業,始于安世高與支婁迦谶二大譯經師。安世高本是安息國太子,讓國位與叔父,出家修道,博通經藏。東漢桓帝建和初(公元179年)來洛陽。二十年間譯出176部經卷,多屬小乘,間譯大乘經。支婁迦谶,月氏國人,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來洛陽。十余年間,譯經21部,多屬大乘經典。此二大譯經師都曾翻譯過淨宗典籍。

  據《 開元釋教錄 》記載:安世高曾翻譯《 佛說無量壽經 》二卷,惜已佚。支婁迦谶于後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譯出《 佛說般舟叁昧經 》,此即中國淨宗經典傳譯之開端。繼而又譯出號稱淨宗第一經的《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到了叁國時代,吳月氏優婆塞支謙(公元222年)譯出《 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铠譯出《 佛說無量壽經 》(公元249年)。姚秦鸠摩羅什(公元401年來洛陽)譯出《 佛說阿彌陀經 》、《 十住毗婆沙論 》等。北涼昙無谶譯出《 悲華經 》(公元419年),劉宋畺良耶舍譯出《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公元424年),北魏菩提流支譯出《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公元508年),唐玄奘重譯《 阿彌陀經 》,名《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公元650年),唐南印度叁藏菩提留志譯出《 無量壽如來會 》(此本出《 大寶積經 》),趙宋西域沙門法賢譯出《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 無量壽經 》自漢迄宋有十二譯,上面所列乃存世之五種)。

  上面所述乃淨宗主要經典,帶說淨土的大乘經典尤多,諸如《 華嚴 》、《 法華 》、《 楞嚴 》、《 楞伽 》等大乘經典。隨著淨宗經典的次第譯出,古印度淨土思想在東土廣泛傳布,開花結果,彙成中國佛教的一大主流。

  

  

  第二節 淨宗信仰的踐履

  

  隨著東漢末年淨宗經典的翻譯與傳布,難信易行的念佛法門在理論與信仰修行層面,經過四衆弟子的觀察、試探到最終接納信受的曲折過程。在念佛法門流布早期,中國信衆潛修密超者不乏其人。文獻記載最早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並得以驗證的有西晉的阙公則。阙公則居士性情恬放簡肅,專勤念佛法門,晉武之世(公元265—274年)往生于洛陽。道俗同志爲設追念會于白馬寺中,其夕轉經,中夜時聞空中有唱贊聲,仰見一人,形器壯偉,儀服整麗,乃言曰:“我是阙公則,今生西方安樂世界,與諸菩薩共來聽經。”

  阙公則是現存文獻中最早的信仰彌陀求生淨土者。其後修持念佛法門得以成就往生者,不勝枚舉,如衛士度居士于東晉永昌年間(公元322年)臨終有往生西方的靈異。《 西方確指 》中,覺明妙行菩薩追述自己在晉明帝時(約公元323年)受貧子身,發憤苦切念佛,七日七夜心開見佛,臨終坐脫生西。可見淨土信仰與修持,在早期便已經具有廣泛的民衆性。

   注重信仰與踐履的淨土法門,亦受到當時高僧法師的青睐。西晉末年有竺僧顯禅師,常以誦經業禅爲務。後遇疾綿笃,乃矚想西方淨土,苦切求往生,見阿彌陀佛光明顯赫,疾苦愈好,至次日清晨,端坐往生。西晉竺法曠法師每以《 法華 》爲會歸叁乘之旨,《 無量壽 》爲淨土之因,常吟詠二部經典,有徒衆來時即講說,獨處時則自誦。並募緣起立大殿,供奉阿彌陀佛像。竺法曠是文獻記載最早講解《 無量壽經 》的法師。東晉初有支道林法師(《 般若 》六家之一),夙誦《 道行般若經 》及《 慧印叁昧經 》等,亦嘗命匠人造阿彌陀佛像,自撰贊文表明誓生安養佛國,見佛神悟證果之誓願。

  晉末以後,隨著淨土信仰的弘傳,阿彌陀佛像亦相繼造立。造立阿彌陀佛像有甚深功德。《 般舟叁昧經 》雲:“若欲疾得叁昧,應作佛形像。”廣造佛像能度無量衆生,何以故?《 觀經 》雲:“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人們禮拜瞻仰阿彌陀佛相好光明,便可感悟接納阿彌陀佛的願心。阿彌陀佛的願心,即是普救九法界衆生出離二種生死的大慈悲心。阿彌陀佛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攝受我等衆生往生極樂世界。以相好光明作佛事,功德難量。有見于此,隨著淨土信仰的弘傳,阿彌陀佛像的造立,便蔚成風氣並影響到後來的曆代淨土信仰。自古迄今,雕刻繡畫阿彌陀佛像之靈瑞,史冊多有記載。諸如或刻阿彌陀佛像出舍利;或畫阿彌陀佛像煥發神光;或造釋迦彌陀二像,導引其雕刻者至極樂世界聽聞阿彌陀佛開示;或至誠所造的阿彌陀佛像,入地獄教化衆生等等,足證造阿彌陀佛像之功德不可思議。時至21世紀初葉,江西廬山東林祖庭,將建造48米阿彌陀佛接引銅像,恒久住立于南閻浮提,慈眼視衆生,悲手救群萌,亦實乃千載難逢之盛事。

  淨宗念佛往生法門,在爲中國人接納信受過程中,亦遇到嚴峻的考驗。距此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刹之遙遠的西方,有一世界名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且此佛淨土與吾輩娑婆衆生關系甚切,這實在是一件匪夷所思之事。凡夫衆生信慧有限,聽聞之余總不免存有眼見爲實的求證心理。這種需要驗證的心理是東晉時代淨宗所面臨的一大挑戰。東晉慧遠大師以其睿智卓識,啓建白蓮社,以缁白二衆精英團體共修念佛叁昧的實踐,來應對這一挑戰。蓮社123人于般若雲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奉以香華,建齋立誓,共期西方。劉遺民居士秉承慧遠大師意旨,撰寫《 西方發願文 》,從叁世善惡因果,人世無常,輪回路險的理念契入,深刻領悟到業力凡夫懈怠放逸的習氣深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道心,若有若無。是故啓建蓮社,同志諸賢相互勉勵督促,夕惕朝勤,是乃關涉到淨業修行的成敗。其目的在于當生往生淨土,圓成佛果。誠如發願文之所詠贊:“藉芙蓉于中流,蔭瓊柯以詠言。飄雲衣于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叁途而緬謝,傲天宮而長辭。紹衆靈以繼軌,指大覺以爲期。”意謂:

  

   于生死中流藉托蓮華以度越,

   瓊樹綠蔭下暢詠高潔的心聲。

   飄雲衣逍遙于八方極迥之地,

   熏沐蓮香清風以盡天年。

   勤苦辦道而身體彌顯莊敬盛美,

   不染五欲之樂以禅悅自怡。

   念佛叁昧橫截畜生、餓鬼、地獄的苦報,

   往生淨土長辭天堂宮阙的幻樂。

   紹集衆賢的志趣以承繼聖人的芳軌,

   以成就佛果作爲蓮社共修的目標。

  

  字裏行間洋溢著深沈的宗教情懷,千載之下誦之,亦回腸蕩氣,催人善根。據史料記載,蓮社123人均有往生瑞相。誠爲後世結社念佛之濫觞,流風余韻,影響至深且遠。東林寺遂爾成爲我國第一淨土道場。以此德業故,慧遠大師遂被推尊爲中國淨宗初祖。

  廬山蓮風普振,天下道心清堅之士,神往而競效之。齊、梁之時願生淨土的高僧大德甚衆,諸如:僧诠、昙弘、慧通、慧進、僧行、法陰、法琳、僧柔、寶亮等。梁朝道珍法師,平素專講《 涅槃經 》,後慕遠公淨業,駐錫廬山,禅坐中,忽見海上數百人乘寶舫前行,道珍恭問去何處

  答曰:“往極樂國。”道珍求附載同往。回報雲:“法師雖善講《 涅槃經 》,亦大不可思議,然未誦《 彌陀經 》,豈得同往

  ”道珍法師遂中止講《 涅槃經 》,專一念佛誦《 阿彌陀經 》,及二萬遍。命終前四七日,見西方銀臺來至。空中皎如白日,有聲音傳來:“法師當乘此臺往生。”爾時大衆鹹聞天樂異香,數日香猶未散。其夜峰頂寺僧,遙見谷口數十火炬,明燎徹夜,次日乃知道珍法師靈逝。

  至北魏宣武帝時,北印度沙門菩提流支(公元508年至洛陽),譯出《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解說五念門往生之法。昙鸾大師領納信受菩提留支叁藏法師所傳承的念佛法門,身體力行。在理論與踐履上均有重大建樹。據載:昙鸾大師十五歲出家,廣通內外諸典,欲造《 大集經 》之注解,但至過半而罹疾,感人命危脆無常,欲先學仙術,得長生以後,方崇佛教。從陶弘景得仙經十卷,欲往名山依法修煉。行至洛陽,恰遇菩提流支,昙鸾往而啓問:“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

  ”菩提留支答:“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然能得長年少時不死,但終難免輪回叁有。”即以《 觀無量壽佛經 》授之說:“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昙鸾頂受後,遂即焚毀仙經,專修西方淨業。每有世俗君子诃難:“十方佛國,皆爲淨土,法師何乃獨意往西,豈非偏見生也

  ”昙鸾大師回答:“吾既凡夫,智慧淺短,未入法位,念力須均,如置草引牛,恒須系心槽枥,豈得縱放,全無所歸。”雖然責難者不斷,而昙鸾大師獨決依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渴仰往生西方淨土,精勤念佛。臨終時,見到龍樹菩薩告知淨土緣熟。遂集衆開示:“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

《淨土宗教程 第一編 淨土宗的成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