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净土宗的成立
第一篇
净土宗的成立
净土宗之教起所因
教相判释
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作为大乘佛教中的胜异方便,由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千经万论处处指归。然就众生接受层面,有一由隐到显、由狭至广的过程。昔释尊于菩提树下悟道后三七日,为界外法身大士称性宣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 》,便已然宣示净宗念佛法门,然而与会阎浮提四众弟子,杜绝视听,不堪担荷念佛圆顿之法。释尊便退归鹿野苑,鉴机宣说四圣谛与十二因缘法。循循善诱,待根机成熟,便和盘开示念佛法门,俾令众生悉得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
原始佛教包含声闻乘与独觉乘。闻佛的教声而修证者谓之声闻,独自觉悟而修证者谓之独觉。声闻弟子虽获解脱烦恼生死,尚无大智大悲大行,故对大乘说为小乘。原始佛教纯以出离生死轮回为指归,然对于未具出生死善根者,亦以人天善法渐驯化之,一则令这类众生修人天善因福报,不堕恶趣;二则令福德深厚者回心向佛,远作道种。
释尊示现于世,广度众生。针对通行于当时印度民众中的生天福乐思想,释尊以善巧方便,用念天升天的方便教法,令其解脱现时的痛苦。《 大智度论 》云:“未得道时,或心著人间五欲,以是故佛说念天,若能断淫欲,则生上二界天中(色界与无色界——注);若不能断淫欲,即生六欲天中。”世尊为根性暗钝或眷恋五欲的人,先以生天的福乐引其入信,然后进一步敷演四谛、十二因缘等出世教法,消除贪瞋痴三毒,出离三界之苦患。小乘六念处中的念佛与念天生天思想的融合,隐藏着念佛往生净土的因子,只是由于众生根机不堪担荷出世大法,未曾和盘托出而已。
大乘佛教是相对于仅求自己觉悟的小乘佛教而言。乘是车乘的意思。大乘不仅自度,并且运载一切众生安抵涅槃彼岸。净宗念佛法门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原理,持名念佛,普愿法界一切众生往生安养,究竟成佛。净宗的理念与方法,体现了大乘佛教的精髓。大乘经典所介绍劝赞的净土甚多,诸如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阿閦佛的东方妙喜净土等。由于马鸣、龙树及天亲菩萨造论盛赞,阿弥陀佛净土信仰得以在五天竺广泛弘传。净土法门体现着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凝结着释迦弥陀两土世尊乃至十方诸佛济度众生的悲智,乃般若系、法华系、华严系诸经典之归宿。
第一章 净宗之教起所因
释尊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众生迷染有浅深,乐欲有不同,虽无直下担荷一乘圆顿妙法之利智,平等地亦有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之德用。致使释尊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有情,众生得闻妙法,菩提种子赖以激活;正觉之芽,念念得以增长。依据一己根机,奉教修持胜行,念佛正门之外(门余)的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相类众生之机宜。随顺机缘依教奉行者,皆蒙解脱。然众生业障甚重,以通途自力法门修行,悟证心性了生脱死者鲜微。教法利益虽曰众多,然凡夫惑重慧浅,无由遍揽。诸佛如来怜念众生,等同一子,特开念佛求生净土妙法,广度众生。一切善恶凡夫信愿持名,悉蒙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加持,往生净土,圆证三不退(阿鞞跋致),速疾成佛。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久经三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不越一念(能持佛号之心),顿证菩提,诚为诸佛如来出兴于世之一大事胜妙因缘。
念佛法门惠以众生速疾了生死、成佛道之真实大利。吾人得遇如是殊恩厚赐,当生大庆慰感恩之心。兹略标五点,用示阿弥陀佛的悲智愿心,彰显净宗教起所因之奥妙:一、浊世津梁,预垂济度。二、胜异方便,速疾解脱。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四、护持行人,不遭魔障。五、念佛往生,径中径又径。分述如下:
第一节 浊世津梁 预垂济度
五浊恶世乃众生同分共业所感。人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时),即入劫浊。二万岁前,众生烦恼轻微,邪见薄少,人天众盛,三恶道稀。释迦文佛于人寿百岁时出兴,尔时众生已久经浊世,烦惑厚重,福薄慧浅。而现代众生的浊染尤甚于释尊住世时。五恶五痛五烧的景况,不堪言表。
释迦本师以大悲愿力,于五浊恶世示现八相成道,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随机设教,应病与药。念佛胜异方便法门的宣说,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彻显两土世尊愍念救度众生之无尽大悲。略而计之,大悲彰显有三:
一、释尊住世行化时,怜此五浊众生,自力修道,伏断烦惑,证入真性,难行易退。舍利弗因地曾发大乘心,因天帝释化作婆罗门,向其乞眼,舍利弗剜眼珠与之,婆罗门将眼珠弃地践踏,心生懊恼,由是退失大乘心,在小乘教法中进进退退六十小劫。又释尊座下诸多弟子,有于大通智胜如来会中发心,皆因种种违缘退失大乘心,尘点劫来,堕在声闻位。有鉴于菩萨因中发心修行者众多,而成就佛果者鲜少的状况,释尊先以权教教化调熟后,便无问自说念佛往生净土的难信易行之法,俾令五乘行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信愿持名,仰托阿弥陀佛大愿以作强缘,齐入西方极乐净土。释尊以大无畏气概,于娑婆秽土示现成道,复于五浊恶世说此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之极难信妙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
二、佛灭度后,众生失去恃怙,贫穷孤露,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福慧日浅,罪障益深。释尊深鉴末世众生陷溺于五浊恶世之烦恼淤泥中,无力拯拔,进道无由,遂以同体大悲心宣说念佛法门,咸令未来虽不见佛,然佛灭度后,佛法遗存时,但有闻信念佛法门,依教奉行者,速超生死。他力果觉的念佛法门在末法季秋,尤显神功奇效。念佛法门能令信愿持名者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超情离见,能令众生不受邪法的诱惑。执持名号犹如香象过河,横截烦恼惑海。于此石火电光的无常世间,信愿持名能令行人不费时劫(越三祇于一念),不劳勤苦(十念必生),了办生死大事。证知净宗念佛法门乃末法圆超五浊之无上大法,释尊慈悲演畅此法,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
三、释尊灭度久远,于此减劫每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三十岁时,饥馑、疾疫、刀兵小三灾次第而现,众生的苦难日益加剧。众生同分恶业所感故,佛教经法渐次消失。人寿五十二岁时,《 首楞严经 》、《 般舟三昧经 》先始消灭,最终直至三藏十二分教,悉皆灭尽。灭法时袈裟自然变白,藏经自然无字。十六罗汉尽收世间一切经法,贮于铜塔,绕塔经行,叹言:释迦法灭!然后此塔沉至金刚际。于经道尽灭之时,释尊以慈悲哀愍,独留《 无量寿经 》,止住世间百年,为罪浊剧苦的有缘众生,作最后的垂救。过是以往,《 无量寿经 》亦灭,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证知恶涛浊浪滔天之际,念佛法门尚作慈航;无明烦惑之昏夜,无量寿光犹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综上所述,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犹如慈父,愍念吾辈末法穷困潦倒的子孙,预先施设了救济的妙法。譬如出远门的慈父,准备好了饮食汤药一样。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能令末法罪浊众生,于家破身贫,备婴众苦之绝境,赖以起死回生,顿离厄难,圆成佛果。对释迦弥陀之甚于父母念子的至极悲心,吾人当铭之肺腑,知恩报德。
第二节 胜异方便 速疾解脱
释尊一代时教,应机随缘宣说权实渐顿种种法门,众生随修一法,皆可入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然就浊世众生根机而论,八万四千通途法门,或崎岖难行,或迂回曲折,或高玄难入。而持名念佛,无论根机利钝皆可持念,夷坦而易行;念佛速超生死,直捷而易到。《 观经 》韦提希夫人遭逢儿子悖逆之苦难,哀请求生无忧恼处。释尊酬请,放眉间光,还住佛顶化为金台,于中摄受映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韦提希遍观十方净刹,惟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这是韦提希得释尊加持密遣,见证到弥陀悲愿威神与念佛一法方便究竟之特质而作出的最佳选择。韦提希夫人的选择与祈请,惠利末法众生的功德甚大。
念佛法门内具的胜异方便之德用甚为深广,于兹略陈有四:
一、不值佛世,得常见佛方便
释迦文佛灭度,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成佛尚遥。于此无佛兴世的时代中,孤苦众生将以谁作恃怙?须知今现在说法的阿弥陀佛堪为吾辈浪子作良导、作慈济、作大安稳处。慈悲的阿弥陀佛与吾辈娑婆众生甚具法缘,天性相关,如磁吸针。吾人信愿持名,或于禅观之中得睹圣相(如远公大师、楚石大师、刘遗民居士等),或于梦中见佛显现(净业行人预知时至,大多在梦中蒙佛预示),或于临终之际,见佛前来接引。往生彼刹后,恒常得见阿弥陀佛。克实而论,当吾人持念佛名时,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便会现前,水清月现,感应道交。是名最胜第一方便。
二、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
按通途法门自力断惑修道,名竖出三界,断尽见思惑,方可出离生死。或先修根本四禅,方出欲界;次修四空定,方离色界;次修灭尽定,方超无色界。如蚂蚁爬高山,称难行道。念佛法门不断惑,不参禅,但信愿持名,得蒙佛愿加持摄受,便可带惑往生,名横出三界,似风帆扬于顺水,称易行道。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是为最胜第二方便。
三、不修余行,得波罗蜜方便
通途法门中,诸菩萨众广修六度万行,动经恒河沙劫,未能圆满究竟。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
《净土宗教程 第一编 净土宗的成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