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梅花與道情
在見道的高僧哲匠而言,在具有由“色”見“空”的大智慧下,卻認爲“河山並大地,齊露法王身”,娛人的花草,卻是至道的露顯。
唐僧古梅詩雲:
火虐風饕水漬根,
霜皴雪皺古苔痕;
東風未肯隨寒暑,
又蘖清香與返魂。
古梅的遭受諸般折磨,正是比喻修道者遭受苦難之多,與修持時間之久。古梅的“枯死”,也象征著修道人的“大死一回”,把以往的情識意想,修持到蕩然無存的地步,于是“至道”顯露,在時節因緣的來到下,于是悟道,正如古梅的返魂著花。
虛堂智愚禅師:
千年苔樹不成春,
誰信幽香似玉魂?
霁雪滿林無月曬,
點燈吹角做黃昏。
比喻常人的禮拜佛祖,只因知道佛祖已超凡入聖,如佛祖也似古梅的不綻花,恐怕也不會爲人所崇拜頂禮,渡過普通而寂寞的黃昏。
虛舟普度的墨梅詩:
常憶西湖處士家,
疏枝冷蕊自橫斜;
清明一片當時事,
只欠清香不欠花。
比喻禅師悟道的時候——“當時一片精明事”,可是可敘說的是“悟道”的過程,言語可表敘的部份,而不是道的本體,和那至高的境界,正如畫梅花時,只能描繪梅花的形狀,不能顯示梅花的清香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