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爲佛法根本(林欣)

  四聖谛爲佛法根本

  林欣

  四聖谛爲佛法之根本,乃世尊于四十五年中所說一切教法之核心,也可以說是佛法的基本教義。佛陀通常被尊稱爲“正遍知”、“世間解”,他具足了唯有諸佛才有可能證得的“一切知智”(巴 sabbabbutabana),可以清楚地了知一切值得了解的事情。佛陀是“一切知者”(巴sabbabbu),但這並非意味著佛陀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而是若他有意的話,可以運用一切知智,知道關于過去的知識,關于現在的知識,關于未來的知識,關于世間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知識,以及關于宇宙空間的知識等等。然而,被稱爲“一切知者”的佛陀並沒有爲弟子們解釋太多關于世間、關于宇宙方面的知識,即使有許多弟子對此一類的問題總是抱著極大的興趣。我們通常稱佛陀的說法爲“獅子吼”,也就是說,盡管佛陀的確孜孜不倦地說法度衆,但他卻絕不是一天到晚都口若懸河、誇誇其談,他只說如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對于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即使佛陀知道,他也沒有解釋的必要。

  有一次,世尊與一些弟子走進拘賞彌城郊的一座申恕波林(Simsapavana)中,他從地上拿起幾片申恕波樹葉,問衆比丘道:

  “諸比丘!是我手中的這幾片申恕波樹葉多呢,還是我們頭頂上的申恕波林樹葉多?”

  諸比丘回答道:“世尊!世尊手中的這幾片申恕波樹葉極少,而我們頭頂上的申恕波林樹葉極多。”

  世尊說:“正是這樣,諸比丘!我知道但沒有宣說的很多,而我宣說的只是極小一部分。諸比丘!爲什麼我沒有全部宣說出來呢?因爲它們無意義,無助于根本的梵行,無助于厭離,無助于離欲,無助于寂滅,無助于甯靜,無助于正見,無助于覺悟,無助于涅槃。所以,我不宣說這些。諸比丘!我所宣說的又是什麼呢?我宣說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滅,此是趣向苦滅之道。諸比丘!我爲什麼要宣說這些呢?因爲它們有意義,有助于根本的梵行,有助于厭離,有助于離欲,有助于寂滅,有助于甯靜,有助于正見,有助于覺悟,有助于涅槃。”(《相應部》第五十六相應第31《申恕波經》;漢譯《雜阿含經》第404經)

  根據世尊的正法、律,學佛弟子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爲了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證悟涅槃,而要達到這個最終目標,就必須修學佛法。四聖谛是佛法根本,是叁世諸佛證覺成佛並度脫有情所宣說之法要,唯有如實地徹知徹見四聖谛,才能夠出離生死、證趣聖果。佛陀所關心的只是有情的生死大事,所要解決的也只是有情的煩惱痛苦問題。所以,凡是與生死大事無關的事情,佛陀所采取的態度是擱置不理,而他所宣說的一切法義,都是爲了幫助衆生脫離苦海。

  佛陀在世時,有位名叫鬘童子(巴 Ayasama maluvkyaputta,又作摩羅迦舅)的出家比丘,他對佛陀在看待“世間是否永恒、世界有無邊際、肉身與靈魂是否同一、如來死後是否存在”等問題時避而不答的態度感到不滿。有一次,他來到佛陀面前,用幾乎是帶著傲慢無禮的口氣說道:假如世尊爲他解釋世間是否永恒等問題之後,他就繼續在世尊的教導下修習梵行;假如世尊不爲他解釋這些問題,那麼他就將放棄梵行,回去過世俗生活;如果世尊知道世界是永恒等這些問題,就請世尊爲他解釋,如果世尊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者根本就沒有這種見地,那就請世尊直截了當地承認說不知道。

  于是世尊反問鬘童子說:我是否曾經向你承諾過說你來我的座下修習梵行,我就將爲你解釋世間是永恒的……如來死後是否存在等問題?你是否曾經要求過我說我一定要爲你解釋這些問題,你才願意在我的座下修習梵行?

  世尊繼續說:無論是誰,如果一定要世尊在解釋了這一類問題之後才願意在世尊的座下修習梵行的話,那麼,這個人將會在世尊還沒有爲他解釋清楚這些問題之前就已經死掉了。

  這就好像一個人被一支毒箭所射傷,他的親戚朋友爲他請來醫生治療。但是那個被箭所傷的人卻說:不要把箭取出來,除非我要弄清楚那射傷我的人是屬于刹帝利、婆羅門、吠舍還是首陀羅?那人姓甚名誰?屬于哪個族姓?身材是高是矮?膚色是黑色、棕色,還是黃色?他來自本村、本鎮、本市還是外地人?那張射傷我的弓是彈弓還是弩弓?弓弦是用什麼動物或者植物的筋製造的?箭杆是蘆杆還是葦杆?箭羽是用哪種鳥的羽毛製造的?箭杆上綁的是哪種筋?用哪一種箭镞?……這個人將在還沒有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之前,就已經毒發身亡了。

  修習梵行的生活並不依靠世間是否永恒的等理論學說。不論流行的是什麼樣的理論學說,世間仍然不免存在著生、老、病、死、愁慮、悲戚、痛苦、憂傷和惱亂。世尊所教導的方法,就是要在現世之中消除這些痛苦憂患。世尊之所以不肯回答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因爲這種做法是徒勞無益的,它們與清淨的生活沒有關系,並不能導致厭離、離欲、寂滅、甯靜、正見、覺悟以及涅槃。世尊所解釋的是苦、是苦的生起、是苦的止息、是苦滅之道。世尊說:

  “鬘童子!我所解釋了的是什麼呢?我解釋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滅,此是趣向苦滅之道。鬘童子!我爲什麼要解釋這些呢?因爲它們有意義,有助于根本的梵行,有助于厭離,有助于離欲,有助于寂滅,有助于甯靜,有助于正見,有助于覺悟,有助于涅槃,所以,我就予以解釋。

  因此,鬘童子!你要牢記:我所沒有確定的就是未確定的,我所確定的就是確定的。”(《中部》第63《摩羅迦小經》;漢譯《中阿含經》第221經《箭喻經》,《箭喻經》)

  同時,世尊在《大象迹喻經》中,也曾明確地指出四聖谛乃一切佛法的根本。世尊于經中說:

  “諸賢!若有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谛所攝,來入四聖谛中,謂四聖谛,于一切法中最爲第一。所以者何?攝受一切衆善法故。諸賢!猶如諸獸之迹,像迹爲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廣大故。”(《中阿含經》第30《象迹喻經》;《中部》第28《大象迹喻經》)

  四聖谛乃是世尊一代教法中最根本的內容,甚至可以稱爲全部佛法的總綱。整個佛陀教法的體系,也不外乎是對此四聖谛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發揮或者具體運用。我們甚至可以說:四聖谛包攝了佛陀一生中所宣說的所有教法,凡是世尊正法、律中各種各樣的教義教理及修持法門,都可以說是對此四聖谛從不同角度的發揮、開展,皆可以在四聖谛中找到其根源或者依據。

  四聖谛是佛陀正法的實質,如果對此四聖谛建立起正確的知見(正見),就能夠清楚而且有系統地理解世尊在四十五年當中所教導的全部內容,把握正法的根本教義。世尊說:

  “若比丘于佛有疑者,則于苦聖谛有疑,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則有疑惑;若于法、僧有疑者,則于苦聖谛疑惑,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疑惑。

  若于佛不疑惑者,則于苦聖谛不疑惑,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不疑惑;若于法、僧不疑惑者,則于苦聖谛不疑惑,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不疑惑。”(《雜阿含經》第419經)

  佛教的根本信仰是佛陀、正法和僧伽叁寶,唯有對佛法僧建立起堅定的信仰,才有資格稱爲真正的佛教徒。對于佛法僧叁寶,其核心是正法,因爲佛陀是正法的覺悟者和教導者,僧伽則是正法的實踐者和傳承者。作爲叁寶之核心的正法,其最根本的內容就是四聖谛。如果一個自稱爲佛弟子的人懷疑、曲解、篡改,甚至否定四聖谛,那麼,其作爲佛弟子的身份就值得質疑。同樣道理,如果一種打著“佛法”幌子的理論學說與四聖谛相違背,那麼,我們可以判定這些理論學說即“非佛說”。

  四聖谛乃佛法的根本內容。離開了四聖谛,即非佛法。

  --摘自《佛陀的教法》第一品第二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