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的真義▪P2

  ..續本文上一頁下發生的事情。忍耐,是指你對不樂之事不起煩惱的能力,在事與願違的逆境、困境情況下仍能堅持下去的能力。不過,在修習正念時,你忍耐著不樂之事並非只爲接受它們,而是爲了仔細地觀察與了解它們。一旦清楚地看到某個特定的心理素質 ── 如厭惡或情欲 ── 會對心造成傷害時,你便不能處之以忍耐或舍心了,你得作出必需的努力去擺脫它,同時要引入八正道的其它道支:正志(5)(正思維)與正精進,藉此來培育善巧之心理素質(善法)來取而代之。

  

  歸根到底,正念只不過是“正當的注意”繪製出來之大路上的一部分而已,你必須經常牢記更大的地圖,以之相關地影響著你做的每一件事。例如:現在你正試圖正念呼吸,因爲你知道,作爲道支的定力是你需要培育的,而正念呼吸是一種良好的培育技巧;呼吸亦是一個良好的立足點(所緣),從那裏你可直接觀察到心的動態,看到哪些心理素質有效益、那些沒有。

  

  禅修會牽涉到許多心理素質,你必須清楚它們是什麼、它們的區別所在、以及每一項素質能夠做些什麼。那樣,當出現不平衡時,你便能判斷缺乏什麼,然後培養所需之素質來補充。你若感到慌亂與煩擾,可嘗試引進一點溫和與滿足感。當你懶惰時,就要提升自己對不善巧與驕傲自滿的危險感。這不僅是一個堆放越來越多正念的問題,你還須增加其它有用的心理素質。首先,你要有足夠的正念去縫合許多東西(連續、獨立的瞬間注意),明記自己禅修的基本重點與議題,以及觀察隨著時間推移而出現的事情。接著,你嘗試注意 ── 那是警覺 ── 看看還有什麼(素質)可倒入鍋內。

  

  就好比烹饪,當你不喜歡自己煮的湯味時,你不會只懂加鹽,有時你也會加點洋蔥、大蒜、芳香的牛至葉粉(oregano)、或任何你覺得需要的東西;只需記住,你已有一架子的調味料可供使用之事實。

  

  你還要記住,烹饪(喻禅修)有一個目的:在正道的地圖中,正念並非終點,它應該是導致正定的東西。

  

  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定境與正念的修習(止禅與觀禅)是兩種獨立不同的禅修形式;然而,佛陀卻從未明確地區分二者,在他的教導中,正念的陰影存在于定境之中,而定境則是提升正念的基礎。四念處也可以是修定的主題。最高的定境也是發生于正念達至純淨之處。正如泰國林居禅修大師阿姜李曾評說:正念與精進相結合即成爲“尋”(vitakka,directed thought)的禅支,那時你在把心意連續不斷地集中于一個所緣上。警覺與精進相結合即成爲另一個禅支 ── “伺”(vicāra,evaluation)。你在評估呼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呼吸舒適嗎?若是的話就繼續下去,若不舒適,你能做些什麼使它更舒適?試試呼吸長一點、短一點、深一點、淺一點、快一點或慢一點;看看有什麼效果。當你找到一種能夠滋養精力充沛與清新感的呼吸方式後,可試把那股精力充沛感傳遍全身。學習好調節呼吸,令呼吸能滋養起一股良好的能量流遍全身,到時出現的清新感覺,將使你輕易入定。

  

  也許你曾學過這樣的一種觀點,認爲禅修時絕不可調整你的呼吸,只須順其自然(take it as it comes)。然而,禅修根本不是一種無判斷地活在當下、隨遇而安而又無需改變的被動過程。正念會不斷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縫合許多東西(連續、獨立的瞬間注意),同時它也記得有正道要發展,以及能令心安然地入定是那正道的一個善巧道支。

  

  這就是爲什麼評估(伺) ── 判斷出令呼吸達致最適意之最佳途徑 ── 是修行的根本要素之原因。換句話說,在培養正念時,切勿抛棄你的諸種判斷力;你只不過在訓練它們要少些批判、多些審慎與明智的抉擇,以期取得實效。

  

  當呼吸真正令全身感到精力充沛、清新起來時,你可以放下評估(伺),只與呼吸融合爲一。這種合一感有時也被稱爲正念,即英文字mind-fullness(心念-充沛/充滿)字面上的意思:一種遍及于整個覺知(意識)範圍的融合爲一感。你與專注的任何對象融合爲一、與你任何所作所爲的事融合爲一,完全沒有一個單獨的“你”。像此類型的正念很容易與覺悟(Awakening)混淆不清,因爲它實在很類似解脫的感覺,然而,在佛陀的字彙中,它既不是正念也不是覺悟。它是cetaso ekodibhava,即心成一境(心一境性) ── 是定境的因素之一,存在于二禅至識無邊處定爲止的每一個禅那(jhāna)層次。因此,它尚未可稱是定境的終極層次,更何況是覺悟。

  

  這意味著還有更多東西要進修,這就是正念、警覺與精進叁者不斷挖掘下去之處。正念提醒你,無論這種合一感何等美妙,你還沒有解決苦的問題。警覺試圖于那合一狀態下留意觀察心意仍會做些什麼 ── 即爲使那合一感繼續下去你(心意)在進行著的下意識選擇,以及那些選擇所導致的細微逼迫之苦 ── 而精進則會努力尋找方法,進一步放下那些細微選擇,以消除該逼迫之苦。

  

  因此,這美妙的合一感,仍只是到更高目標的手段而已。你把心引領到堅實的合一狀態,從而可以放下把經驗區分爲「我」與「非我」的慣常方式,但你不可就此停止,接著,你要讓合一感備受正念包含的因素處決;就在那時,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才會開始自行分開出來。阿姜李用了礦石中的礦來作比喻。守著這合一感就好比滿足于知道你的礦石內有錫、銀與金,如果只做到這裏,你便永遠不能從中得益;不過,你若把那些礦石加熱至各金屬的熔點,它們就會自動分開出來。

  

  解脫智慧來自試驗與實驗,這是我們最初學習了解世界的方式。假如我們並非積極主動的生物,我們對世界根本一無所知;雖然事物在我們身邊不斷經過,我們也不會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因爲我們無法影響它們,無法從改變其因緣來觀察之後的結果。只因爲我們在世間有所行動,這才得以了解世間。

  

  心也是如此。你不能只管閑坐,希望著某一心理素質 ── 如正念、接受、滿足感、或合一感等 ── 便可做完全部工作。你若想了解心的潛力,就必須願意與自身的感覺與心理素質玩些遊戲(6),那時你才會了解何謂因果。

  

  那就要你發揮自己的全部才智,那不僅是書本才智,它是指你覺察自身行爲與其後果的能力、明白如何能漸除苦惱、逼迫等的明智行事方式的能力 ── 也即是聖道(Noble Path)的巧妙智慧。正念讓你能看到這些相關性,因爲它不停地提醒你要念念不忘這些事,直到你見到它們的效果。不過單靠正念是不能完成整個聖道大業的,就像煮湯時,不能只懂加進越來越多的胡椒粉一樣,你得按其所需而加進其它成分。

  

  這就是爲什麼對「正念」這個字,最好不要添加過多的涵義、或賦予過多的功能,否則,你便無法識別諸如滿足感之類的心理素質何時有用、何時不適宜,何時需要對合一感(定境)添加什麼、何時需要把其中的東西分開出來。

  

  因此,請好好地維持架子上調味料的標記,透過修持,學懂哪種調味料適用于哪種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發展你的潛能,成爲一位稱職的廚師。

  

  【中譯者簡注】

  (1) 英文原文:Mindfulness Defined by Thanissaro Bhikkhu之原載網站爲: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thanissaro/mindfulnessdefined.html

  (2) 版權聲明英文原文版權 © 2007 屬坦尼沙羅比丘所有。免費流通,不可作任何謀利之商業用途。

  譯文與轉載也要表明作者發表時之初衷。詳細請參考下述之網頁: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thanissaro/mindfulnessdefined.html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faq.html#copyright

  中譯本版權 © 2012 屬梁國雄居士所有。流通條件如上述之英文原文版權。原載網站: http://home.pacific.net.hk/~khl123/ ,轉載時請包括此【版權聲明】。

  (3) 念根(faculty of Sati):叁十七道品中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與慧根)之一。在尋法比丘譯之《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二章、節五中,念(Sati)的解釋爲:巴利文sati的詞根意爲「憶念」,然而作爲心所,它是心于當下能夠清楚覺知(其目標),而不是純粹只是回憶過去。其特相是對目標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現起是守護或心面對目標的狀態;近因是強而有力的想(thirasañña)或四念處(見同書第七章、節廿四)。

  (4) 正當的注意:巴利文是Yoniso Manasikāra 英文是Appropriate Attention、Proper Attention或Wise Reflection(明智的反省)。古譯爲「如理作意」。

  (5) 正志(Right Resolve):又作Right Intention or Right Thought。即八正道中之「正思維」。

  (6) 玩些遊戲:指做些試驗、實驗。

  

《正念的真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