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念的真义▪P2

  ..续本文上一页下发生的事情。忍耐,是指你对不乐之事不起烦恼的能力,在事与愿违的逆境、困境情况下仍能坚持下去的能力。不过,在修习正念时,你忍耐着不乐之事并非只为接受它们,而是为了仔细地观察与了解它们。一旦清楚地看到某个特定的心理素质 ── 如厌恶或情欲 ── 会对心造成伤害时,你便不能处之以忍耐或舍心了,你得作出必需的努力去摆脱它,同时要引入八正道的其它道支:正志(5)(正思维)与正精进,藉此来培育善巧之心理素质(善法)来取而代之。

  

  归根到底,正念只不过是“正当的注意”绘制出来之大路上的一部分而已,你必须经常牢记更大的地图,以之相关地影响着你做的每一件事。例如:现在你正试图正念呼吸,因为你知道,作为道支的定力是你需要培育的,而正念呼吸是一种良好的培育技巧;呼吸亦是一个良好的立足点(所缘),从那里你可直接观察到心的动态,看到哪些心理素质有效益、那些没有。

  

  禅修会牵涉到许多心理素质,你必须清楚它们是什么、它们的区别所在、以及每一项素质能够做些什么。那样,当出现不平衡时,你便能判断缺乏什么,然后培养所需之素质来补充。你若感到慌乱与烦扰,可尝试引进一点温和与满足感。当你懒惰时,就要提升自己对不善巧与骄傲自满的危险感。这不仅是一个堆放越来越多正念的问题,你还须增加其它有用的心理素质。首先,你要有足够的正念去缝合许多东西(连续、独立的瞬间注意),明记自己禅修的基本重点与议题,以及观察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的事情。接着,你尝试注意 ── 那是警觉 ── 看看还有什么(素质)可倒入锅内。

  

  就好比烹饪,当你不喜欢自己煮的汤味时,你不会只懂加盐,有时你也会加点洋葱、大蒜、芳香的牛至叶粉(oregano)、或任何你觉得需要的东西;只需记住,你已有一架子的调味料可供使用之事实。

  

  你还要记住,烹饪(喻禅修)有一个目的:在正道的地图中,正念并非终点,它应该是导致正定的东西。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定境与正念的修习(止禅与观禅)是两种独立不同的禅修形式;然而,佛陀却从未明确地区分二者,在他的教导中,正念的阴影存在于定境之中,而定境则是提升正念的基础。四念处也可以是修定的主题。最高的定境也是发生于正念达至纯净之处。正如泰国林居禅修大师阿姜李曾评说:正念与精进相结合即成为“寻”(vitakka,directed thought)的禅支,那时你在把心意连续不断地集中于一个所缘上。警觉与精进相结合即成为另一个禅支 ── “伺”(vicāra,evaluation)。你在评估呼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呼吸舒适吗?若是的话就继续下去,若不舒适,你能做些什么使它更舒适?试试呼吸长一点、短一点、深一点、浅一点、快一点或慢一点;看看有什么效果。当你找到一种能够滋养精力充沛与清新感的呼吸方式后,可试把那股精力充沛感传遍全身。学习好调节呼吸,令呼吸能滋养起一股良好的能量流遍全身,到时出现的清新感觉,将使你轻易入定。

  

  也许你曾学过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禅修时绝不可调整你的呼吸,只须顺其自然(take it as it comes)。然而,禅修根本不是一种无判断地活在当下、随遇而安而又无需改变的被动过程。正念会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缝合许多东西(连续、独立的瞬间注意),同时它也记得有正道要发展,以及能令心安然地入定是那正道的一个善巧道支。

  

  这就是为什么评估(伺) ── 判断出令呼吸达致最适意之最佳途径 ── 是修行的根本要素之原因。换句话说,在培养正念时,切勿抛弃你的诸种判断力;你只不过在训练它们要少些批判、多些审慎与明智的抉择,以期取得实效。

  

  当呼吸真正令全身感到精力充沛、清新起来时,你可以放下评估(伺),只与呼吸融合为一。这种合一感有时也被称为正念,即英文字mind-fullness(心念-充沛/充满)字面上的意思:一种遍及于整个觉知(意识)范围的融合为一感。你与专注的任何对象融合为一、与你任何所作所为的事融合为一,完全没有一个单独的“你”。像此类型的正念很容易与觉悟(Awakening)混淆不清,因为它实在很类似解脱的感觉,然而,在佛陀的字汇中,它既不是正念也不是觉悟。它是cetaso ekodibhava,即心成一境(心一境性) ── 是定境的因素之一,存在于二禅至识无边处定为止的每一个禅那(jhāna)层次。因此,它尚未可称是定境的终极层次,更何况是觉悟。

  

  这意味着还有更多东西要进修,这就是正念、警觉与精进三者不断挖掘下去之处。正念提醒你,无论这种合一感何等美妙,你还没有解决苦的问题。警觉试图于那合一状态下留意观察心意仍会做些什么 ── 即为使那合一感继续下去你(心意)在进行着的下意识选择,以及那些选择所导致的细微逼迫之苦 ── 而精进则会努力寻找方法,进一步放下那些细微选择,以消除该逼迫之苦。

  

  因此,这美妙的合一感,仍只是到更高目标的手段而已。你把心引领到坚实的合一状态,从而可以放下把经验区分为「我」与「非我」的惯常方式,但你不可就此停止,接着,你要让合一感备受正念包含的因素处决;就在那时,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开始自行分开出来。阿姜李用了矿石中的矿来作比喻。守着这合一感就好比满足于知道你的矿石内有锡、银与金,如果只做到这里,你便永远不能从中得益;不过,你若把那些矿石加热至各金属的熔点,它们就会自动分开出来。

  

  解脱智慧来自试验与实验,这是我们最初学习了解世界的方式。假如我们并非积极主动的生物,我们对世界根本一无所知;虽然事物在我们身边不断经过,我们也不会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无法影响它们,无法从改变其因缘来观察之后的结果。只因为我们在世间有所行动,这才得以了解世间。

  

  心也是如此。你不能只管闲坐,希望着某一心理素质 ── 如正念、接受、满足感、或合一感等 ── 便可做完全部工作。你若想了解心的潜力,就必须愿意与自身的感觉与心理素质玩些游戏(6),那时你才会了解何谓因果。

  

  那就要你发挥自己的全部才智,那不仅是书本才智,它是指你觉察自身行为与其后果的能力、明白如何能渐除苦恼、逼迫等的明智行事方式的能力 ── 也即是圣道(Noble Path)的巧妙智慧。正念让你能看到这些相关性,因为它不停地提醒你要念念不忘这些事,直到你见到它们的效果。不过单靠正念是不能完成整个圣道大业的,就像煮汤时,不能只懂加进越来越多的胡椒粉一样,你得按其所需而加进其它成分。

  

  这就是为什么对「正念」这个字,最好不要添加过多的涵义、或赋予过多的功能,否则,你便无法识别诸如满足感之类的心理素质何时有用、何时不适宜,何时需要对合一感(定境)添加什么、何时需要把其中的东西分开出来。

  

  因此,请好好地维持架子上调味料的标记,透过修持,学懂哪种调味料适用于哪种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展你的潜能,成为一位称职的厨师。

  

  【中译者简注】

  (1) 英文原文:Mindfulness Defined by Thanissaro Bhikkhu之原载网站为: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thanissaro/mindfulnessdefined.html

  (2) 版权声明英文原文版权 © 2007 属坦尼沙罗比丘所有。免费流通,不可作任何谋利之商业用途。

  译文与转载也要表明作者发表时之初衷。详细请参考下述之网页: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thanissaro/mindfulnessdefined.html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faq.html#copyright

  中译本版权 © 2012 属梁国雄居士所有。流通条件如上述之英文原文版权。原载网站: http://home.pacific.net.hk/~khl123/ ,转载时请包括此【版权声明】。

  (3) 念根(faculty of Sati):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与慧根)之一。在寻法比丘译之《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二章、节五中,念(Sati)的解释为:巴利文sati的词根意为「忆念」,然而作为心所,它是心于当下能够清楚觉知(其目标),而不是纯粹只是回忆过去。其特相是对目标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现起是守护或心面对目标的状态;近因是强而有力的想(thirasañña)或四念处(见同书第七章、节廿四)。

  (4) 正当的注意:巴利文是Yoniso Manasikāra 英文是Appropriate Attention、Proper Attention或Wise Reflection(明智的反省)。古译为「如理作意」。

  (5) 正志(Right Resolve):又作Right Intention or Right Thought。即八正道中之「正思维」。

  (6) 玩些游戏:指做些试验、实验。

  

《正念的真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