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念的真义

  

正念的真义

  

Mindfulness Defined by Thanissaro Bhikkhu(1)

  

作者:坦尼沙罗比丘

  

译者:梁国雄居士 v1.4_2012-2-9

  

版权声明(2)

  

  

【译者引言】

  在本文内,斜体字如Pali等是巴利文,正体字如Mindfulness等是英文。自从Mindfulness一字与佛教禅修挂钩后,它的隐含意义越来越多,加上不少创新的定义与解释,其含义益显复杂难解。Mindfulness之中译字眼也有许多 ── 如念(Sati)、念住(Satipaṭṭhāna)、正念(Sammā-sati)、具念、有念、系念、忆念、念念不忘、明记不忘、专注、留意、留意觉知、静观、内观……等等。本文姑且译之为:正念、明记或牢记。若细心阅读,此文将可为读者澄清Mindfulness一字在佛教禅修内之本义。在此多谢坦尼沙罗比丘,他让自己很多文章免费流通,更容许他人翻译后免费流通。

  

~~~~~~

  

  正念呼吸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明记呼吸 ── 即一念接一念地,在呼气时记住呼气时的情况,在吸气时记住吸气时的情况。把巴利文 Sati 译为 Mindfulness 的英国学者,可能受到圣公会教派内一句祈祷文所影响:“常念他人之所需”(to be ever mindful of the needs of others),换句话说,即“念念不忘他人的需求”(to always keep their needs in mind)。不过,尽管 Mindful 这个英文字或有基督教的背景,佛陀本人却把 Sati(念) 定义为记忆力,并以四念住(the four Satipaṭṭhānas)来阐明它在禅修中的作用:

  

  “什么是念根(3)?是这样的:当圣弟子一丝不苟地牢记、不忘细节,即使久远之前作过的、说过的事亦能回忆起来。(以下是佛经内常见之四念住公式:)他于身体留意观察身体,精进、警觉(正知)、正念(念念不忘),舍弃对世间的贪、忧。他于感受留意观察感受,……。他于心态留意观察心态,……。他于其他心法留意观察心法,精进、警觉(正知)、正念(念念不忘),舍弃对世间的贪、忧。”

  — 南传相应部第48:10经(SN 48:10)

  

  在南传长部第22经(DN 22)中,有关四念住的详细阐释,是以教导念念明记不忘呼吸开始的。现代很多导师们在指导正念的修持时会说:“单纯地注意呼吸”(bring bare attention to the breath)、“接受呼吸”(accept the breath)等等;实际上它们都是其它心理素质的功能,全非正念(Sati)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虽然如此,在适当情况下,你也可采用它们。

  

  在修习正念时,一个永远适当的心理素质是:保持警惕或警觉(Alert),警觉的巴利文 Sampajañña 也是另一个常被误解的字。它并非指“对当下现象不作选择地觉知”,也不是指“了知当下”。经典中的例子清楚表明:Sampajañña 是指觉知着当下的身心活动。毕竟,若想了解、洞悉自己如何自讨苦吃(为自己制造苦恼),你的首要重点所缘,必须始终放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这就是为什么在禅修时,正念与警觉(正知)必须一起出现。

  

  在《念住经》(Satipaṭṭhāna Sutta)中,两者还与第三个心理素质 ── 精进 ── 结合在一起。精进是指你正起劲地、热烈地做着当下的事,竭尽所能与善巧地做着。这并非要你不停地使劲与流汗,而是指你正不断地发展着善巧的习惯与舍弃着恶劣的习惯。相信你还记得,在通往涅槃解脱之八圣道上,正念是由正精进所引发的。正精进是要奋力地增进善巧,正念借着对你的不断提醒,可令精进坚持下去,不致失落。

  

  这三种素质能聚合一起,乃源于佛陀所称之“正当的注意(4)”。请留意:那是“正当的注意”,不是“单纯的注意”(bare attention)。佛陀发现,你注意事物的方式,原来是取决于你认为什么是重要的,例如:你怀着什么问题来修习、你希望修习能为你解决些什么难题、……等等。没有任何注意动作是单纯的。如果生活中没有任何难题,无论发生什么,你都可以不作选择地去开放接受;但事实上你所作的每一件事,当中就恰好有个很大的问题 ── 由愚昧行为带来之苦恼。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不告诉你:用初学者的眼睛来观看每一个瞬间。你必须把苦与苦灭此重大议题经常牢记在心。

  

  否则,不正当的注意就会造成障碍,例如:令你专注于问“我是谁?”、“我有自我么?”等有关存在与本体的问题上。佛陀说,那些问题只会把你引向意见丛林之中,令你卡在荆棘之上;而趋向解脱的那些问题,则只集中在全面了知苦、舍弃苦因与发展灭苦之道;渴望解答这些问题,正是推动你进行下述修习的动力:不断地警觉着自己的身、口、意行为,奋发精进,务求行为善巧。

  

  所谓正念,正是要你把此正当的注意角度牢记于心。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显示出来,注意(Attention)是以一系列的、独立的瞬间形式出现的。你对某事物的注意只能维持在极为短暂的瞬间,你若想保持注意那一事物,就必须念念不忘地提醒自己返回其上。换句话说,连续的注意 ── 能紧密地随着时间推移来观察的那种 ── 必须把极为短暂的瞬间缝合起来。这就是正念之目的。它把你的注意对象(所缘)与你的注意目的牢记于心。

  

  可是,有关禅修的通俗读物却为正念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以及很多它要填补的其它职责,数量如此之多,乃至这个字不幸地给扩展得完全变了形。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被定义为觉悟(Awakening),例如这一短句:“正念一刻便是觉悟一刻”── 是佛陀绝不会那么说的,因为正念是有为的(缘起法),而涅槃是无为的(非缘起法)。

  

  这些都不是挑剔的学者所争议之小事而已,假如你对自己引入禅修中之诸种心理素质,看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异,它们就会密集成簇,使得真知灼见(内观智)难以生起。假若你已确定,在达致觉悟之道上,觉悟本身为诸种道支之一,那么,就好比走到道路中间,然后就地躺下来睡着一样。你是无法到达终点的,同时,你必会为老、病、死等所辗压不停。因此,你必须端正方向,其中要做的就包括:精确地知道正念是什么、不是什么。

  

  我曾听过,有人把正念定义为“深情的关注”或“同情的关注”,可是,深情与同情都不是正念,它们与正念无关。假如你把它们引入你的禅修,就要清楚一个事实 ── 它们的作用是附加在正念之上的;因为禅修内之技巧必会包括:分辨出何时如同情之类的素质有助益、何时没有助益。正如佛陀所说,有些时候,深情是苦恼的一个原因,因此你得要小心戒备。

  

  有时候,正念被定义为欣赏当刻所提供的任何微细喜悦:一粒葡萄干的滋味、一杯茶在手的感觉、……等等。在佛陀的字汇中,这种欣赏被称为满足感。当你经历着肉体上的困苦时,这种满足感是有用的;可是,在心的领域中,它并非经常适用。事实上佛陀有一次就说过,他达致觉悟的秘密是:从不让自己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会不断地寻求更高的成就,直至再找不到更高的为止。因此,满足感必须知其时间与场合。如果正念不与满足感聚合,则有助明记这一事实。

  

  有些导师把正念定义为“不作反应”(Non-reactivity)或“完全接受”。你若在佛陀的字汇中寻找这些字眼,就会发现最接近的是舍心(Equanimity)与忍耐。舍心,是指学会放下你的偏爱,好让你能如实地观察到当…

《正念的真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