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給初學佛法人士的一些提示(梁國雄)

  給初學佛法人士的一些提示

  

  梁國雄居士

  

   朋友!如果你想認真學佛(學習佛法),以下的提示將會幫到你。

  

   任何人都可以學佛,佛法是值得學習的,因爲它能給你解答許多人生上的疑惑、爲你指出高尚的人生方向和善巧的生活方式、助你踏上離苦得樂之道,令你身心安穩、慈悲、幸福與智慧日增。

  

   雖然如是,一個廣泛流傳世間已二千五百多年的宗教,于今教派林立、典籍繁多,要分辨、抉擇出其中的精髓、要義、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獲得真實受用,實不容易,因此,請小心、明智地走你的第一步。

  

   我喜歡提醒自己和朋友:「學佛有少份要靠外緣,有大份是要靠自己的」。因此,請隨緣地、積極地培養個人的成功要素,例如:虛心、耐煩、堅忍、良好的學習態度、變通力、精明、勇氣、有魄力和進取心 … 等。莫想速成或不勞而獲,平日除了培養善行,還要密切地留意改善自己的態度、見解與惡習始得。不可過分依賴外緣(外在的人、事物、環境等),須知學佛的根本是要靠自己。也不可輕視那少份外緣,須知外緣包括你敬重的師父和善知識,由始至終你都要他/她們的提攜、鼓勵與支持的,另外,各種物質上的學佛資糧也不可缺乏。

  

   初學佛法的人士,都有不同的背景、人生經曆、身心狀況、動機、態度、限製、責任、能力、強項與弱項、對佛法的需求與期望等,請務必要有自知之明。爲什麼?因爲它是你的一切善巧決定的基礎,費些時間考慮,可免日後的時間浪費與後悔。此外,最好能預先確定,你的目標與佛教所主張的並無太大的沖突。

  

   你最重要的投資是時間。不論人等,每人每日都只有二十四小時,這二十四小時,無人能取、無人能偷,每天睡醒,都會給你,直至你去世爲止。它不可貯藏、不可借贈、它會慢慢地消失得無影無蹤、不容你討價還價、你也一定要消耗它。所以,應主動地、有計劃地學習、積極地運用你的時間。

  

   在學佛的完整過程 (信解行證)中,信,實在是學佛的第一要著。要培養對「佛法僧叁寶」的了解和淨信。所謂淨信,是指不與貪瞋癡等煩惱相應的正信。如果你學佛的動機不良,結果是不會美滿的。

  

   了解和不斷深思「佛法僧叁寶」的意義是很重要的,你甚至可以把它作爲學佛的總綱領。你要不斷培養對「佛法僧叁寶」的正確了解,才可生起足夠的信仰和信心,推動你繼續修持佛法,直至涅槃(苦因的滅除)。

  

   對于釋迦牟尼佛 - 曆史上的人間佛陀 - 要深入了解,最好能隨時可以給人講述,尤其是他令你敬畏的地方、他的出家修行過程、他所說的法義要點、他的善巧教化、應付問題的方式、應付外道挑戰的方法、他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他對當世及後世的影響 … 等。佛陀是一個靠自身努力而成就解脫的「人」,雖然他是一個非一般的人,在了解佛陀生平的時候,最好不要把他神化,不可受有關他的神話式的故事所幹擾。這樣做,你會更加敬佩佛陀,更加對自己有信心的。佛陀的偉大,不在他的神通,實無需用神話式、預言式的故事去渲染的。

  

   對于法(佛陀的教導)- 你要學習的主要對象,是要通過「聞、思、修」叁個相關過程(或階段)去認知、理解和體會的。隨非你具有非凡的因緣,否則,不可忽略任何一個過程(或階段),喜歡「聞」而不喜歡「思」的朋友要勉強自己去「思」及尋求「思」的善巧方法、喜歡「聞/思」而不喜歡「修」的朋友要勉強自己去「修」和尋求「修」的善巧方法。你可以用一至叁年時間去「聞/思」,超過叁年才開始「修」則嫌太長了。善緣具足的話,一年內也可以踏進「修」的階段。

  

   世上一般有叁種不同志願的人:(一)于今世做一個平凡幸福的俗家人,(二)不甘于(一),想下世容易轉生天界的人,(叁)不甘于(二),想今生就可證得涅槃解脫的人。你要知道自己的志願、條件及能力,在佛法中選取適當的法來如法奉持。

  

   對于僧(僧團)- 有共同信仰、志向、修學佛法的團體,你要了解它的性質、作用、外相表現等。不可忽視選擇你要參與的佛教團體或組織,因爲那裏是你親近善士,聽聞正法的地方。你會在那裏遇到你的同修、善知識和師父,他/她們對你的影響重大深遠。你也要知道,那裏是你的佛法學校、磨練場所、也是你世間中難得的淨土。請小心,不是每個有「佛」字的地方都是理想的地方,你要帶眼(用普通常識及依靠值得信賴的人士)去選擇。一般而言,好的佛教團體是會令你感受到相當程度的「六和敬」的。「六和敬」是指:一、身和同住(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诤(言語的不起爭論);叁、意和同悅(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利益的一體均沾)。

  

   「叁歸依」或「歸依叁寶」是進入佛門的初基,那是一個正式承諾爲佛教徒的儀式,對你修習佛法會有長遠的良性影響。一般佛教團體多不會積極地遊說你去歸依的,你要發自內心及主動提出。當你對「佛法僧」叁寶有相當認識及信心時,便可找適當的出家師父爲你進行「歸依叁寶」的儀式了。

  

   除了上述的「叁歸依」外,要知道還有「四歸依」之說。第四個歸依有叁種說法:(一) 歸依戒、(二)歸依上師、(叁)歸依自己的善業。它們被突顯出來,當然有它們的一定根據和邏輯。個人認爲,「歸依法」實包含了歸依戒,而歸依僧實包含了歸依上師。如果我們把歸依戒或歸依上師淩駕于叁歸依之上,則會出現以下的危險:若謬然相信某人爲自己的唯一上師,只相信他/她所傳的戒,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因爲現世上師 - 已證道果、經得起考驗、內有德智、外有勝行之高德者實在甚爲稀有。因此,我建議你把「歸依自己的善業」作爲你的第四歸依,因爲,最終你也要靠自己努力所作的善業,始得成就任何有價值的解脫的。

  

   找尋可親近的導師或善知識要小心,不要找貪財、好色或不重視戒律的,隨了從旁打聽和觀察外,更重要的是要准備自己,做一個好學生、好徒弟,虛心忍耐,如說改善,不恥求教。我相信一句老話:「弟子若准備好時,老師自會出現的。」(When the Student Is Ready, the Teacher Will Appear)

  

   佛教的初步修持,多從受持五戒開始,所謂受持五戒,是對自己承諾,記住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克製自己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或服食麻醉毒品等)。同時,請依古今賢明人士的忠告,盡量改善自己的思想與言行,令自己與家人、同事或其他人皆能和諧相處。對在家人的修持,佛陀也有很詳細和具體的忠告,請參巧【慈悲經】、【吉祥經 或 幸福經】、【善生經】等。

  

   現世學佛,比以前方便得多了,尤其是在香港。這裏有很多寺院、精舍、佛教學會、佛學院,它們舉辦的佛學班大多數是免費的,近年香港大學亦設有佛學碩士課程,供大衆進修,你想學習禅修,亦有很多選擇,由于佛教己傳遍世界,你想到別處學習佛法亦很方便。

  

   在二、叁十年前,要接觸佛教書籍是十分困難的,除了「佛經流通處」及一些佛教學會的結緣書外,很難在一般的書局裏找到,現在,你可以在任何書局裏找到有關佛教的書籍。請小心選擇,不是所有佛教的書籍都是如法的和有權威性的,最好是請教你的導師或資深的佛教人士,這會節省你很多時間。百科全書裏有被專門人士審核過的佛教精簡文章,你可到圖書館或上互聯網找百科全書裏的佛教項目來看,對于一般人士,那是個好開始。還有,不要忘記看第一手資料 - 佛經,尤其是最原始的、較可信的經典。

  

   此外,請珍惜與善知識相處的善緣和時間,留意雙向溝通,上課時或討論時要爭取發問和發言的機會,不要怕出錯或出醜而經常默然不語,也不可說話太多,以致減少別人發問的機會。有問題要盡快問,不要留在心中,可能發問後一分鍾即可得到答案,不問則依舊無知。請記住:學識問,有學問。

  

   閱讀古奧的佛教經典時,常會遇到佛教的專有名詞和生字,最好能自備佛教辭典及適用的一般字/辭典,懂得用電腦的人士,可往下列第(2)個網站下載免費的【佛學辭典集成 v3.2.21】,其他人士可到書局選購如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出版、陳兵編著的【新編佛教辭典】、佛光大辭典(較昂貴)、佛光大辭典的光碟等。當然,你亦可請其他人士給你介紹。

  

   古德常說,學佛有如種植果樹,你想開花結果,就要悉心在好的土壤裏善巧地種植好的種子,除了適時淋水、施肥、除害外,還要留意在不同階段做不同的事,那麼,自然會得到成果的。不要揠苗助長,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妄想做只有佛陀或其它聖者才可能做到的事,應做現階段的你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有書本或善心人士會教你:「不要執著任何東西」。可是,對絕大部份的初學者、甚至資深的學佛人士而言,是做不到的,因爲他/她們還未具備成熟的因緣。請記著一些導師的忠告:「擇善固執,止惡行善,尋找方便,自淨其意,看破放下,自在解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