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的俗谛與真谛(陳昌祈)

  

因果的俗谛與真谛

  

陳昌祈

  

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摘要:

  本文從俗谛及真谛的立場來討論因果問題。俗谛的因果則分別從物質及生命兩方面來探討。物質方面,在二十世紀由于「量子力學」、「測不准原理」及「蝴蝶效應」等的影響,發展出「具不確定性的因果論」。而生命層面的因果問題則比物質層面複雜,它面臨無法重複實驗,甚至無法觀察的困難。這裏我們做了一項嘗試,經由模仿自然科學而推論得到:「生命層面是有因果律,但類似于物質層面而具有不確定性」。

  至于因果的真谛可用《金剛經》句型:「所謂因果,即非因果,是名因果」來說明。《楞嚴經》雲:「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又說:「是故當知:五陰等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些都是在說明因果的真谛具不落兩邊的性質。

  此外我們也嘗試從科學的本質來展示世間也有類似于真谛不落兩邊的性質。最後則一探禅宗有名的公案「野狐禅」,百丈和尚「不昧因果」的回答到底在表達什麼?

  一、討論因果的立場

  佛法對義理的探討有真谛與俗谛的區分,真谛爲依循菩提心的義理,俗谛則是指隨順衆生心的說法。《楞嚴經》裏佛雲:「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第一義也就是真谛,佛陀告訴我們一般世間的因果論都是隨順衆生心而非隨順菩提心的。本文將分別從俗谛及真谛的立場來討論因果,一探因果的真象!

  現在從俗谛的立場開始,在討論俗谛的因果時我們又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討論,一個是物質層面──這正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另一則是生命層面──相對于物質的觀察者本身。要清楚地探討俗谛的因果問題,先要厘清到底要探討物質層面的因果呢?還是生命層面的因果?一般人所謂的「相信因果」或「不相信因果」,大多指的是屬于生命層面所關切的因果問題,也就是「現世」的果到底怎麼樣來的?乃至到底有沒有前世與來世等問題。一個不相信生命層面因果的人,不見得對物質層面的因果也不相信。一個人如果連物質層面的因果都不相信的話,那麼面對物質世界將茫然失措,連日常生活都會發生困難哩!

  二、物質層面的因果問題

  一般而言,人們是相信物質層面的因果的,到了十七世紀末更是肯定。當時牛頓萬有引力及運動定律成功地描述了行星的軌道運動,正確地預測了哈雷彗星出現的時間,以至有不少科學家樂觀地認爲:「只要弄清楚宇宙的現況,我們就可以完全地掌握宇宙的過去與未來」。

  「只要弄清楚宇宙的『現況』,我們就可以掌握宇宙的過去與未來」,這是十七世紀末「機械式宇宙觀」過分樂觀的想法,這種「決定性的因果論」到了二十世紀有重大的修正。這可分兩方面來說:一方面無限精確地弄清楚「現況」在本質上是不可能的,這是海森堡「測不准原理」(△P‧△X>=h )所展示的「真象」,我們不可能同時精確地測量兩個具互補性質的量。另外「機率性的因果論」也被引進了,這是「量子力學」的特色。比如說有一個放射性原子在我們面前,即使我們對它的現況完全掌握,仍然無法預測它什麼時候會衰變,能預測的只是它在什麼時候衰變的機率有多少,這裏只有機率性的預測,沒有決定性的答案。

  「測不准原理」的影響遠比想象中大,尤其在「混沌學」(CHAOS )出現之後更顯示出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測不准原理」(△P‧△X>=h)告訴我們兩個互補量的測量誤差之乘積一定會大于等于蔔朗克常數( h,一個非常小的量)。舉個例子來說,物體的位置X與其動量P就是一組具互補性質的量,物體位置的誤差△X乘以動量的誤差△P 要大于等于蔔朗克常數;如果你動量測得很准,動量誤差△P接近于零,則位置誤差△X就會趨近于無限大,也就是位置測得非常不准。因此「同時」無限精確的弄清楚所有變數的「現況」在本質上是不可能的。由于蔔朗克常數是非常小的量,以至于誤差似乎還可忍受,然而自從「混沌學」中的「蝴蝶效應」被發現後,情況就不這麼單純了。

  「蝴蝶效應」源自電腦氣象模擬,模擬時發現:氣象的起始條件做了些微的調整,末了狀態卻發生遠比想象中還要巨大的改變。用誇張一點的比擬可以說:「墾丁公園的一只蝴蝶振翅,可能引發若幹日後菲律賓的一場狂風暴雨」,因此稱之爲「蝴蝶效應」(注一)。起始條件的些微變化可以導致末了狀態的巨大差異,這使得「測不准原理」的影響變成了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視。我們是基于對「現在」的了解來推測「過去」與「未來」,「測不准原理」卻告訴我們對「現在」的精確掌握有其先天上的限製。對「現在」我們既然無法完全掌握,而「現在」的些微差異又可能導致「未來」巨大的差異,因此對「未來」與「過去」的推測就具有了不確定性。以上是就物質層面來討論因果問題,現代的科學家已體察到「因果律具不確定性」,在量子力學裏即使我們對「現在」完全掌握,對未來仍然只有機率性的預測,況且「現在」是不可能完全地掌握,因此對「未來」與「過去」的預測就具有不確定性了。不過「因果律具不確定性」,並不表示沒有因果律,如果沒有因果律那一切的科學研究都是罔然,因爲不能重複、不能預測的研究還有什麼意義呢?

  注一、「蝴蝶效應」導因于非線性項,非線性項因爲沒有精確的可分析解而常被科學家忽略,但有了電腦後可以利用數值分析的方法求得近似解,如此一來就發現起始條件的些微變化會導致截然不同的運算結果。

  叁、生命層面的因果問題

  面臨無法重複實驗,甚至無法觀察(前世、來世)的困難,一分努力是否有一分收獲?……

  與物質層面相較,探討生命層次的因果問題就顯得困難多了!其中最大的困難在于無法重複實驗,並且牽涉到就連一次觀察都有問題的「前世」與「來世」(禅定功深者例外)。現在我們就以可觀察的「現世」爲基礎,來探討生命層次的因果問題。在「現世」的生命曆程裏,我們最關心的因果問題是:一分努力是否有一分收獲?如果努力跟收獲無關,那大家根本無需努力;如果努力就必然有預期的收獲,那又爲什麼有許許多多的例外?事實上同樣的努力不見得會培養出相同的實力,而相同的實力也不見得有相同的成就,因此人們不得不把這些「現世」的差異歸因于「禀賦」與「命運」。「禀賦」與「命運」解釋了現世的差異,然而決定「禀賦」與「命運」的原因則衆說紛纭:有天命之說、有上帝意旨、有叁世因果說,在釋迦佛時代更有自然外道無因論師之說。

  天命與上帝意旨,就其旨趣來說是認爲禀賦與命運是有緣由的,只是把這緣由歸因于一個「不可知」的天或上帝,當然這個天或上帝往往被信仰者各自賦予了種種的色彩。自然外道無因論師則幹脆把這個「不可知的因」否定掉,說什麼:「誰開河海堆山嶽,離消荊棘畫獸禽,一切無有能生者,是故我說爲自然。」他們認爲「衆生雖有苦樂,無有因緣,所謂自然而然。」這種態度可能也是現代某些自命受「科學」洗禮的人,對生命層面因果的取向。

  叁世因果說則提出「叁世關聯」來說明禀賦與命運的緣由,並藉此教化人心激勵向善,佛陀在勸化世人時也曾敷演此說。不過叁世因果的真象應該極其複雜,不但因因果果互相糾纏,無法斷然劃分,其幾微處「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比之物質世界的「蝴蝶效應」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相同的行爲可能因當事人心靈狀態迥異而有截然不同的遭遇,甚至也可能相同的行爲、相同的心靈狀態,但因過去的背景或外緣的差異而演出不同的故事。這麼複雜的現象卻常常爲達通俗的目的而被簡化得失真,使得較有見解的人無法信服。

  天或上帝「不可知」,前世與來世又「看不到」,那我們就應該接受無因論師的說法嗎?這裏我們嘗試透過科學家常用的對稱類比的推理,來探討生命層面的因果問題。

  四、一種嘗試─推廣物質層面的因果觀到生命層面

  類似于物質世界,生命層面也有「具不確定性的因果律」。生命層面因果的不確定性是源自──「我相」不可取,過去、現在、未來叁心不可得

  現代自認開明之士,常狃于自然科學可重複觀測之經驗,因此對生命層面的因果論很難認同。然而,人生而禀賦不同、命運各異是個不爭的事實,如果生命層面的因果律真的不存在,那一切公平、公義的基礎又在那裏?

  由于生命層面的因果關系不易觀察、不能重複實驗,因此,相信這層面的因果律常常是基于信仰的關系;但我們要注意,不相信生命層次的因果存在也是一種信仰,因爲我們也無法證明它的不存在。如果我們沒有禅定通力,無法親身驗證叁世因果之有無,又不願草率地否定或肯定叁世因果之有無。這裏我們提供了一項嘗試,透過模仿科學家常用的對稱類比推理,將物質層面的因果論推廣到生命的領域。

  物理學界一個有名的類比推廣的例子,那就是「物質波」存在的推理。我們都知道物質是由原子或更基本的一些粒子所構成,物質既然是粒子所構成,爲什麼又會是波呢?在 1924 年,當時還沒有任何實驗證明物質具有波動性,德布羅衣(de Broglie)就做了以下的推論:

  (1)自然是頗具對稱性的。

  (2)可觀察的宇宙是由「輻射」與「物質」所構成。

  (3)輻射具波動與粒子的二象性;因此物質可能也具有波動與粒子的二象性。

  由于這推論的引導,人們設計了不少實驗,結果證實了物質具有波動性,電子顯微鏡就是依此波動性設計成功的。仿此,對多數無法…

《因果的俗谛與真谛(陳昌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