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親身驗證叁世因果的我們似乎也可以做出以下的推論:
(1)世間是頗具對稱性的。
(2)世間是由觀察者──「人」與被觀察者──「物」所構成。
(3)物的層次有具不確定性的因果律;因此生命層面可能也有具不確定性的因果律。
以上推論爲一嘗試,希望借著科學上關于對稱、類比的諸多經驗與信念,以及科學對因果之認識,幫助我們預測一下生命層面的因果問題。當然,後來的親身驗證則有待大家深入禅定了!生命層面因果的不確定性那裏來?個人的想法是源于我們對「我」、對「現在」認定上有困難。對「我」和「現在」既無法完全掌握,又如何精確地推測「過去」與「未來」呢?當吾人以識心去分別「現在」的種種時,「現在」已受幹擾改變;當我們要明確地抓取「我」時,我相似乎又變化不居──這是心靈上的「測不准原理」,而導致生命層面因果的不確定性。
五、真谛
《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因果問題,不論是生命層面的或物質層面的,其研究的對象都要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序列上展開,然後再討論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因此,如果連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討論的前題既不存在,又那來的因果與自然性(非因果)的爭論呢?因果與自然性都是要在「過去、現在、未來」存在的前題下討論才有意義的。
《楞嚴經》說:「世間(五陰、六入……等)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又說:「是故當知:五陰等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一切現象、一切因果問題所要討論的對象乃至討論因果的人,在「性真常中」了無所得。既然連討論的對象都不可得了,又那來什麼因緣或自然性(非因果)的戲論呢!舉例來說,我們在夢中山珍海味地飽餐一頓,吃東西是因,覺得飽是果,夢中因果關系了了分明,夢醒時卻空無一物,吃與飽都不可得,又那來的因果與自然性?當然,正在夢中之時吃與飽就是那麼地真實,以至于因果與自然性的爭論也那麼地真實。《楞嚴經》所要表達的是夢醒後的體認,因此說「五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因果與自然性都是戲論。
(研討會後曾有朋友問到:夢中吃飽,醒後仍餓,夢中的因果到底是有是無?似乎有點迷糊了。其實會迷糊倒是一種進步,因爲這是我們從醒來的角度看夢中問題所得到的感受。如果一直沈迷于夢中,還不會有這種迷糊的感受哩!因爲有醒來的經驗,我們對夢中的因果會有別于長夢未醒者的感受;如果菩提心現,叁界夢醒,再來看世間因果,當然更有別于迷中輩人。古德雲:「創鏡花法會,建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大概就是這類的體會吧!)
如果用《金剛經》的句型來探討因果則是:「所謂因果,即非因果,是名因果」。「所謂因果」──指的是隨順凡夫心所認定出來的因果或自然性,亦即夢中「飽因食有」的因果認定,或「飽與食無關」的自然性(非因果)之認定。「即非因果」──則是回到菩提心,體察到這些認定對菩提心而言了不可得,猶如夢醒發現飽因食有或非因食有的認定了無實義,所以說「即非因果」或「即非自然性」,這是出世的真谛。「是名因果」──是入世的真谛,已發菩提心的人進入世間,雖不住于俗谛的「因果與自然性」,但也不壞住世方便,體察到就俗谛而言因果之不無,故不落兩邊的說「是名因果」。猶如雖在夢中,能夠體察是夢,因而了知醒時雖不有、夢中亦不無,不落有無兩邊是也!
六、方便看真谛
二十世紀「具不確定性的因果論」,似乎也不落兩邊,說沒有因果不對,說「決定性因果」也有問題。此外,立基于一些「基本假設」的科學理論,會隨著新的實驗發現而更新,這樣的理論所展現的因果是有耶?無耶?
有沒有什麼方便讓未發菩提心的人也可以體會一下不落有無兩邊的因果呢?二十世紀「具不確定性的因果論」似乎也展現了這方面的性質,說有機械式的「決定性因果」不對,說沒有因果也有問題,有無都不取,趣向中道義。
我們再從科學理論的本質,來討論因果不落兩邊的特質。科學理論原是立基于一些「基本假設」的人類心智創造物,爲了配合新的實驗發現,科學理論是可以修正甚至抛棄的。科學理論可修正甚至抛棄,正是科學曆久彌新、日新又新的主因,也是科學「實事求是」精神之所在。科學理論是人類「創造」來解釋自然現象的,人類根據一些既有事實、經驗,設想出若幹「基本假設」,然後根據「基本假設」,推導完成整個理論體系。「相對論」是個典型的例子,愛因斯坦就是從兩個「基本假設」出發,推導出相對論的理論體系。「基本假設」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無法證明的認定」,並非恒常不變的真理,因此科學家不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而只以逼近真理自期許,這不是謙虛,而是事實,同時也是科學精神之所在。
現在我們來想想,這樣是可修正、抛棄之特質的理論,它所展現的因果關系到底是有?還是沒有?說一定有並不安心(沒有人能保證以後不會修改),說沒有嘛又很實用,這是不是也有不落兩邊的味道在?自然科學如此,人文、社會科學又何嘗不是如此!這些人類創造來解釋現象的理論,其所展現的因果關系都具有不可執取、但又不是沒有的特色。
我們再舉個實例來說明科學因果不落兩邊的特質,以下是個大家熟知的命題:「因爲萬有引力的關系,行星繞太陽做橢圓軌道運動,地球表面上的物體會往下掉落。」萬有引力爲因,橢圓軌道、物體下落爲果,到底這樣的因果關系是有呢?還是沒有?說沒有這種因果關系,大家又言之鑿鑿,考試也這樣考這樣答;說一定是這樣的因果關系,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可以解釋橢圓軌道、物體下落等現象,並不一定要用萬有引力才能解釋啊!實際上,解釋同一自然現象的科學理論並非唯一,這樣的理論所展現的因果是有耶?是無耶?
七、結論
《楞嚴經》雲:「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又說:「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複除滅諸生死因。」可見執于因緣、非因緣是無法出離生死的,只有體會真谛,離于兩邊,才能除滅諸生死因。最後我們以禅宗有名的「野狐禅」公案爲結語:
百丈和尚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衆聽法,衆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師遂問:「面前立者,複是何人?」老人雲:「某甲非人也。于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某甲對雲:『不落因果。』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遂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師雲:「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
所謂落因果、不落因果,都是在有爲法的幻相上打滾,非第一義,不離生死因。大修行人深悟第一義,已離生死因,故百丈和尚……。
《因果的俗谛與真谛(陳昌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