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亲身验证三世因果的我们似乎也可以做出以下的推论:
(1)世间是颇具对称性的。
(2)世间是由观察者──「人」与被观察者──「物」所构成。
(3)物的层次有具不确定性的因果律;因此生命层面可能也有具不确定性的因果律。
以上推论为一尝试,希望借着科学上关于对称、类比的诸多经验与信念,以及科学对因果之认识,帮助我们预测一下生命层面的因果问题。当然,后来的亲身验证则有待大家深入禅定了!生命层面因果的不确定性那里来?个人的想法是源于我们对「我」、对「现在」认定上有困难。对「我」和「现在」既无法完全掌握,又如何精确地推测「过去」与「未来」呢?当吾人以识心去分别「现在」的种种时,「现在」已受干扰改变;当我们要明确地抓取「我」时,我相似乎又变化不居──这是心灵上的「测不准原理」,而导致生命层面因果的不确定性。
五、真谛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而因果问题,不论是生命层面的或物质层面的,其研究的对象都要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序列上展开,然后再讨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如果连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讨论的前题既不存在,又那来的因果与自然性(非因果)的争论呢?因果与自然性都是要在「过去、现在、未来」存在的前题下讨论才有意义的。
《楞严经》说:「世间(五阴、六入……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又说:「是故当知:五阴等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一切现象、一切因果问题所要讨论的对象乃至讨论因果的人,在「性真常中」了无所得。既然连讨论的对象都不可得了,又那来什么因缘或自然性(非因果)的戏论呢!举例来说,我们在梦中山珍海味地饱餐一顿,吃东西是因,觉得饱是果,梦中因果关系了了分明,梦醒时却空无一物,吃与饱都不可得,又那来的因果与自然性?当然,正在梦中之时吃与饱就是那么地真实,以至于因果与自然性的争论也那么地真实。《楞严经》所要表达的是梦醒后的体认,因此说「五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因果与自然性都是戏论。
(研讨会后曾有朋友问到:梦中吃饱,醒后仍饿,梦中的因果到底是有是无?似乎有点迷糊了。其实会迷糊倒是一种进步,因为这是我们从醒来的角度看梦中问题所得到的感受。如果一直沉迷于梦中,还不会有这种迷糊的感受哩!因为有醒来的经验,我们对梦中的因果会有别于长梦未醒者的感受;如果菩提心现,三界梦醒,再来看世间因果,当然更有别于迷中辈人。古德云:「创镜花法会,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大概就是这类的体会吧!)
如果用《金刚经》的句型来探讨因果则是:「所谓因果,即非因果,是名因果」。「所谓因果」──指的是随顺凡夫心所认定出来的因果或自然性,亦即梦中「饱因食有」的因果认定,或「饱与食无关」的自然性(非因果)之认定。「即非因果」──则是回到菩提心,体察到这些认定对菩提心而言了不可得,犹如梦醒发现饱因食有或非因食有的认定了无实义,所以说「即非因果」或「即非自然性」,这是出世的真谛。「是名因果」──是入世的真谛,已发菩提心的人进入世间,虽不住于俗谛的「因果与自然性」,但也不坏住世方便,体察到就俗谛而言因果之不无,故不落两边的说「是名因果」。犹如虽在梦中,能够体察是梦,因而了知醒时虽不有、梦中亦不无,不落有无两边是也!
六、方便看真谛
二十世纪「具不确定性的因果论」,似乎也不落两边,说没有因果不对,说「决定性因果」也有问题。此外,立基于一些「基本假设」的科学理论,会随着新的实验发现而更新,这样的理论所展现的因果是有耶?无耶?
有没有什么方便让未发菩提心的人也可以体会一下不落有无两边的因果呢?二十世纪「具不确定性的因果论」似乎也展现了这方面的性质,说有机械式的「决定性因果」不对,说没有因果也有问题,有无都不取,趣向中道义。
我们再从科学理论的本质,来讨论因果不落两边的特质。科学理论原是立基于一些「基本假设」的人类心智创造物,为了配合新的实验发现,科学理论是可以修正甚至抛弃的。科学理论可修正甚至抛弃,正是科学历久弥新、日新又新的主因,也是科学「实事求是」精神之所在。科学理论是人类「创造」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人类根据一些既有事实、经验,设想出若干「基本假设」,然后根据「基本假设」,推导完成整个理论体系。「相对论」是个典型的例子,爱因斯坦就是从两个「基本假设」出发,推导出相对论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设」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无法证明的认定」,并非恒常不变的真理,因此科学家不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而只以逼近真理自期许,这不是谦虚,而是事实,同时也是科学精神之所在。
现在我们来想想,这样是可修正、抛弃之特质的理论,它所展现的因果关系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说一定有并不安心(没有人能保证以后不会修改),说没有嘛又很实用,这是不是也有不落两边的味道在?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些人类创造来解释现象的理论,其所展现的因果关系都具有不可执取、但又不是没有的特色。
我们再举个实例来说明科学因果不落两边的特质,以下是个大家熟知的命题:「因为万有引力的关系,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会往下掉落。」万有引力为因,椭圆轨道、物体下落为果,到底这样的因果关系是有呢?还是没有?说没有这种因果关系,大家又言之凿凿,考试也这样考这样答;说一定是这样的因果关系,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可以解释椭圆轨道、物体下落等现象,并不一定要用万有引力才能解释啊!实际上,解释同一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论并非唯一,这样的理论所展现的因果是有耶?是无耶?
七、结论
《楞严经》云:「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又说:「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除灭诸生死因。」可见执于因缘、非因缘是无法出离生死的,只有体会真谛,离于两边,才能除灭诸生死因。最后我们以禅宗有名的「野狐禅」公案为结语:
百丈和尚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师遂问:「面前立者,复是何人?」老人云:「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遂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
所谓落因果、不落因果,都是在有为法的幻相上打滚,非第一义,不离生死因。大修行人深悟第一义,已离生死因,故百丈和尚……。
《因果的俗谛与真谛(陈昌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