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慈航法师对台湾僧教育的贡献(何绵山)

  试论慈航法师对台湾僧教育的贡献

  何绵山 

  内容提要:慈航法师自1948年到台湾后,先后创办了台湾佛学院、灵泉佛学院、狮山佛学院、灵隐寺佛学院、汐止弥勒内院等,为台湾佛教僧教育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慈航法师对僧教育进行了可贵的探讨,在教学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提出了系列僧教育主张,对青年学僧提出许多有益的要求,如通过演讲来提高自己、通过念注解来理解经书、认真学习英文、坚持写日记、通过背诵书本来掌握知识、互问互答、根据自身特点学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切实掌握并熟练运用中文、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思、每人都确定一个研学中心、必须“求学三不择”、不要自卑自惭、不要好高骛远、要“德学兼优”等,总结这些教学方法,对于提升今天的僧教育,无疑是有益的。

  关键词:慈航法师 台湾 僧教育 贡献

  作者何绵山,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文化研究所教授、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慈航法师,俗姓艾,名继荣,字颜才,1895年生于福建建宁,六岁入私塾,十岁时母亲谢氏病故,十二岁时父亲炳元公去世。十三岁时辍学,随舅为出家人缝制僧衣,常到泰宁县金铙山报国寺为僧人送僧衣[1],闻钟磬梵呗之声,心生喜欢。十八岁时至泰宁县弥勒山峨嵋峰庆云寺礼自忠和尚出家。之后,往九江能仁寺受具足戒,并遍礼九华、天台、普陀等道场。三十三岁时,入闽南佛学院就学,三十五岁时任安庆迎江寺住持。三十六岁时赴南洋弘法,五年后返回中国,至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桐城、九江、庐山、武汉等地弘法演讲。四十五岁时随太虚大师组织的中国佛教国际访问团访问南洋,后留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巡回讲经,并创办多所佛教学校和佛教刊物,前后达七年之久。1947年,在马来西亚极乐寺,圆瑛传会曹洞宗法脉。1948年,应台湾中坜圆光寺妙果和尚之请,来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半年后。台湾佛学院因经济、政治等原因停办。为安顿来台的大陆来青年僧人,慈航法师四处奔波寻觅道场,虽吃尽苦头,却毫不气馁,最终住锡汐止静修院弥勒内院。每日为学僧讲授经论,并环岛布教,曾三度闭关,于1954年在关中示寂。五周年后开缸,肉身完整,成为台湾第一尊肉身菩萨。2007年9月,福建省举办规模盛大的慈航菩萨圣像回归祖庭系列活动,9月17日上午,泰宁县峨嵋峰庆云寺隆重举行了慈航菩萨圣像安座仪式。

  慈航法师对台湾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积极兴办僧教育是其主要贡献之一。本文拟就这一方面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慈航法师兴办僧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慈航法师早期就有强烈的兴办僧教育愿望,一是出自对老师太虚法师兴办僧教育的仰佩,他在《应如何纪念大师》一文中,对太虚法师对佛教的贡献,首推其“创办佛学院,培持弘法人才”,太虚法师认为:

  谁也知道,佛法的伟大,在于文献;而经律论三藏的奧义,又非一般普通知识者,所能了知。故非专心研究佛学者,不能澈其源底。大师法眼洞明,欲弘扬佛法,法救世利人,非培养弘法利生青年僧之干部不为功!故在民国八年时,首创武昌佛学院,次办闽南佛学院,继办汉藏教理院;一时风起云涌,至今后起之法师,弘于全国者,多数皆出于大师门下。其对佛教,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福利人群之功德,诚非笔墨所能形容。[2]

  慈航法师为太虚法师的学生,以“师志为己志”。二是出自对培养佛教人才的使命感。在南洋办僧教育的慈航法师所以来台湾,正是冲着妙果法师邀请创办台湾佛学院而来。慈航法师在台湾时,各方面礼请讲经者与日俱增,法缘殊胜。慈航法师却常说:

  讲经宏法不是我的本愿,我的本愿是培植人才。因为普通讲经说法的法师很多,办教育的人少。同时住持佛教是须要人才的。[3]

  慈航法师对在台湾办僧教育,有自己的理念。他在《创办台湾佛学院宣言》[4]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热衷于办僧教育的原由和动力:第一,佛教徒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影响深远;第二,佛教在世界各国日趋兴盛,其潜力之大,为一般人所难以预料,“揆其原因:际此科学风行之时,物质受用固已登峰造极;而精神不安,实属难以寄托。般有识之士,审其潮流,察其大势,非有一无丝毫神密之宗教,不足以安人心。其学说可以公开研究或讨论,其目的可以平等达到并实现故佛教学说正当此机,何怪乎无翼而飞,不胫而走,非无因也。”第三,佛教与中华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但曾被封建时代所利用,现在必须弃沙取金,“将其带迷信色色彩之附庸品,一廓而清,则理智号人生有关之学说。一跃而上。”第四,台湾佛教长期受日本影响,正本清源已迫在眉睫:“我台湾沦陷于异族人之手,五十年来固堪疾首,然民众信仰佛教尚未后人,虽一时曾被帝国主义者所利用,纯洁无瑕之佛教,致蒙不白之冤!然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第五,培养弘法人才对弘法极为重要:“我们教徒,果能一心一德,栽培弘法干部人才,将理智正信之佛教,努力宣传,使一般民众对于人生佛教之哲理,深印于脑海中,则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犹如反掌。”慈航法师在《台湾佛学院简章》[5]中罗列了十九条,提出了自己的整套构想和期许,其宗旨,如第二条称:“本院以研究佛学,弘扬佛法,启发智慧,导人为善为宗旨。”其组织,如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所称,设董事会、监事会,院长由董事会聘任。其经费,如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所称,由董事会经募,银行保管,监事会审查开支,院刊公布。其学僧人数,如第十一条所称:“本院学僧正额定四十名,高中程度二十名,初中程度二十名,遇必要时得收旁听生。”其入学条件,如第十二条所称:“本院学僧,全系出家男众,年龄在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体格强健,无不良习气与嗜好,经人介绍并保证其一切行为,由本院考试及格后方准入学。”对年龄、身体、品行、介绍人等做出了规定,明确要有入学考试,并要求要达到及格水平方可入学,这在当时生源不明朗的情况下,坚持一定标准,宁缺勿滥,使佛学院一开始就有一定的起点。其学僧费用,如第十四条所称:“本院肄业期限,暂定为三年,学膳宿费免收,每月津贴零用五元,教科书由院发给,参考书个人自备,旁听生除免缴学费外,其余一切均需自备。”这在当时经费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正式生三年的学膳宿费全免,每月还有五元零用钱,是非常不容易的。

  慈航法师在台湾时间虽然才六年,却积极从事僧教育实践,创办了多所佛学院,主要有以下几所:

  中坜圆光寺台湾佛学院。时间从1948年10月初至1949年6月,慈航法师应妙果法师之邀,从南洋赴台湾创办。当时学生四十余人,男女兼收,其中男众中大陆来台的有十余人,台湾本地的有六七人;女众出家和在家的共二十多人。当时考试入学,考试的形式为写自传与口试。佛学院存在前后八个月,扣除寒假、过年的四十五天,实际上课只有六个月又十五天。慈航法师系统授完了“相宗十讲”,即:《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字经讲话》、《唯识三十颂讲话》、《唯识二十颂讲话》、《八识规矩颂讲话》、《观所缘缘论讲话》、《六离合释讲话》、《因明入门讲话》、《因明入正理论讲话》、《真唯识量讲话》等。

  基隆月眉山灵泉寺灵泉佛学院。1949春,因大陆来台湾佛学院人数增多,妙果法师担心圆光寺在经济上难以承受,遂提出不能再接受大陆来的青年僧人。慈航法师将台湾佛学院的教务交从台中来帮忙教书的圆明法师负责,又带着七个学僧到灵泉寺创办灵泉佛学院,灵泉寺一时几乎成了台湾佛学院外第二教学中心。当时有由大陆来的默如法师、戒德法师、佛声法师、云峰法师等前来住寺,慈航法师就将教务交与默如法师、戒德法师,又自身到狮头山创办佛学院。后因资粮短缺,灵泉佛学院不得不解散。

  狮头山开善寺狮山佛学院。1949年5月1日,狮头山劝化堂达真尼师和开化寺住持达明尼师合作,聘请慈航法师前来办狮山佛学院预修班。慈航法师讲了半个月的课后,因病去新竹疗养。随着慈航法师被捕后,狮山佛学院预修班也结束了。

  新竹青草湖灵隐寺佛学院。1949年五、六月间,当时灵隐寺住持无上法师请慈航法师前来办佛学院,慈航领了十数个学僧前来办学,但不到一个月,师生都被捕,坐了一个月的牢后才被保出。出狱后,慈航法师就再也没去新竹。

  汐止静修院与弥勒内院。慈航法师出狱后,曾就学台湾佛学院的慈观尼师和广开尼师等,征得汐止静修院的当家住持达心尼师和玄光尼师的大力支持,接引慈航法师到静修院讲学。1950年8月,静修院又兴建的弥勒内院落成,作为慈航法师讲学和定居之处,使分散在各地的大陆来的青年学僧,纷纷前来投靠,弥勒内院最多时住到二十多人,慈航法师与学僧们挤在一起,每日上午在弥勒内院为学僧上课,下午到静修院为居士讲经。“慈航法师过世前,弥勒内院可说代表当时台湾岛上最有活力和最具影响力的佛学教育中心。”[6]在这一段时间,慈航法师每日授课的课程如:太虚大师全书、成唯识论、因明、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楞严脉、楞伽合辙、法华经等诸经论。

  二、慈航法师在教学法上的鲜明特点

  慈航法师在教学方法上有其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青年学僧通过演讲来提高自己。慈航法师认为,把青年学僧推上讲坛是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上了讲坛后要讲好,必定要认真钻研,加深理解,许多问题可以由此得到解决。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慈航法师就持这种观点。慈航法师的学生演培法师当时到无锡广福寺求法,主要是为了听慈航法师讲《楞严经》,他回忆当时的情况,有…

《试论慈航法师对台湾僧教育的贡献(何绵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