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慈航法师对台湾僧教育的贡献(何绵山)▪P3

  ..续本文上一页选择了“反闻自性”,因为一向我高兴参闻性。”[22]慈航法师这种个性化的教学,很好地促进了学僧各方面的发展。

  (八)要求学僧在课堂上能有活泼的气氛。为此,慈航法师注意以活泼的方式授课。慈航法师有自己一套授课方式,为活跃气氛,一般课前先唱一首歌,并要求学僧一起唱;唱歌后,接着是读课文,最后才开讲。时为学僧的会性法师回忆:当时慈航法师常唱的是一首歌是他自己作的词,歌词为:

  僧青年,僧青年!我们要把新佛教的责任挑上肩!过去的腐败不要去埋怨,未来的建设,不要再留连;我们打算怎样去开一条新路线;严持自己的律仪,培养利人的德行,征求应用的知识;实行到民间宣传。僧青年,僧青年!这就可以作我们的龟鉴,快快向前,努力,努力!快――快――向――前![23]

  会性法师回忆了慈航法师一次唱歌时的生动情景:

  老人的“词”声,雄壮而嘹亮。有一次,在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为了表示“更上一层楼”,一脚踏上法座,踩到袈裟角,“皮啊”(二合,衣撕破声)――衣破不在乎,能“更上一层楼”就好!边讲边唱,又演又做;令人又喜又敬,印象深刻。[24]

  这种活跃的气氛,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增强了课堂对学僧的吸引力,使学僧学起来兴趣盎然。

  (九)要求学僧能切实掌握并熟练运用中文。慈航法师重视学僧们的中国语言文学涵养的培养,不但教佛学,还教作文、题诗、填词、作对等,以强化学僧中国文化底蕴。如慈航法师曾出上联:“同读书,同写字,堪称同学。”要示学僧对下联,有对“共参禅,共念佛,可谓共修。”有对“齐成名,齐登榜,可谓齐贤。”慈航法师认为前联虽三多听话不离本行,但与“读书”意不相吻合;后联则受到赞赏,一下就给了一百分!所教的词大都可唱,如:“欢!团体家人一局看,灯花展,著著指间弹。长!寿比黄花晚节香,秋风起,傲骨耐重霜。”慈航法师教出的学僧大都对中文有浓厚兴趣,并养成终身学习提高中文的习惯,有的在这方面还颇有造诣,如慈航法师的付法弟子、现任美国纽约慈航精舍主持妙峰法师以诗词、书法享誉美国,与信众广结法缘,出版有《慈风文集》(上、下)、《慈风书法诗集》、《禅地风光》(一、二、三)等诗文书法集,并在其创办的《慈航月刊》杂志上开设“禅诗欣赏”、“慈航诗词”等专栏,每期刊登妙峰法师撰写的诗文。[25]

  (十)要求学僧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思。慈航法师善用巧问以启发学僧,将难以表述的名词用常见的现象表述,且不直接给出答案,以举一反三,启发学僧深思,再在适当的时间予以点拨。如佛学中“虚空”为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是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慈航法师向学僧发问:“我从新加坡来台湾,提两皮箱虚空来,你们猜,这虚空是从新加坡来的,或台湾进入的?”虽然当时没有学僧可以回答上来,但引发了在大家长期的思索。如时为学僧的真法法师从此记住了“虚空”问题,不断地思索,他感觉到,桌上一个约两寸的小石人像,内有虚空吗?假如说没有,把小石像拿开,即看见两寸四方虚空,这两寸四方虚空从何而来?带着疑惑,他问慈航法师:“老法师,砖子内有虚空吗?”慈航法师回答:“砖子内若无虚空,假如有一块砖子,像宇宙那么大,你要把宇宙内之空,运到哪里去?”真法法师由此受到启发,体会到:同样的,小石人像内,若无虚空,即要把小石人像内之空,放到哪里去?人体内,若无虚空,即要把人体内之空,放到哪里去?高山内,若无虚空,即要把青山内之空,放到哪里去?大海内,若无虚空,即要把大海内之空,放到哪里去呢?真法法师由此进一步联系现实:台北市在二十年前,很少地下道,现在掘了许多地下道了,这地下道,若自然的,未开掘前,为何内外不通达呢?地下道掘一尺,有一尺虚空,掘一丈就有一丈的虚空,拙二丈就有二丈的虚空,这虚空从何生?真法法师最后体会到:虚空影著大地、青田、青山、池塘、河川、大海,影于虚空中;飞鸟、走兽、游鱼、人群,亦皆影于虚空中。如慈师问的皮箱内虚空,皮箱是色法,故有内外、来去相;虚空遍滿法界,新加坡虚空与台湾虚空是一体,没有来去、增减相约的。[26]

  (十一)要求学僧每人都确定一个研学中心。特别有一个时期,圆光寺因容纳不了那么多学僧,一些学僧分散到灵隐寺、灵泉寺、汐止静修院等处,慈航法师担心这些分散的学僧因群龙无首而荒废了学业,想出一种自学的方法,即每人都确定一个研学中心,由此进行长时间学习,这样可防止在无人过问的情况下,学僧东打一榔头,西打一榔头,到头来一事无成。为促成此事,慈航法师曾在十张纸阄上写出佛教的十个宗派,每个人各拈一个,拈到什么宗,即以此作为自己研学的中心,慈航法师再根据每个学僧的研学内容提供个别辅导。如学僧印海法师当时拈到唯识宗,慈航法师寄来钻研唯识学的指导意见,提示了研学唯识学的方法:“修学唯识学除了细读我的《相宗十讲》外,必须博览六经十一论,对近人唯识学的著作应用心涉猎,比较研究,若能熟读《成唯识论》及研究有关注疏,则对唯识学的了解过半倍速矣。”[27]

  (十二)要求学僧“求学三不择”。慈航法师对学僧反复强调“求学三不择”原则:第一不择人,第二不择地,第三不择时。慈航法师认为:只有不择人,才能普遍亲近贤哲,增加自己的福德智慧。只有不择地,才可随遇而安,清心寡欲;虽穷得如颜子单瓢陋巷,也能安心守道。只有不择时,才能珍惜光阴精进修学,所谓“初中后夜,精进不懈。”[28]

  (十三)要求学僧不要自卑自惭。当时学僧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僧不会讲国语,有的学僧甚至识字不多。慈航法师不仅不轻视程度较差的学僧,还常常鼓励他们,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慈航法师常对程度较差的学僧说:“好好的把这段经文消消!讲的不好我不会笑你的,你们现在是不懂得才来求学,不然的话,你们早就当大法师去了。”[29]对于那些国语较差的学僧,慈航法师苦口婆心地嘱他们下课后,好好的把《大乘起信论》带到后山无人之处诵读,鼓励他们高声朗诵落花流水地唱书歌,三五成群地去研究学习。

  (十四)要求学僧不要好高骛远。在当时学僧中,有一些人好高骛远,喜欢评东论西,成天指三道四,或者评论:“某某大师真有修持,又有学问,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者法师。”或者评论:“某某大师修持不够,不是学者出身。”慈航法师最不喜欢这类论长道短的评论人家,他说:“人家有没有修持关我什么事?只求我自己安份,深入浅出,人人能懂得就是了,我们现在是学佛,又不是谈学问,何必好高骛远?”[30]

  (十五)要求学僧要“德学兼优”。慈航法师对学僧反复强调要“德学兼优”,有时对全班学僧作精神讲话的题目就是《德学兼优》。慈航法师认为:有学无德不行,有德无学也不行。德学像车的两轮,互相并行的。学无绝对的标准,一个人求学只要能受用就可以。例如:写字和写信,字是外表能庄严其身,字若不好,不管你的学问怎样。别人看了就生讨厌;反之,别人看了就会生起敬慕的心来。其次是写信,还有重要公函、呈文等,我们都要懂得的。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虽然不是裁缝师或木匠师,然其理无异。我们的目的是弘法利生,是故先要立志,把我们的字和书写好,这些东西学会后,就是我们的工具了。在我们佛教中最重要的是德,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有道德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表现出严肃、从容、慈悲、朴素、简洁、清静,使人肃然起敬。有了良好的道德,是人生中最可喜的事。我们要记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德学兼优”才能利益大众。[31]慈航法师平时也是以“德行兼优”来严格要求学僧,据当时慈航法师门下学僧智道法师在《敬悼慈公院长》中回忆:“老人是台湾光复后内地僧伽来台的第一人,也是台湾佛教兴办僧教育的第一人,他办学的风度,不单教我们的知识,亲切地爱护我们,同时更重视我们的日常行持,可以说,他的教学方法,是行解并重的。”[32]

  三、结 语

  慈航法师对台湾僧教育的贡献是多方面,若择其主要贡献,似可从三个方面考量:第一,为台湾佛教僧教育奠定了基础。在慈航法师创办台湾佛学院之前,台湾僧教育几乎还是空白。日据时期台湾虽有培养僧才机构,但与中国传统的僧教育差之甚远,且也不名为“佛学院”。至台湾光复,台湾僧教育才有人关注。1945年12月31日,真常法师虽然曾在台湾省佛教组织筹备会上构想创办名为“中央佛学院”的僧教育机构,但因他一个月后病逝而来不及付诸实施。1947年1月在台北召开的第四次理监事联席会上,曾决定创设“台湾佛教院”,但因故一直未能实现。1948年慈航法师创办的“台湾佛学院”,虽然在六个月的试办期后就告停止,但一开办就较为正规,如其制定的《台湾佛学院简章》,至今有许多条约还为台湾各佛学院延续。可谓“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正如《台湾佛学院志(2) 圆光佛学院志》中所言““台湾佛学院”为期虽不长,但开启台湾光复后以学院形式教育僧伽的风气。”[33]慈航法师培养的一批学僧,在慈航法师示寂后又创办了一批在台湾当代佛教史上颇有影响的佛学院,大大推动了台湾的僧教育。第二,进行多方面的尝试。慈航法师虽然在南洋已有多年办僧教育的经验,来台湾后,又根据台湾的特点,进行多方面尝试,努力摸索适合台湾的僧教育经验,虽屡受打击,却百折不挠。慈航法师在台湾不仅创办了台湾佛学院,还创办了灵泉佛学院、狮山佛学院、灵隐寺佛学院、汐止弥勒内院…

《试论慈航法师对台湾僧教育的贡献(何绵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