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慈航法師對臺灣僧教育的貢獻(何綿山)

  試論慈航法師對臺灣僧教育的貢獻

  何綿山 

  內容提要:慈航法師自1948年到臺灣後,先後創辦了臺灣佛學院、靈泉佛學院、獅山佛學院、靈隱寺佛學院、汐止彌勒內院等,爲臺灣佛教僧教育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慈航法師對僧教育進行了可貴的探討,在教學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在實踐中提出了系列僧教育主張,對青年學僧提出許多有益的要求,如通過演講來提高自己、通過念注解來理解經書、認真學習英文、堅持寫日記、通過背誦書本來掌握知識、互問互答、根據自身特點學習、課堂上要有活潑的氣氛、切實掌握並熟練運用中文、能對有關問題進行深思、每人都確定一個研學中心、必須“求學叁不擇”、不要自卑自慚、不要好高骛遠、要“德學兼優”等,總結這些教學方法,對于提升今天的僧教育,無疑是有益的。

  關鍵詞:慈航法師 臺灣 僧教育 貢獻

  作者何綿山,福建廣播電視大學閩文化研究所教授、福建省開元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慈航法師,俗姓艾,名繼榮,字顔才,1895年生于福建建甯,六歲入私塾,十歲時母親謝氏病故,十二歲時父親炳元公去世。十叁歲時辍學,隨舅爲出家人縫製僧衣,常到泰甯縣金铙山報國寺爲僧人送僧衣[1],聞鍾磬梵呗之聲,心生喜歡。十八歲時至泰甯縣彌勒山峨嵋峰慶雲寺禮自忠和尚出家。之後,往九江能仁寺受具足戒,並遍禮九華、天臺、普陀等道場。叁十叁歲時,入閩南佛學院就學,叁十五歲時任安慶迎江寺住持。叁十六歲時赴南洋弘法,五年後返回中國,至無錫、常州、鎮江、南京、桐城、九江、廬山、武漢等地弘法演講。四十五歲時隨太虛大師組織的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訪問南洋,後留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巡回講經,並創辦多所佛教學校和佛教刊物,前後達七年之久。1947年,在馬來西亞極樂寺,圓瑛傳會曹洞宗法脈。1948年,應臺灣中坜圓光寺妙果和尚之請,來臺灣創辦“臺灣佛學院”。半年後。臺灣佛學院因經濟、政治等原因停辦。爲安頓來臺的大陸來青年僧人,慈航法師四處奔波尋覓道場,雖吃盡苦頭,卻毫不氣餒,最終住錫汐止靜修院彌勒內院。每日爲學僧講授經論,並環島布教,曾叁度閉關,于1954年在關中示寂。五周年後開缸,肉身完整,成爲臺灣第一尊肉身菩薩。2007年9月,福建省舉辦規模盛大的慈航菩薩聖像回歸祖庭系列活動,9月17日上午,泰甯縣峨嵋峰慶雲寺隆重舉行了慈航菩薩聖像安座儀式。

  慈航法師對臺灣佛教的貢獻是多方面的,積極興辦僧教育是其主要貢獻之一。本文擬就這一方面做一些膚淺的探討。

  一、慈航法師興辦僧教育的理念和實踐

  慈航法師早期就有強烈的興辦僧教育願望,一是出自對老師太虛法師興辦僧教育的仰佩,他在《應如何紀念大師》一文中,對太虛法師對佛教的貢獻,首推其“創辦佛學院,培持弘法人才”,太虛法師認爲:

  誰也知道,佛法的偉大,在于文獻;而經律論叁藏的奧義,又非一般普通知識者,所能了知。故非專心研究佛學者,不能澈其源底。大師法眼洞明,欲弘揚佛法,法救世利人,非培養弘法利生青年僧之幹部不爲功!故在民國八年時,首創武昌佛學院,次辦閩南佛學院,繼辦漢藏教理院;一時風起雲湧,至今後起之法師,弘于全國者,多數皆出于大師門下。其對佛教,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福利人群之功德,誠非筆墨所能形容。[2]

  慈航法師爲太虛法師的學生,以“師志爲己志”。二是出自對培養佛教人才的使命感。在南洋辦僧教育的慈航法師所以來臺灣,正是沖著妙果法師邀請創辦臺灣佛學院而來。慈航法師在臺灣時,各方面禮請講經者與日俱增,法緣殊勝。慈航法師卻常說:

  講經宏法不是我的本願,我的本願是培植人才。因爲普通講經說法的法師很多,辦教育的人少。同時住持佛教是須要人才的。[3]

  慈航法師對在臺灣辦僧教育,有自己的理念。他在《創辦臺灣佛學院宣言》[4]中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熱衷于辦僧教育的原由和動力:第一,佛教徒占世界人口的叁分之一,影響深遠;第二,佛教在世界各國日趨興盛,其潛力之大,爲一般人所難以預料,“揆其原因:際此科學風行之時,物質受用固已登峰造極;而精神不安,實屬難以寄托。般有識之士,審其潮流,察其大勢,非有一無絲毫神密之宗教,不足以安人心。其學說可以公開研究或討論,其目的可以平等達到並實現故佛教學說正當此機,何怪乎無翼而飛,不胫而走,非無因也。”第叁,佛教與中華文化關系極爲密切,但曾被封建時代所利用,現在必須棄沙取金,“將其帶迷信色色彩之附庸品,一廓而清,則理智號人生有關之學說。一躍而上。”第四,臺灣佛教長期受日本影響,正本清源已迫在眉睫:“我臺灣淪陷于異族人之手,五十年來固堪疾首,然民衆信仰佛教尚未後人,雖一時曾被帝國主義者所利用,純潔無瑕之佛教,致蒙不白之冤!然亡羊補牢,猶未晚也。”第五,培養弘法人才對弘法極爲重要:“我們教徒,果能一心一德,栽培弘法幹部人才,將理智正信之佛教,努力宣傳,使一般民衆對于人生佛教之哲理,深印于腦海中,則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猶如反掌。”慈航法師在《臺灣佛學院簡章》[5]中羅列了十九條,提出了自己的整套構想和期許,其宗旨,如第二條稱:“本院以研究佛學,弘揚佛法,啓發智慧,導人爲善爲宗旨。”其組織,如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所稱,設董事會、監事會,院長由董事會聘任。其經費,如第八條、、第九條、第十條所稱,由董事會經募,銀行保管,監事會審查開支,院刊公布。其學僧人數,如第十一條所稱:“本院學僧正額定四十名,高中程度二十名,初中程度二十名,遇必要時得收旁聽生。”其入學條件,如第十二條所稱:“本院學僧,全系出家男衆,年齡在二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體格強健,無不良習氣與嗜好,經人介紹並保證其一切行爲,由本院考試及格後方准入學。”對年齡、身體、品行、介紹人等做出了規定,明確要有入學考試,並要求要達到及格水平方可入學,這在當時生源不明朗的情況下,堅持一定標准,甯缺勿濫,使佛學院一開始就有一定的起點。其學僧費用,如第十四條所稱:“本院肄業期限,暫定爲叁年,學膳宿費免收,每月津貼零用五元,教科書由院發給,參考書個人自備,旁聽生除免繳學費外,其余一切均需自備。”這在當時經費極爲困難的情況下,正式生叁年的學膳宿費全免,每月還有五元零用錢,是非常不容易的。

  慈航法師在臺灣時間雖然才六年,卻積極從事僧教育實踐,創辦了多所佛學院,主要有以下幾所:

  中坜圓光寺臺灣佛學院。時間從1948年10月初至1949年6月,慈航法師應妙果法師之邀,從南洋赴臺灣創辦。當時學生四十余人,男女兼收,其中男衆中大陸來臺的有十余人,臺灣本地的有六七人;女衆出家和在家的共二十多人。當時考試入學,考試的形式爲寫自傳與口試。佛學院存在前後八個月,扣除寒假、過年的四十五天,實際上課只有六個月又十五天。慈航法師系統授完了“相宗十講”,即:《百法明門論》、《唯識叁字經講話》、《唯識叁十頌講話》、《唯識二十頌講話》、《八識規矩頌講話》、《觀所緣緣論講話》、《六離合釋講話》、《因明入門講話》、《因明入正理論講話》、《真唯識量講話》等。

  基隆月眉山靈泉寺靈泉佛學院。1949春,因大陸來臺灣佛學院人數增多,妙果法師擔心圓光寺在經濟上難以承受,遂提出不能再接受大陸來的青年僧人。慈航法師將臺灣佛學院的教務交從臺中來幫忙教書的圓明法師負責,又帶著七個學僧到靈泉寺創辦靈泉佛學院,靈泉寺一時幾乎成了臺灣佛學院外第二教學中心。當時有由大陸來的默如法師、戒德法師、佛聲法師、雲峰法師等前來住寺,慈航法師就將教務交與默如法師、戒德法師,又自身到獅頭山創辦佛學院。後因資糧短缺,靈泉佛學院不得不解散。

  獅頭山開善寺獅山佛學院。1949年5月1日,獅頭山勸化堂達真尼師和開化寺住持達明尼師合作,聘請慈航法師前來辦獅山佛學院預修班。慈航法師講了半個月的課後,因病去新竹療養。隨著慈航法師被捕後,獅山佛學院預修班也結束了。

  新竹青草湖靈隱寺佛學院。1949年五、六月間,當時靈隱寺住持無上法師請慈航法師前來辦佛學院,慈航領了十數個學僧前來辦學,但不到一個月,師生都被捕,坐了一個月的牢後才被保出。出獄後,慈航法師就再也沒去新竹。

  汐止靜修院與彌勒內院。慈航法師出獄後,曾就學臺灣佛學院的慈觀尼師和廣開尼師等,征得汐止靜修院的當家住持達心尼師和玄光尼師的大力支持,接引慈航法師到靜修院講學。1950年8月,靜修院又興建的彌勒內院落成,作爲慈航法師講學和定居之處,使分散在各地的大陸來的青年學僧,紛紛前來投靠,彌勒內院最多時住到二十多人,慈航法師與學僧們擠在一起,每日上午在彌勒內院爲學僧上課,下午到靜修院爲居士講經。“慈航法師過世前,彌勒內院可說代表當時臺灣島上最有活力和最具影響力的佛學教育中心。”[6]在這一段時間,慈航法師每日授課的課程如:太虛大師全書、成唯識論、因明、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楞嚴脈、楞伽合轍、法華經等諸經論。

  二、慈航法師在教學法上的鮮明特點

  慈航法師在教學方法上有其鮮明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求青年學僧通過演講來提高自己。慈航法師認爲,把青年學僧推上講壇是提升自我的一個重要方法,因爲上了講壇後要講好,必定要認真鑽研,加深理解,許多問題可以由此得到解決。早在二十世紀叁十年代,慈航法師就持這種觀點。慈航法師的學生演培法師當時到無錫廣福寺求法,主要是爲了聽慈航法師講《楞嚴經》,他回憶當時的情況,有…

《試論慈航法師對臺灣僧教育的貢獻(何綿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