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略)想……行……他不認爲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他的那個識變易、變異,以識的變易、變異,他的識不成爲隨識變易而轉,無隨識變易而轉所生的戰栗狀態生起並持續遍取他的心,由于心不被遍取而無恐怖、無惱害、無渴望,經由不執取而無戰栗。學友們!這樣是經由不執取而無戰栗。
學友們!世尊簡要地誦說這總說,未解析義理後,就起座進入住處:『比丘們!比丘應該像那樣考察,當像那樣考察時,他的識在外是不散亂的、不分散的,在內是不住立的,不執取後,他不會戰栗。比丘們!當識在外是不散亂的、不分散的,在內是不住立的,不執取後,他不會戰栗時,則未來沒有生、老、死、苦集的生成。』我這樣詳細了知這世尊簡要誦說的總說;未解析的義理。而,尊者們!如果你們希望,請你們去見世尊。抵達後,可以問這個義理,你們應該依據世尊的解說憶持。」
那時,那些比丘歡喜、隨喜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說後,起座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些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世尊爲我們簡要地誦說這總說,未解析義理後,就起座進入住處:『比丘們!比丘應該像那樣考察,當像那樣考察時,他的識在外是不散亂的、不分散的,在內是不住立的,不執取後,他不會戰栗。比丘們!當識在外是不散亂的、不分散的,在內是不住立的,不執取後,他不會戰栗時,則未來沒有生、老、死、苦集的生成。』大德!世尊離去不久,我們這麼想:『學友們!這裏,世尊爲我們簡要地誦說這總說,未解析義理後,就起座進入住處:「比丘們!比丘應該像那樣考察,當像那樣考察時,他的識在外是不散亂的、不分散的,在內是不住立的,不執取後,他不會戰栗。比丘們!當識在外是不散亂的、不分散的,在內是不住立的,不執取後,他不會戰栗時,則未來沒有生、老、死、苦集的生成。」誰能詳細解說這世尊簡要誦說的總說;未解析的義理呢?』大德!我們這麼想:『這位尊者摩诃迦旃延爲大師所稱贊,同梵行智者所尊重,尊者摩诃迦旃延能詳細解說這世尊簡要誦說的總說;未解析的義理,讓我們去見尊者摩诃迦旃延。抵達後,問尊者摩诃迦旃延這個義理。』大德!那時,我們去見尊者摩诃迦旃延。抵達後,問尊者摩诃迦旃延這個義理。大德!尊者摩诃迦旃延以這些理由、這些語詞、這些文句爲我們解說這個義理。」
「比丘們!摩诃迦旃延是賢智者;比丘們!摩诃迦旃延是大慧者。比丘們!如果你們問我這個義理,我也會如摩诃迦旃延這樣的解說來解說,這就是這個義理,你們應該這樣憶持它。」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總說分別經第八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不受而恐怖(MA.164)」,南傳作「經由不執取而戰栗」(anupādā paritassan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由于執著而擾動」(agitation due to clinging)或「經由執著而擾動」(agitation through clinging, SN.22.7),並解說,所有的巴利語版本都作「經由不執取而戰栗」,注釋書解說爲,因爲沒有什麼可執取而感到戰栗(大意),但以經文開頭是「不執取後,他不會戰栗」,而其內容與SN.22.7(參看《雜阿含43經》)相同,SN.22.7作「經由執取而戰栗」(upādā paritassanā),所以依之而更改(大意)。按:MA將「取;執取」(upādā)譯爲「受」。
「識食色相(MA.164)」,南傳作「識成爲色相的隨行者」(rūpanimittānusāri viññāṇaṃ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識隨在色的征候之後」(consciousness follow after the sign of form),並引注疏的解說,「色相」(rūpanimitta)就是指「色」本身。
「識著色樂相(MA.164)」,南傳作「被色相樂味系結」(rūpanimittassādagadhi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被在色的征候滿足中所綁」(is tied by gratification in the sign of form)。
「色相味結縛(MA.164)」,南傳作「被色相樂味的束縛所結縛」(rūpanimittassāda-saṃyojanasaṃyut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被在色的征候滿足中之束縛所束縛」(is fettered by the fetter of gratification in the sign of form)。
「識扪摸色;識扪摸色已,變易彼色時,識轉于色(MA.164);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SA.43)」,南傳作「他的識成爲隨色變易而轉,隨色變易而轉所生的戰栗狀態生起並持續遍取他的心」。「扪摸」爲重義詞,原意爲「摸」,引申爲「抓取;執著」,另參看《雜阿含43經》「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比對。
「識縛色樂相(MA.164)」,南傳作「被色相樂味系縛」(rūpanimittassādavinibandh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被在色的征候滿足中上拷」(is shackled by gratification in the sign of form)。
《中部138經 總說分別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