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別智是另一種。
阿難!在這裏,凡沙門或婆羅門這麼說:『先生!確實有善業,有善行的果報。』這裏,我同意他。凡他這麼說:『我看見那個人在這裏是離殺生者、離未給予而取者、……(中略)正見者,我看見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這裏,我也同意他。但,凡他這麼說:『先生!確實,凡離殺生者、離未給予而取者、……(中略)正見者,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全都往生到善趣、天界。』這裏,我不同意他。他這麼說:『凡這麼知者,他們正確地知道了;凡相異的知者,他們的智是錯誤的。』這裏,我也不同意他。凡他只在自己的智、自己的見、自己的發現之處剛毅地、取著地執著而說:『這才正確,其它都錯。』這裏,我也不同意他。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因爲,如來業的大分別智是另一種。
阿難!在這裏,凡沙門或婆羅門這麼說:『先生!確實沒有善業,沒有善行的果報。』這裏,我不同意他。凡他這麼說:『我看見那個人在這裏是離殺生者、離未給予而取者、……(中略)正見者,我看見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這裏,我同意他。但,凡他這麼說:『先生!確實,凡離殺生者、離未給予而取者、……(中略)正見者,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全都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這裏,我不同意他。他這麼說:『凡這麼知者,他們正確地知道了;凡相異的知者,他們的智是錯誤的。』這裏,我也不同意他。凡他只在自己的智、自己的見、自己的發現之處剛毅地、取著地執著而說:『這才正確,其它都錯。』這裏,我也不同意他。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因爲,如來業的大分別智是另一種。
阿難!在這裏,凡這個人在這裏是殺生者、未給予而取者、……(中略)邪見者,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或者在以前他作了應該感受爲苦的惡業,或者之後他作了應該感受爲苦的惡業,或者在死時到達、受持了邪見,因爲那樣,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凡他在這裏是殺生者、未給予而取者、……(中略)邪見者,他在當生中感受果報,或在來生中,或在後續之生中。
阿難!在這裏,凡這個人在這裏是殺生者、未給予而取者、……(中略)邪見者,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或者在以前他作了應該感受爲樂的善業,或者之後他作了應該感受爲樂的善業,或者在死時到達、受持了正見,因爲那樣,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凡他在這裏是殺生者、未給予而取者、……(中略)邪見者,他在當生中感受果報,或在來生中,或在後續之生中。
阿難!在這裏,凡這個人在這裏是離殺生者、離未給予而取者、……(中略)正見者,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或者在以前他作了應該感受爲樂的善業,或者之後他作了應該感受爲樂的善業,或者在死時到達、受持了正見,因爲那樣,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凡他在這裏是離殺生者、離未給予而取者、……(中略)正見者,他在當生中感受果報,或在來生中,或在後續之生中。
阿難!在這裏,凡這個人在這裏是離殺生者、離未給予而取者、……(中略)正見者,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或者在以前他作了應該感受爲苦的惡業,或者之後他作了應該感受爲苦的惡業,或者在死時到達、受持了邪見,因爲那樣,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凡他在這裏是離殺生者、離未給予而取者、……(中略)正見者,他在當生中感受果報,或在來生中,或在後續之生中。
阿難!像這樣,有顯現不能夠的不能夠業;有顯現能夠的不能夠業;有顯現能夠的能夠業;有顯現不能夠的能夠業。」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尊者阿難歡喜世尊所說。
業分別大經第六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面從(MA.171)」,南傳作「從…面前」(sammuk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從…親口」(from…own lips)。
「虛妄(MA.171)」,南傳作「空虛無用的」(mogh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徒然的;空虛的」(vain),並說明釋書解說爲「無果的;無結果的」(fruitless)。
「故作業(MA.171)」,南傳作「故意作業後」(Sañcetanikaṃ…kammaṃ katv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作了故意的行爲」(having done an intentional action)。
「問事不定(MA.171)」,南傳作「應該被分別解答的問題」(vibhajjabyākaraṇīyo pañh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回答前應該被分析的問題」(question should have been analysed before being answered)。
「一向答(MA.171)」,南傳作「一向解答」(ekaṃsena byākatoti,另譯爲「一向記;單一方向的解答」),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單面地回答它」(answered it one-sidedly)。
「想法」(ummaṅgaṃ,另譯爲「邪道的;不幸運的」),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幹擾」(interferes)。按:「想法」(ummaṅgaṃ, ummaggaṃ, ummaṅgo, ummaggo, ummujjamāno),依菩提比丘長老來函告知,PTS英巴辭典(year 2000)中列有叁個意思1.歧途;邪道(a wrong way, a deviant way)。2.「隧道」(a tunnel)。3.「出現在表面上,一個想法,一個概念,最初的思想」。這裏采取第叁種意思。
「分別大業(MA.171)」,南傳作「業的大分別」(mahākammavibhaṅgaṃ,逐字直譯爲「大+業+方別」,另譯爲「業的大解釋;業的大解說」),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行爲(業)的大詳述」(great exposition of action)。
「無有似有(MA.171)」,南傳作「顯現能夠的不能夠業」(kammaṃ abhabbaṃ bhabbābhās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顯示有能力的無能力行爲(業)」(action that is incapable and appears capable),並解說,「能夠」(bhabba),是指「有力的;能夠産生結果的」(potent, capable of producing results),注釋書將「顯現」(ābhāsa,原意爲「光輝;光耀;光照」)解說爲「使之失色;一枝獨秀」(outshine)、「克服;征服」(overcome),或「顯現」(appears)。若依後者,則殺生者的「不能夠業」指「不能有好果報的業」,「顯現能夠」指「顯現能夠有好的果報(往生善趣、天界)」。
「專修」(anuyogamanvāya,另譯爲「實踐;實行;隨致力」),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獻身;專心」(devotion)。
「正確作意」(sammāmanasikāramanvā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正確注意」(right attention)。
「心定」(cetosamādhi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心的集中貫注」(concentration of mind)。
「不證知」(不記得),參看《中阿含34經》比對。
《中部136經 業分別大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