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事不適當的所見色;不會以耳從事不適當的聲音;不會以鼻從事不適當的味道;不會以舌從事不適當的味道;不會以身從事不適當的所觸;不會以意從事不適當的法,當他不以眼從事不適當的所見色;不以耳從事不適當的聲音;不以鼻從事不適當的味道;不以舌從事不適當的味道;不以身從事不適當的所觸;不以意從事不適當的法時,貪不會使心墮落,他不以貪使心墮落而既不會遭受死亡,也無像死亡那樣的苦。
善星!猶如男子如果被塗有厚厚毒藥的箭射穿,他的朋友、同僚、親族、親屬會雇用箭醫,他的那位箭醫會以刀切開傷口,被刀切開傷口後會以探針探尋箭,以探針探尋箭後,會拔出箭,會除去毒害而無殘留,當知道『無殘留』時,他會這麼說:『喂!男子!你的箭已被拔出,毒害已被除去而無殘留,且不足以對你有障礙,你應該吃適當的食物,{不要}當吃那些不適當的食物時,傷口會有膿,應該時常洗淨傷口,傷口應該時常塗油,當沒時常洗淨傷口時,當傷口沒時常塗油時,膿與血[會]覆蓋傷口,並且不要在風與炎熱中從事行走,{不要}當在風與炎熱中從事行走時,塵與芒[會]惡化傷口,喂!男子!你應該住于傷口的保護、傷口的治愈。』他這麼想:『我的箭已被拔出,毒害已被除去而無殘留,且不足以對我有障礙。』他會吃適當的食物,當他吃適當的食物時,傷口不會有膿,他會時常洗淨傷口,傷口會時常塗油,當時常洗淨傷口時,當傷口時常塗油時,膿與血不覆蓋傷口,他不會在風與炎熱中從事行走,當他不在風與炎熱中從事行走時,塵與芒不會惡化傷口,他會住于傷口的保護、傷口的治愈。當他有這適當行爲時,且當那毒害被除去而無殘留時,以這兩者而傷口會痊愈,他以傷口長出皮膚而既不會遭受死亡,也無像死亡那樣的苦。
同樣的,善星!這是可能的:這裏,某位比丘這麼想:『渴愛被沙門說爲箭,無明之毒害經由欲、貪、惡意而[人們]被惱害,渴愛之箭已被我舍斷,無明之毒害已被除去,我是涅槃的完全志向者。』當他正是涅槃的完全志向者時,他不會從事那些對涅槃的完全志向者不適當的:不會以眼從事不適當的所見色;不會以耳從事不適當的聲音;不會以鼻從事不適當的味道;不會以舌從事不適當的味道;不會以身從事不適當的所觸;不會以意從事不適當的法,當他不以眼從事不適當的所見色;不以耳從事不適當的聲音;不以鼻從事不適當的味道;不以舌從事不適當的味道;不以身從事不適當的所觸;不以意從事不適當的法時,貪不會使心墮落,他不以貪使心墮落而既不會遭受死亡,也無像死亡那樣的苦。
善星!我的這個譬喻是爲了作義理的教授。這個義理是:善星!『傷口』,這是對于六內處的同義語;善星!『毒害』,這是對于無明的同義語;善星!『箭』,這是對于渴愛的同義語;善星!『探針』,這是對于念的同義語;善星!『刀』,這是對于聖慧的同義語;善星!『箭醫』,這是對于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的同義語。
善星!那位比丘是在六觸處上的自製者,像這樣,他知道:『依著爲苦的根。』後,無依著,在依著之滅盡上已解脫,『他將在依著上安置身體或將使心生長。』這是不可能的。善星!猶如有一杯已摻入毒而具有美麗顔色、芳香、美味的飲料,那時,如果有想活命;不想死,要樂;不要苦的男子走來,善星!你怎麼想:那位男子在知道:『我喝了這個將會遭受死亡,或像死亡那樣的苦。』的情形下是否會喝那杯飲料呢?」
「不,大德!」
「同樣的,善星!那位比丘是在六觸處上的自製者,像這樣,他知道:『依著爲苦的根。』後,無依著,在依著之滅盡上已解脫,『他將在依著上安置身體或將使心生長。』這是不可能的。善星!猶如有猛毒的毒蛇,那時,如果有想活命;不想死,要樂;不要苦的男子走來,善星!你怎麼想:那位男子在知道:『[如果]我被這個咬將會遭受死亡,或像死亡那樣的苦。』的情形下是否會給那條猛毒的毒蛇手或拇指呢?」
「不,大德!」
「同樣的,善星!那位比丘是在六觸處上的自製者,像這樣,他知道:『依著爲苦的根。』後,無依著,在依著之滅盡上已解脫,『他將在依著上安置身體或將使心生長。』這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離車人之子善星歡喜世尊所說。
善星經第五終了。
「梵行已立」,南傳作「梵行已完成」(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聖潔的生活已被生活」(the holy life has been lived)。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自己興趣」(tappatirūpī,逐字直譯爲「滿足(高興)+有形色」),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關余他有興趣的」(concerning that interests him)。
「那個的隨法」(tadanudhammañc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與那個成列;與那個調合」(in line with that)。
「不動」(āneñj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泰然自若」(imperturbable),並解說這是指第四禅以及其上的四個無色界禅,但本經只指第四禅以及較低的二個無色界禅。
「當知道『有殘留』時」(sa-upādisesoti jānamāno),『有殘留』(sa-upādisesoti)另版作『無殘留』(anupādisesoti),「當知道…時」另版作「當認爲…時」(maññamāno),所以就有另外這幾種版本:「當知道『有殘留』時」、「當認爲『有殘留』時」、「當知道『無殘留』時」、「當認爲『無殘留』時」,菩提比丘長老以後段經文解說譬喻中的箭醫即佛陀的同義語而選擇「當認爲『無殘留』時」的版本。
「(將)安置」(upasaṃharissati,另譯爲「收集;放置;集中;比較;捕捉;照顧」),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導向」(direct)。Thanissaro Bhikkhu英譯爲「攪動」(stir)。
《中部105經 善星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