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文中部106經/隨應于不動經(天臂品[11])(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俱盧國,名叫迦馬沙達馬的俱盧國城鎮。
在那裏,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欲是無常的、空虛的、虛妄的、虛妄法的,比丘們!那是幻術之作者、愚癡者的虛浮之言。凡當生之欲、來生之欲,凡當生之欲想、來生之欲想,這兩者都是魔之領域、魔之境域、魔之餌所、魔之行境,在這裏,這些惡不善心意:貪婪、惡意、激情轉起,這裏,它們生成對聖弟子隨學的障礙。比丘們!在這裏,聖弟子像這樣深慮:『凡當生之欲、來生之欲,凡當生之欲想、來生之欲想,這兩者都是魔之領域、魔之境域、魔之餌所、魔之行境,在這裏,這些惡不善心意:貪婪、惡意、激情轉起,這裏,它們生成對聖弟子隨學的障礙,讓我以廣大、出衆之心而住,克服世間後以意確立,當我以廣大、出衆之心而住,克服世間,以意確立後,凡惡不善心意:貪婪、惡意、激情,它們都將不存在。以它們的舍斷,我的心將成爲非小的、無量的、已善修習的。』當他這麼行、時常[這麼]住時,心在[此]處上明淨。當有淨信時,他當下到達不動的,或以慧勝解。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那作用識會[往生]到達不動,這是可能的。比丘們!這被說爲第一個隨應于不動之道迹。
再者,比丘們!聖弟子像這樣深慮:『凡當生之欲、來生之欲,凡當生之欲想、來生之欲想,凡任何色,[一切色]是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當他這麼行、時常[這麼]住時,心在[此]處上明淨。當有淨信時,他當下到達不動的,或以慧勝解。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那作用識會[往生]到達不動,這是可能的。比丘們!這被說爲第二個隨應于不動之道迹。
再者,比丘們!聖弟子像這樣深慮:『凡當生之欲、來生之欲,凡當生之欲想、來生之欲想,凡當生之色、來生之色,凡當生之色想、來生之色想,這兩者都是無常的,凡無常的都不足以令人歡喜,不足以令人歡迎,不足以令人固持。』當他這麼行、時常[這麼]住時,心在[此]處上明淨。當有淨信時,他當下到達不動的,或以慧勝解。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那作用識會[往生]到達不動,這是可能的。比丘們!這被說爲第叁個隨應于不動之道迹。
再者,比丘們!聖弟子像這樣深慮:『凡當生之欲、來生之欲,凡當生之欲想、來生之欲想,凡當生之色、來生之色,凡當生之色想、來生之色想,凡不動想,一切都是想。這些無余滅之處,那是寂靜的,那是勝妙的,即:無所有處。』當他這麼行、時常[這麼]住時,心在[此]處上明淨。當有淨信時,他當下到達無所有處,或以慧勝解。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那作用識會[往生]到達無所有處,這是可能的。比丘們!這被說爲第一個隨應于無所有處之道迹。
再者,比丘們!聖弟子到林野,或樹下,或空屋,像這樣深慮:『這我或我所是空(虛)的。』當他這麼行、時常[這麼]住時,心在[此]處上明淨。當有淨信時,他當下到達無所有處,或以慧勝解。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那作用識會[往生]到達無所有處,這是可能的。比丘們!這被說爲第二個隨應于無所有處之道迹。
再者,比丘們!聖弟子像這樣深慮:『我不屬于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地方的任何事物,在那裏也不屬于我。』當他這麼行、時常[這麼]住時,心在[此]處上明淨。當有淨信時,他當下到達無所有處,或以慧勝解。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那作用識會[往生]到達無所有處,這是可能的。比丘們!這被說爲第叁個隨應于無所有處之道迹。
再者,比丘們!聖弟子像這樣深慮:『凡當生之欲、來生之欲,凡當生之欲想、來生之欲想,凡當生之色、來生之色,凡當生之色想、來生之色想,凡不動想、無所有處想,一切都是想。這些無余滅之處,那是寂靜的;那是勝妙的,即:非想非非想處。』當他這麼行、時常[這麼]住時,心在[此]處上明淨。當有淨信時,他當下到達非想非非想處,或以慧勝解。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那作用識會[往生]到達非想非非想處,這是可能的。比丘們!這被說爲隨應于非想非非想處之道迹。」
當這麼說時,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裏,比丘這麼行:『那會非有,那會非我所;那必將非有,那必將非我所,凡存在的;凡已存在的,我舍斷它。』這樣,他得到平靜,大德!那位比丘能般涅槃或不能般涅槃呢?」
「阿難!在這裏,某類比丘能般涅槃,而某類比丘不能般涅槃。」
「大德!什麼因、什麼緣從而在這裏某類比丘能般涅槃,某類比丘不能般涅槃呢?」
「阿難!這裏,比丘這麼行:『那會非有,那會非我所;那必將非有,那必將非我所,凡存在的;凡已存在的,我舍斷它。』這樣,他得到平靜。他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平靜。當他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平靜時,識依止它、執取它,阿難!有執取的比丘不般涅槃。」
「但,大德!當比丘執取時,他執取什麼呢?」
「阿難!非想非非想處。」
「大德!聽說當比丘執取時,他執取最殊勝的執取嗎?」
「阿難!當比丘執取時,他確實執取最殊勝的執取,阿難!因爲這最殊勝的執取即:非想非非想處。
阿難!這裏,比丘這麼行:『那會非有,那會非我所;那必將非有,那必將非我所,凡存在的;凡已存在的,我舍斷它。』這樣,他得到平靜。他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那平靜。當他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那平靜時,識不依止它、不執取它,阿難!不執取的比丘般涅槃。」
「不可思議啊,大德!未曾有啊,大德!大德!世尊確實對我們說了一個依止、一個依止的洪水之度脫,但,大德!什麼是聖解脫?」
「阿難!這裏,比丘聖弟子像這樣深慮:『凡當生之欲、來生之欲,凡當生之欲想、來生之欲想,凡當生之色、來生之色,凡當生之色想、來生之色想,凡不動想、無所有處想、非想非非想處想,這是有身、有身之所及。這是不死,即:經由不執取而有心的解脫。』阿難!像這樣,隨應于不動之道迹已被我教導,隨應于無所有處之道迹已被我教導,隨應于非想非非想之道迹已被我教導,一個依止、一個依止的洪水之度脫已被我教導,聖解脫已被我教導,阿難!凡依憐愍對弟子有益的大師,出自憐愍所應作的,我已爲你們做了。阿難!有這些樹下、這些空室,阿難!你們要禅修!不要放逸,不要以後變得後悔,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尊者阿難歡喜世尊所說。
隨應于不動經第六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妄言法(MA.75)」,南傳作「虛妄法的」(mosadhamm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迷惑的;虛僞的;詐欺的」(deceptive)。
「幻化(MA.75)」,南傳作「幻術之作者」(Māyākatam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産生幻覺的;錯覺的」(illusory)。
「欺诳愚癡(MA.75)」,南傳作「愚癡者的虛浮之言」(bālalāpa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愚笨者的無聊話」(the prattle of fools)。
「鬥诤(MA.75)」,南傳作「激情」(sārambhāpi,另譯爲「激憤」),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推擬;假定」(presumption)。
「掩伏世間(MA.75)」,南傳作「克服世間後」(abhibhuyya lokaṃ,另譯爲「打勝世間後;征服世間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超越世界」(transcended the world)。
「攝持其心(MA.75)」,南傳作「以意確立」(adhiṭṭhāya manas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心作了堅定的決定」(made a firm determination with the mind),並引注釋書的解說,這是指決心以禅爲目標。
「便于處得心淨(MA.75)」,南傳作「心在[此]處上明淨」(āyatane cittaṃ pasīd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他的心在此基礎上獲得信心」(his mind acquires confidence in this base),並引注釋書的解說,這是指達到阿羅漢果的毗婆舍那目標,或接近第四禅[以及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成爲他到達「不動」,即第四禅本身的基礎。
「不動(MA.75)」,南傳作「不動的」(āneñj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泰然自若」(imperturbable),並解說,這裏說的「不動」,似乎指第四禅與兩個較低的無色界禅。按:「兩個較低的無色界禅」指「虛空無邊處」與「識無邊處」,亦即本經所說的第二、第叁「淨不動道;隨應于不動之道迹」。
「以慧爲解(MA.75)」,南傳作「以慧勝解」(paññāya vā adhimucc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他以智慧決定[它]」(he resolves [upon it] with wisdom)。
「因本意故(MA.75)」,南傳作「那作用識」(taṃsaṃvattanikaṃ viññāṇ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發展之識」(the evolving co…
《中部106經 隨應于不動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