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文中部106经/随应于不动经(天臂品[11])(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俱卢国,名叫迦马沙达马的俱卢国城镇。
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比丘们!欲是无常的、空虚的、虚妄的、虚妄法的,比丘们!那是幻术之作者、愚痴者的虚浮之言。凡当生之欲、来生之欲,凡当生之欲想、来生之欲想,这两者都是魔之领域、魔之境域、魔之饵所、魔之行境,在这里,这些恶不善心意:贪婪、恶意、激情转起,这里,它们生成对圣弟子随学的障碍。比丘们!在这里,圣弟子像这样深虑:『凡当生之欲、来生之欲,凡当生之欲想、来生之欲想,这两者都是魔之领域、魔之境域、魔之饵所、魔之行境,在这里,这些恶不善心意:贪婪、恶意、激情转起,这里,它们生成对圣弟子随学的障碍,让我以广大、出众之心而住,克服世间后以意确立,当我以广大、出众之心而住,克服世间,以意确立后,凡恶不善心意:贪婪、恶意、激情,它们都将不存在。以它们的舍断,我的心将成为非小的、无量的、已善修习的。』当他这么行、时常[这么]住时,心在[此]处上明净。当有净信时,他当下到达不动的,或以慧胜解。他以身体的崩解,死后那作用识会[往生]到达不动,这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说为第一个随应于不动之道迹。
再者,比丘们!圣弟子像这样深虑:『凡当生之欲、来生之欲,凡当生之欲想、来生之欲想,凡任何色,[一切色]是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当他这么行、时常[这么]住时,心在[此]处上明净。当有净信时,他当下到达不动的,或以慧胜解。他以身体的崩解,死后那作用识会[往生]到达不动,这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说为第二个随应于不动之道迹。
再者,比丘们!圣弟子像这样深虑:『凡当生之欲、来生之欲,凡当生之欲想、来生之欲想,凡当生之色、来生之色,凡当生之色想、来生之色想,这两者都是无常的,凡无常的都不足以令人欢喜,不足以令人欢迎,不足以令人固持。』当他这么行、时常[这么]住时,心在[此]处上明净。当有净信时,他当下到达不动的,或以慧胜解。他以身体的崩解,死后那作用识会[往生]到达不动,这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说为第三个随应于不动之道迹。
再者,比丘们!圣弟子像这样深虑:『凡当生之欲、来生之欲,凡当生之欲想、来生之欲想,凡当生之色、来生之色,凡当生之色想、来生之色想,凡不动想,一切都是想。这些无余灭之处,那是寂静的,那是胜妙的,即:无所有处。』当他这么行、时常[这么]住时,心在[此]处上明净。当有净信时,他当下到达无所有处,或以慧胜解。他以身体的崩解,死后那作用识会[往生]到达无所有处,这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说为第一个随应于无所有处之道迹。
再者,比丘们!圣弟子到林野,或树下,或空屋,像这样深虑:『这我或我所是空(虚)的。』当他这么行、时常[这么]住时,心在[此]处上明净。当有净信时,他当下到达无所有处,或以慧胜解。他以身体的崩解,死后那作用识会[往生]到达无所有处,这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说为第二个随应于无所有处之道迹。
再者,比丘们!圣弟子像这样深虑:『我不属于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地方的任何事物,在那里也不属于我。』当他这么行、时常[这么]住时,心在[此]处上明净。当有净信时,他当下到达无所有处,或以慧胜解。他以身体的崩解,死后那作用识会[往生]到达无所有处,这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说为第三个随应于无所有处之道迹。
再者,比丘们!圣弟子像这样深虑:『凡当生之欲、来生之欲,凡当生之欲想、来生之欲想,凡当生之色、来生之色,凡当生之色想、来生之色想,凡不动想、无所有处想,一切都是想。这些无余灭之处,那是寂静的;那是胜妙的,即:非想非非想处。』当他这么行、时常[这么]住时,心在[此]处上明净。当有净信时,他当下到达非想非非想处,或以慧胜解。他以身体的崩解,死后那作用识会[往生]到达非想非非想处,这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说为随应于非想非非想处之道迹。」
当这么说时,尊者阿难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这里,比丘这么行:『那会非有,那会非我所;那必将非有,那必将非我所,凡存在的;凡已存在的,我舍断它。』这样,他得到平静,大德!那位比丘能般涅槃或不能般涅槃呢?」
「阿难!在这里,某类比丘能般涅槃,而某类比丘不能般涅槃。」
「大德!什么因、什么缘从而在这里某类比丘能般涅槃,某类比丘不能般涅槃呢?」
「阿难!这里,比丘这么行:『那会非有,那会非我所;那必将非有,那必将非我所,凡存在的;凡已存在的,我舍断它。』这样,他得到平静。他欢喜、欢迎、持续固持那平静。当他欢喜、欢迎、持续固持那平静时,识依止它、执取它,阿难!有执取的比丘不般涅槃。」
「但,大德!当比丘执取时,他执取什么呢?」
「阿难!非想非非想处。」
「大德!听说当比丘执取时,他执取最殊胜的执取吗?」
「阿难!当比丘执取时,他确实执取最殊胜的执取,阿难!因为这最殊胜的执取即:非想非非想处。
阿难!这里,比丘这么行:『那会非有,那会非我所;那必将非有,那必将非我所,凡存在的;凡已存在的,我舍断它。』这样,他得到平静。他不欢喜、不欢迎、不持续固持那平静。当他不欢喜、不欢迎、不持续固持那平静时,识不依止它、不执取它,阿难!不执取的比丘般涅槃。」
「不可思议啊,大德!未曾有啊,大德!大德!世尊确实对我们说了一个依止、一个依止的洪水之度脱,但,大德!什么是圣解脱?」
「阿难!这里,比丘圣弟子像这样深虑:『凡当生之欲、来生之欲,凡当生之欲想、来生之欲想,凡当生之色、来生之色,凡当生之色想、来生之色想,凡不动想、无所有处想、非想非非想处想,这是有身、有身之所及。这是不死,即:经由不执取而有心的解脱。』阿难!像这样,随应于不动之道迹已被我教导,随应于无所有处之道迹已被我教导,随应于非想非非想之道迹已被我教导,一个依止、一个依止的洪水之度脱已被我教导,圣解脱已被我教导,阿难!凡依怜愍对弟子有益的大师,出自怜愍所应作的,我已为你们做了。阿难!有这些树下、这些空室,阿难!你们要禅修!不要放逸,不要以后变得后悔,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诫。」
这就是世尊所说,悦意的尊者阿难欢喜世尊所说。
随应于不动经第六终了。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妄言法(MA.75)」,南传作「虚妄法的」(mosadhamm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迷惑的;虚伪的;诈欺的」(deceptive)。
「幻化(MA.75)」,南传作「幻术之作者」(Māyākatame),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产生幻觉的;错觉的」(illusory)。
「欺诳愚痴(MA.75)」,南传作「愚痴者的虚浮之言」(bālalāpan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愚笨者的无聊话」(the prattle of fools)。
「斗诤(MA.75)」,南传作「激情」(sārambhāpi,另译为「激愤」),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推拟;假定」(presumption)。
「掩伏世间(MA.75)」,南传作「克服世间后」(abhibhuyya lokaṃ,另译为「打胜世间后;征服世间后」),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超越世界」(transcended the world)。
「摄持其心(MA.75)」,南传作「以意确立」(adhiṭṭhāya manas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心作了坚定的决定」(made a firm determination with the mind),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指决心以禅为目标。
「便于处得心净(MA.75)」,南传作「心在[此]处上明净」(āyatane cittaṃ pasīda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他的心在此基础上获得信心」(his mind acquires confidence in this base),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指达到阿罗汉果的毗婆舍那目标,或接近第四禅[以及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成为他到达「不动」,即第四禅本身的基础。
「不动(MA.75)」,南传作「不动的」(āneñj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泰然自若」(imperturbable),并解说,这里说的「不动」,似乎指第四禅与两个较低的无色界禅。按:「两个较低的无色界禅」指「虚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亦即本经所说的第二、第三「净不动道;随应于不动之道迹」。
「以慧为解(MA.75)」,南传作「以慧胜解」(paññāya vā adhimucca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他以智慧决定[它]」(he resolves [upon it] with wisdom)。
「因本意故(MA.75)」,南传作「那作用识」(taṃsaṃvattanikaṃ viññāṇ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发展之识」(the evolving co…
《中部106经 随应于不动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