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事不适当的所见色;不会以耳从事不适当的声音;不会以鼻从事不适当的味道;不会以舌从事不适当的味道;不会以身从事不适当的所触;不会以意从事不适当的法,当他不以眼从事不适当的所见色;不以耳从事不适当的声音;不以鼻从事不适当的味道;不以舌从事不适当的味道;不以身从事不适当的所触;不以意从事不适当的法时,贪不会使心堕落,他不以贪使心堕落而既不会遭受死亡,也无像死亡那样的苦。
善星!犹如男子如果被涂有厚厚毒药的箭射穿,他的朋友、同僚、亲族、亲属会雇用箭医,他的那位箭医会以刀切开伤口,被刀切开伤口后会以探针探寻箭,以探针探寻箭后,会拔出箭,会除去毒害而无残留,当知道『无残留』时,他会这么说:『喂!男子!你的箭已被拔出,毒害已被除去而无残留,且不足以对你有障碍,你应该吃适当的食物,{不要}当吃那些不适当的食物时,伤口会有脓,应该时常洗净伤口,伤口应该时常涂油,当没时常洗净伤口时,当伤口没时常涂油时,脓与血[会]覆盖伤口,并且不要在风与炎热中从事行走,{不要}当在风与炎热中从事行走时,尘与芒[会]恶化伤口,喂!男子!你应该住于伤口的保护、伤口的治愈。』他这么想:『我的箭已被拔出,毒害已被除去而无残留,且不足以对我有障碍。』他会吃适当的食物,当他吃适当的食物时,伤口不会有脓,他会时常洗净伤口,伤口会时常涂油,当时常洗净伤口时,当伤口时常涂油时,脓与血不覆盖伤口,他不会在风与炎热中从事行走,当他不在风与炎热中从事行走时,尘与芒不会恶化伤口,他会住于伤口的保护、伤口的治愈。当他有这适当行为时,且当那毒害被除去而无残留时,以这两者而伤口会痊愈,他以伤口长出皮肤而既不会遭受死亡,也无像死亡那样的苦。
同样的,善星!这是可能的:这里,某位比丘这么想:『渴爱被沙门说为箭,无明之毒害经由欲、贪、恶意而[人们]被恼害,渴爱之箭已被我舍断,无明之毒害已被除去,我是涅槃的完全志向者。』当他正是涅槃的完全志向者时,他不会从事那些对涅槃的完全志向者不适当的:不会以眼从事不适当的所见色;不会以耳从事不适当的声音;不会以鼻从事不适当的味道;不会以舌从事不适当的味道;不会以身从事不适当的所触;不会以意从事不适当的法,当他不以眼从事不适当的所见色;不以耳从事不适当的声音;不以鼻从事不适当的味道;不以舌从事不适当的味道;不以身从事不适当的所触;不以意从事不适当的法时,贪不会使心堕落,他不以贪使心堕落而既不会遭受死亡,也无像死亡那样的苦。
善星!我的这个譬喻是为了作义理的教授。这个义理是:善星!『伤口』,这是对于六内处的同义语;善星!『毒害』,这是对于无明的同义语;善星!『箭』,这是对于渴爱的同义语;善星!『探针』,这是对于念的同义语;善星!『刀』,这是对于圣慧的同义语;善星!『箭医』,这是对于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的同义语。
善星!那位比丘是在六触处上的自制者,像这样,他知道:『依着为苦的根。』后,无依着,在依着之灭尽上已解脱,『他将在依着上安置身体或将使心生长。』这是不可能的。善星!犹如有一杯已掺入毒而具有美丽颜色、芳香、美味的饮料,那时,如果有想活命;不想死,要乐;不要苦的男子走来,善星!你怎么想:那位男子在知道:『我喝了这个将会遭受死亡,或像死亡那样的苦。』的情形下是否会喝那杯饮料呢?」
「不,大德!」
「同样的,善星!那位比丘是在六触处上的自制者,像这样,他知道:『依着为苦的根。』后,无依着,在依着之灭尽上已解脱,『他将在依着上安置身体或将使心生长。』这是不可能的。善星!犹如有猛毒的毒蛇,那时,如果有想活命;不想死,要乐;不要苦的男子走来,善星!你怎么想:那位男子在知道:『[如果]我被这个咬将会遭受死亡,或像死亡那样的苦。』的情形下是否会给那条猛毒的毒蛇手或拇指呢?」
「不,大德!」
「同样的,善星!那位比丘是在六触处上的自制者,像这样,他知道:『依着为苦的根。』后,无依着,在依着之灭尽上已解脱,『他将在依着上安置身体或将使心生长。』这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世尊所说,悦意的离车人之子善星欢喜世尊所说。
善星经第五终了。
「梵行已立」,南传作「梵行已完成」(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圣洁的生活已被生活」(the holy life has been lived)。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自己兴趣」(tappatirūpī,逐字直译为「满足(高兴)+有形色」),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关余他有兴趣的」(concerning that interests him)。
「那个的随法」(tadanudhammañc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与那个成列;与那个调合」(in line with that)。
「不动」(āneñj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泰然自若」(imperturbable),并解说这是指第四禅以及其上的四个无色界禅,但本经只指第四禅以及较低的二个无色界禅。
「当知道『有残留』时」(sa-upādisesoti jānamāno),『有残留』(sa-upādisesoti)另版作『无残留』(anupādisesoti),「当知道…时」另版作「当认为…时」(maññamāno),所以就有另外这几种版本:「当知道『有残留』时」、「当认为『有残留』时」、「当知道『无残留』时」、「当认为『无残留』时」,菩提比丘长老以后段经文解说譬喻中的箭医即佛陀的同义语而选择「当认为『无残留』时」的版本。
「(将)安置」(upasaṃharissati,另译为「收集;放置;集中;比较;捕捉;照顾」),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导向」(direct)。Thanissaro Bhikkhu英译为「搅动」(stir)。
《中部105经 善星经》全文阅读结束。